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珍集》之【拾柒】—— 旋复回皇
“泛缆溥漠,
浩浩洋洋,
长远广引,
旋复回皇。”
—— 汉 马融《长笛赋》
“风烟犹可望,
歌笑浩难闻。
路转青山合,
峰回百日曛。”
——唐 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骨子里,国人大多喜爱含蓄、委婉,不论在言语、感情的表达上,还是在艺术审美当中,往往喜欢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那种感觉。
在古今建筑、家具、器皿、服装当中,利用回形折线的图案进行装饰非常普遍。因为这种纹样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如今大家都将其称做为“回纹”。
具体描述,“回纹”是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人们便赋予了回纹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因此,回纹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二方连续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装饰图案,例如在织锦纹样中出现的回纹通常是以四方连续的形式来进行组合的,俗称“回回锦”。
据考,“回纹”源自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旋涡纹”;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回纹以其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奠定了回纹在那个时代最主流的审美地位;西周及战国时期的回纹又发展出新的形式,开始出现了菱形和方形,做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排列,并开始使用金银丝或者金银片来进行镶嵌装饰;由于唐代出现了具有浓郁艳丽风格的宝相花纹、缠枝纹等花草纹样,使得回纹逐步退居次席,充当配角作为辅助纹样;然而到了宋代,回纹这类的几何纹样,规则有序又富于理性的结构特点符合了当时宋人“重理”的审美情趣,其含义满足了宋代理学的心理诉求,回纹出现二度繁荣;明清时期则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各类回纹样式,而且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明清遗留下的家具、瓷器、刺绣和建筑装饰上我们处处可以发现回纹的身影。
【笼】传发制寿字门满雕“回纹”亮笼
此笼为竹制,整体结构传承了传发笼的一如既往的清秀与灵动,风格清新飘逸。
此笼笼腔除了笼丝和立柱之外,各处包括跳棒在内均以雕刻的回纹进行装饰。考虑到雕刻面比较狭窄,因此此笼除底挡以外的顶档、腰档、跳棒等处都是采用“减笔回纹”式样进行雕刻装饰。这种回纹与通常的“方字回纹”不同,是减少回纹当中“牷貭”字笔画之后,再重新组合而成。比较这两种不同构成形式的纹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回纹的构成形式由一个独立的单体变成了由两个单体组合成新的组合型单体,然后以此新单元再进行不间断的二方连续。减笔组合型回纹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汉代漆器上的回纹延续了这种整齐简洁的风格。
四面底挡由于雕刻面比较宽阔,因此作者采用了“一笔连环回纹”样式。“一笔连环回纹”与其它类型回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以不间断的线条一气呵成。仔细端详可以看到,经过雕刻,一条整齐的竹线从一边笼脚边缘开始,回环往复,一只绵延到底挡另外一侧收尾。正面观看时,底挡上一个个清晰规整、繁复有序的回纹,展现在你眼前。稍稍转动笼身,随着角度和光线的变化,你会惊奇的发现,回纹的竖线和横线巧妙地分离了,特别是竖线生动地组成了一个又一个上下错位的菱格,仿佛跳跃着的精灵,活泼但不失韵律!经过这样的装饰,整个笼具由线条营造出的空间动态感更加灵动、流畅,使观者产生一种循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装饰感受,为这把笼具增添了不少情趣,成为此笼最大的看点。
【杯】珍宝堂制款青花九龙绣眼杯三件套,配老张两丝回纹明镶头
说到珍宝堂,不得不说冯宝珍,说到冯宝珍,也不得不说她的龙罐。
关于珍宝堂的龙罐,青鸟网友“尚古斋林子”曾发表过一个专门讨论冯宝珍龙罐的“技术贴”。贴子当中,林子展示了不少珍宝堂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龙罐图片,并对珍宝堂各个时期的龙罐进行了分门归类,并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取向对这些龙罐进行了点评。有意思的是,这个“技术贴”还引起了冯家子女“西江骄阳”的关注,并从冯家的角度对该贴进行了补充和勘正。若有兴趣的话,可以认真看看当时的贴子,内容丰富真,也很有意思!链接如下:
http://bbs.18888.com/read-htm-tid-8432704.html
经过对该“技术贴”的对比,从整体风格、具体图案以及描绘手法来看,我觉得我这套绣眼罐应该为金华师傅所绘,属于珍宝堂龙罐当中的“精细类”。珍宝堂本来所做绣眼罐就很少,特别是在器型如此小巧的绣眼罐上绘画九龙题材,挑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勇气!
【钩】无名制磷铜竹节点金回纹圆盘绣眼钩
钩子不多说了,传发的笼配温州无名的钩就是好马配好鞍,名家的东西放到一起,相得益彰。看见吗?这把无名竹节点金钩盘也雕刻了回纹进行装饰(销钉上也有回纹哦~),再配上手一块工雕刻回纹的DM顶板,齐活儿。看来,回纹真的是“大众情人”啊!
【圈】乐善堂制青花缠枝宝相花绣眼圈
我记得我一个扳指(圈),就是乐善堂的青花千叶牡丹。这次乐善堂运用的是缠枝宝相花,纹路疏密有致,发色清雅,与笼中青花九龙杯内外呼应,十分雅致。
回纹那种规则有序、富于理性的横竖转折,给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史添上了精致庄重的一笔。其单纯与简洁的造型方法决定了回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规整与秩序的轮廓框架加强了纹样的视觉张力。而在简洁的结构框架基础上,回纹又发展出了风格不一的各式变化,它的演变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审美取向,可从中窥视出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美学理念,能更好地解读传统装饰纹样语言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内涵。
谨以此文,纪念果酱的生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