[align=ce]收藏市场之现状
今天咱们聊聊鸟,虫具的收藏市场现状。我感觉市场的价格太高了,很多东西让人望而却步。例如:十里河市场开张后的前几年,老太太殷红素盖板1500左右,到不了2000元一对,老何,板儿李的盖板也大致如此,现在呢,老太太殷红全新品相素板,8000多了,翻了好几倍,笼,钩,罐也差不多。可我们收藏者的收入,大部分人可没涨那么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物价上涨,原材料人工涨价,成本曾大是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因素。
二,收藏群体迅速扩大,尤其是一部分70后,80后甚至90后加入进来,使这个领域快速增加了新鲜血液,这个群体中不乏一些高收入的成功人士,又无不良嗜好,喜欢收藏,并有一定的鉴赏知识,出手较大气,只为收好东西,这就造成一些名家精品供不应求。我有一70后邻居,曾花了1,5万,在一店中买了一只天津小褚圆挫方3,8白同构子。他本人很自负,买了不少东西,都很贵,我看就是被那个老店主给灌了药了。我心中不解,曾到此店中问及此钩价格,店主跟我要1,5万一对,那也太贵了。东西虽对,价格太贵。
三,媒体作用极大:现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播一些理财收藏节目,这本是好事,可是播着播着就过了,宣传哪个市场,哪个市场准火,准涨价。而且反复播放,这往好了可以说是促进市场繁荣,拉动内需,可能还跟GDP有关系。
另外夸大宣传,甚至有时达到信口开河,信口开河的地步。仅举三个例子,在此档节目中,一所谓老藏家俏收了一张笼子,配置老索钩,老皮球罐,经他一宣,结果老索钩子价格大涨。又说若干年前收了一张老笼子,注意,原话,这是造办处老小张的青铜钩,官窑罐。【当时画面显示为皮球罐。】当时这位美极了,捡大漏了,后有外籍华人给他出价几十万。【我认为老小张不是造办处的,皮球罐也并非官窑】,有人出几十万?太大了。
再举例:一次节目中,有一位盖板收藏大家有各样盖板数百块,独缺老何一种盖板,几经寻找,有人愿转让,要价三万,嫌贵,后讨价还价三万五成交。首先我质疑,老何的板就算精品能过万吗?经过反复讨价倒多花五千。逻辑上也不对。
再举例:也是此类节目,一年轻相声演员说老蟋蟀罐,到一店中去看,记者问他是真的吗?这位演员信誓旦旦保证说:经我们行里鉴定,绝对保真。我再次质疑了,你到底算哪一行?要算曲艺行,应该先把相声说好,不应该管鉴定虫具,要说鉴定行,他这年纪又太小了,说话不能这么满。然后到店中又讲解店中展示的一只老万里张蟋蟀罐,【过后,本人特意到此店中看过,糙皮罐,算不错】说某拍卖公司曾拍过同类罐,成交价三十多万,据此推算店中这只罐子,怎么着也应值二十几万。太吓人了。说来巧了,本人也有一对,品相及其完整,原出自北京泰斗级老玩家,一生痴迷蟋蟀,最爱万里张罐,【本人年少时曾经有幸到老前辈家中见过此级别罐】。可比他这只高多了,一,他这只品相不算太完整,我这对几乎无可挑剔,二,他那只是糙皮罐,我这对是细皮罐【万里张罐大部分是糙皮,细皮罐极少】,三,他那只是单封口章【对同】,我这对是【对同】和【万里张】,双封口章。他说那只值二十几万,我这可是成对的,又应值多少?即便是老东西,是真品,我们收藏也主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至于价格没那么高。
四,拍卖市场也是重要因素,有的人对拍卖市场情有独钟,过分信任。这部分人主要因为鉴赏经验不足,缺乏自信,资金较充足,又没有好的老师帮助掌眼把关,还有的人则是过分自信,以为自己眼力好,能捡漏,这才走进拍卖市场,殊不知,这个市场水深得很,有一年我接到某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里面有若干只老蟋蟀罐,和几只老葫芦,件件都是天价,而且品相非常差,我出于好奇到他预展酒店去看,太让人失望了,服务生都是年龄很大的老北京人,跟他们聊了会儿,我直接问他们:这是谁的破玩意儿,敢标这厶高的价,他们因不摸我底细,小声回答:这是马某某的东西,【马某是北京知名藏家,】这家公司是朋友新开的,为给它捧场,才拿来的,标高价是为了抬高知名度,不为卖东西。我又问:要是有个有钱的愣头青举牌怎么办?人家回答的特实在:真有这样的,那就给他。我不禁瞪大眼睛,倒吸一口凉气。
此现象但愿只是拍卖行业中的个例,可谁又能说得清呢。再说它还不保真,打官司你都赢不了。本人以前也曾经常参与拍卖,也买过几样很不错的东西,十多年前在大型拍卖中,虫具,鸟具,都属冷门,很少有人关注,东西很好也对,价格也不太高,大都以低价,底价成交或流拍。后来感觉越来越不对了,因为自己的知识,胆量,资金都不够用了,现在是既有钱,胆儿又大的人太多了,玩儿不起了,就慢慢淡出了。
另外还有其他因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愿大家理性收藏,更要理性投资,否则花大价钱买的东西【即便是真品】也会砸在手里,短线变长线,从投资变收藏了。
在此所说的只代表我个人观点,都是心里话,大实话,那说的不对,请见谅,所举例的那几位,也别对号入座,绝不是针对你们,本就市场而言.。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