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齐天 发表于 2010-6-30 10:47:56

继续学习

大圣齐天 发表于 2010-6-30 10:48:44

学习中-----

大圣齐天 发表于 2010-6-30 10:49:34

还有吗

红鬃烈马 发表于 2010-6-30 11:01:47

支持下


谢谢

小女拧 发表于 2010-6-30 11:45:34

理论+实战 要

牙擦酥 发表于 2010-6-30 11:52:17

还有啊。。。

注册原因 发表于 2010-6-29 20:15:27

鸣虫的虫具与喂养方法5(转)

5捕捉
蟋蟀类的捕捉,首先必须选好捕捉的地点。根据蟋蟀类的生活习性,应该了解它喜欢栖息在稍微潮湿些的阴暗之处。在野外,到处都有,到了初秋时期的晚上,可以听见四面八方都有它鸣叫的声音,这时就可以循着它的叫声去捕捉。乡间农舍墙脚下和牲畜的栏舍附近,都有它的存在,鸣声好的大多数生活在乱石堆的缝隙里,长有杂草的河岸边和生长着豆类、麻类的庄稼地里,以及人迹稀少的废弃不用的破草棚。是昼伏夜出穴居性昆虫,它的洞穴虽然有直洞、弯洞、斜洞等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但其深度都比较浅,一般都在5~20厘米之间,其洞穴多数有2个或3~4个出口。有不少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石堆缝隙、瓦片堆中的空隙、墙角下的空洞或树根下的树洞等作为栖息处的。在捕捉时,捕捉者只要在这些地方细心地聆听,然后用轻而慢的脚步声向最悦耳的鸣声处走去,逐渐向它靠近,最后就能找到它栖息的处所。在找到它藏身之处后,若在晚上,用电筒照着,用捕虫网去罩捕,然后将它放进纸制的临时放养处----纸筒之中,以便回家之后放进陶质饲养器或塑料饲养箱中。此外,还有2种捕捉的方法:其一是在遇到躲在很深而且弯曲的洞穴中不肯出来时,可用向洞中灌水的方法将它逼出来,然后将它捉住;其二是切开的梨或苹果放置在它的洞穴口,以水果的香味将它引诱出来,然后用捕虫网将其捕捉。当虫逃走时,必须耐心等待,一般经过5~10分钟后,它又会重新鸣叫,此时可用灯光照准它,然后用大口径的尼龙网罩对准其头部,用另一只手掌对准其尾部将其赶入网内。用此法捕捉到的虫,全须全尾,四肢完整无缺,以后既能听到其优美的鸣声,又能观察到其健全完整的体形。除用瓶或网捕捉外,也可用手直接抓捕,但用这种捕法,极容易撞伤或折断其翅膀或后肢,因而只有丰富经验的老手才能采用此法。
捕捉蝈蝈类有2种方法可以采用。
1.网兜捕捉法 蝈蝈类身体强壮,牙齿坚利而且动作敏捷,又善于跳跃,因而徒手去捕捉往往是十有九空。另外,牙齿锋利,若用手去捉,很容易被咬的鲜血淋淋,断腿的捉回来很长时间也不会鸣叫。有经验的捕捉者发现,用纱布网兜捕捉比徒手捕捉要好得多。但用网兜捕捉切不可从上面往下罩,因为这种虫受惊动就往下掉,只能由下往上兜,才有可能兜住。但网兜捕捉法只能在没有荆棘的草地等处使用,在有荆棘的杂树丛中,网只会被钩住,等到网兜伸到下面时早已逃的无影无踪了。
2.垂钓捕捉法 在有荆棘处和有杂草的灌木从中,适合于用垂钓法捕捉。垂钓法是利用此鸣虫喜欢吃小昆虫的特性,像钓鱼似的用小昆虫引诱它上钩。做法是:在一根细竹竿上用细绳子栓一只蚂蚱等昆虫,然后纯放在虫身边来回晃动,引得它心动,它就会一把将蚂蚱抓住不放,同时松开原来攀附的树枝,象鱼儿上钩似地被吊悬起来不肯松口,这时就可将其放入预先准备好的小笼子里带走。要注意的是,捉住的只能1笼1只单独饲养,否则它们会互相嘶咬致残、致死

注册原因 发表于 2010-6-29 20:03:14

鸣虫的虫具与喂养方法4(转)

4繁殖
人工繁殖可保证在不同季节均可获得优良雄虫。
蛐蛐类
瓦盆事先用日晒消毒,再在盆内铺放约13cm厚的黄沙泥土。黄砂泥可用炒过的黄砂1份和经日光曝晒过的细泥10份混合而成。在雌虫与雄虫交配后,将雌虫放入瓦盆中,约经3周雌虫即可在土中产卵,一次约产20-30粒卵。以第一批卵孵育为宜,据说其孵出的雄虫比例较高。产卵后,容器盖上纱布,置25-28℃中,每天喷水保持湿度。约经30多天,卵即孵化。若虫期可用猪、羊肝粉或黄豆粉拌湿喂食。孵化8天后即可第1次蜕皮,此后温度以31-32℃为宜,并可饲以糖粥,以后可渐改喂饭粒等。
蝈蝈类
人工繁殖的蝈蝈类喂食物应以多样化为好,以烫过的胡萝卜,豆子为主,配以面包虫,虾仁等为辅。看粪便以观察身体情况,是否便秘或者拉稀,正常的粪便是大粒的,像大米粒差不多大,用收撵即成粉状不粘手,如果颗粒很小,像小米粒一样那么就是便秘了,应当多喂蔬菜调理一到两天,如果粪便成糊状那么就是拉稀了,应当以面包虫调理一下。食物尽量不要滞留葫芦或者罐子中,每天放出喂食,在外活动一段时间,这样舒筋活血身心健康哈哈,如身上沾上了碎屑,可用毛笔或棉棒清理。
自然繁殖法:在中秋后,将数只雌、雄饲养于较大的缸中,缸内放有泥沙、砖块、青草,并喂以饭粒等,常喷水以保持湿度,缸口盖铁丝网。交配后的雌虫在泥沙中产卵。冬天可移至室内。次年春天4-5月,卵即可孵化。若虫喂以饭粒等直至成虫。

注册原因 发表于 2010-6-29 19:42:26

鸣虫的虫具与喂养方法2(转)

2.食料

自然的野生鸣虫有植食的,肉食的、腐食的,也有杂食的。常见的适于家养的鸣虫是经过民间历代筛选出来的,它们的抗逆性强,对食料的要求不严格,易于人工喂养。
饭:用水浸泡过的米饭,南方人叫泡饭,比干饭软和,又不像稀饭那样粘稠,不仅含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而且取材容易,便于更换和清洁。可用作大多数鸣虫的主要食料。

豆:常用的是毛豆或菜豆。这种豆子水分含量适中,夏天较其他豆类耐腐烂。对于大型的鸣虫,如蝈蝈、纺织娘等,可用整粒豆或整个豆荚;对于小型的鸣虫,如黄蛉,墨蛉等须捣烂后喂用。

菜:宜用大白菜和卷心菜的内层菜叶,一是比较鲜嫩,二是比较干净,被农药污染的机会小。水分太大的叶菜类容易腐烂,不宜使用。如非用叶菜类不可,则一定要保证不被农药污染,洗净后晾干。

瓜果:苹果、生梨和菱肉最为常用,适于所有家养鸣虫。其中菱肉水分含量适中,含糖量低,较苹果和梨耐腐,更适于喂养食量小的蛉虫类。

花类:需用尚未开放的花蕾,常用丝瓜和南瓜花蕾,一般用来喂养纺织娘,这是它们的天然食品。其他鸣虫不爱吃。

肉:新鲜的或冰冻的猪肉末,活的小青虫(小菜蛾幼虫)、面包虫等,是杂食性鸣虫如蝈蝈、蟋蟀,和肉食性鸣虫如似织(小纺织娘)的理想食料。喂肉类食物要控制数量,不宜太多,以防消化不良。一只蝈蝈,一天只需喂1-2条小虫或相应的肉末即可。

注册原因 发表于 2010-6-29 19:43:53

鸣虫的虫具与喂养方法3(转)

3.管理

与食料相比,恰当的管理对于鸣虫来说更为重要。不少鸣虫寿命不长,往往不是饿死,而是渴死,被挤压或沾粘致伤残或逃逸而死。

喂食:大多数虫具都装有食斗。在开启食斗前,要仔细查看虫具内鸣虫所在的位置,如恰在食斗或擦板上,可轻拍虫具,使其置于安全的位置后再喂食。食料量不要太大,一般以装满食斗为宜,米饭2-3粒即可;瓜果切块,大小以装进食斗不脱落为度。如是虫笼,则可将豆荚、瓜果等切成较大的块,悬挂或插在笼围上,米饭则应放于小食盆上。对于盆罐或葫芦虫具,喂食时要将盖子轻轻打开,切不可突然开启,使鸣虫因骤见亮光,受惊后乱蹦乱跳,甚至逃逸。食料不宜太多,太多容易弄脏虫具。食料应每天换新鲜的,夏天需一天更换两次,以保持食物有足够的水分。对于食量较大的蟋蟀、油葫芦等,需用小水盂盛净水供其饮用。

清洁:虫具应保持干净。可结合每次喂食时清洗食斗。清洗虫具时,应先将鸣虫安置于另一容器,然后将虫具的各插板,玻璃打开,洗净擦干后再将鸣虫放回原处。如有两个虫具替换使用更为方便。笼养时,可在笼底垫上卫生纸,清洁时,可将有粪便和残余食物的卫生纸卷起取出,换上干净纸。

防暑:15-29℃是鸣虫活动的适宜温度范围。夏天的虫具要避免阳光直晒,防止虫具内温度骤然上升,尤其是容积很小的虫具。即便是虫笼,在盛夏也应将它们挂于阴凉通风处。

保暖:保暖是冬天养鸣虫成败的关键。室温低于10℃就应采取保暖措施。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冬天不宜用盆罐虫具。对于其他小型虫具,白天,可置于衣袋中取暖,夜间,可置于枕边保温,也可将虫具置于装有灯泡或热水袋的容器中保暖。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鸣虫的虫具与喂养方法1(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