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2-20 12:56:46

《情醉紫砂游》系列专题二 游宜兴仅存古龙窑:前蠡龙窑(多图)

http://www.52zsh.com/a/080418.jpg
这是宜兴仅存的一座古龙窑,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从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到龙窑的覆雨棚,绵延蜿长。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jpg
这是古龙窑的另一个侧面,在其旁边有一座碑说明它的坐落、名称和历史。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jpg
碑的近景图,这座古龙窑坐落在靠近蜀山的前墅村,在明至今的沧桑历史中,至今仍在使用。前墅龙窑使用的燃料是松柴,和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煤气窑即推板窑相比,更显示了其古老程度。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3).jpg
进龙窑的门,龙窑离我们近在咫尺了。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4).jpg
走进龙窑,就发现邹春老师已经在观察龙窑了,他拈着香烟皱着眉,颇有沉思者的风范。龙窑上的一个个孔都是填柴的地方,俗称鳞眼洞。还有小盖子可以在其燃烧的时候盖上保温。这里就是窑头。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5).jpg
龙窑背旁的鳞眼洞,有规则的排列着。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6).jpg
这就是燃烧室单独的火膛,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一个水塘,是盛接烧制的陶瓷器中的水分。燃烧室除这里之外,还有其他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2-20 13:00:28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7).jpg
这一条斜坡就是龙窑的穹状背,其背的两旁分布着塞燃料的鳞眼洞。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9).jpg
龙窑背旁也堆满了松柴,可以想象之后烧窑的熊熊烈火和在火中从泥土变成堪比金玉的紫砂壶。而火中的紫砂泥颜色变幻奇特,这一过程光是想象就非常迷人了。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0).jpg
就是这一种普通的松柴,造就了多少经典的紫砂.....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1).jpg
古龙窑的侧面,斑驳的墙面象征着这座古窑的沧桑。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2).jpg
这个门洞就是塞进将要烧炼的紫砂陶器的门,门径不大,所以要烧大件物器的时候,就要把物器拆解分开,当塞到窑洞里后,工人再钻进去把拆解的物器装接起来。待烧成后,大件物器就会缩小,便可容易的拿出来。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3).jpg
窑边的一棵开满紫花的泡桐树,据说历史也相当悠久了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4).jpg
这些破瓷砌成的墙面大概有上百年历史了,这些就是烧窑的摸索过程中的瑕疵品,淌满了先人摸索烧窑的汗水。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5).jpg
龙窑墙面上钻出来的一棵青翠的小草,与斑驳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2-20 13:05:38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6).jpg
在烧窑前正在休息的烧窑人。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7).jpg
做大件陶瓷物品的师傅们。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19).jpg
这个荷花缸是别人定制的,旁边还有一个,是一对。窑主说这也是即将烧制的生缸。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0).jpg
这件大型的东坡提梁壶已经做了20多天了,终于渐成型。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1).jpg
东坡提梁壶的整体面貌。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2).jpg
这些都是师傅们平时喝茶的壶器和茶叶。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3).jpg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4).jpg
这是师傅们正在喝茶时用的紫砂壶,和师傅们一样的朴实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5).jpg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6).jpg
我们来到仓库里,这两个都是烧好的成品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2-20 13:06:34

http://www.52zsh.com/a/080418%20(27).jpg
这些破破的瓷碗是烧窑时的次品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从土化身为比珠玉还要珍贵的紫砂壶,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质优的紫砂泥、奇巧的制壶工艺,还要经过火的洗炼,才能化土成金。
紫砂壶的烧炼是一门学问颇深的技艺,烧陶的窑工必须有非常纯熟的技术经验才能胜任,当然必须也要有设计精密的窑来烧制紫砂壶。
龙窑就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的非凡创造,因其形状像龙而得名,龙窑都是依着山势的斜坡用砖砌筑成直焰式筒状的穹状隧道。依山而建,符合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余热。
古代宜兴有不少龙窑,而今仅存下靠近丁山的前蠡龙窑了。这座窑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和火焰的考验,如今依然能发挥它的功用。4月16日我们拜访了这座充满前人心血的古龙窑。
前蠡龙窑地处偏僻,开着车子兜转多时才到达前蠡古龙窑。
一下车,就看到了覆在龙窑上面的雨棚,用黑瓦制成,由于年代已久,极为古朴。整个龙窑向上形成一个斜坡,窑边放置着很多松柴。龙窑旁竖着一块碑,上书着前蠡龙窑的名称和时代——明至今。
我们向窑主说明了来意,于是窑主带着我们参观这座古龙窑。龙窑的结构很简单,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我们先来到了窑头部分,窑头处在坡底,一进窑头所处的小屋就看到窑背上有许多规则分布的孔洞,这就是塞进燃料的孔洞,俗称鳞眼洞。
窑头的前方还有一个深坑,里面除了一些塞进燃料的工具外,还有一个水塘来接下紫砂陶器烧制时蒸发的水分。这个深坑就是龙窑窑头的燃烧室,称为火膛,火膛用煤为燃料,掌控烧窑的预热阶段。而龙窑的烧成分成三个阶段:预热、烧成、冷却。整个过程需要三到四天的时间。
那些鳞眼洞就是烧成阶段所用的燃烧孔,从孔投入燃料。此窑用松柴作为燃料,是因松柴发热量高、火焰长和灰分杂质少。烧成阶段的燃料也可用块煤、煤粉等。
我们沿坡而上,路经处都堆积着松柴,窑主介绍道他们就快开始烧窑了,这些松柴就是为此而准备的。而后我们又来到龙窑的另一侧面,这边则不紧靠着龙窑,设了好几个为方便烧窑所用的四方院,不过院门都锁着。隔窗望去,可以看到送紫砂生品进窑的窑洞。那些砌成院落的砖瓦斑斑驳驳,可以看出年代已相当久远。
接着我们又去了窑主的陶器坊,里面正有三个陶工休息,旁边错落的放着生陶器,其中颇为壮观的是一只大型东坡提梁壶,用松鼠葡萄作为雕饰、葡萄桩作为提梁,整个造型活泼可爱,形象逼真。旁边放置着大大的壶盖,上面也盘踞着松鼠葡萄。据陶工说,这么大的壶器不能直接塞进窑洞,必须把提梁截下来,放进窑洞后再进去拼接完好,然后才能烧制,等烧制完成后,壶器会缩小,就可以直接拿出来了。
我们观赏赞叹了一番才跟着窑主来到他的仓库,看着仓库上方的横梁和那些原木柱子,方晓仓库也相当年久。仓库里放置了很多成品,也有一些生器,看来前蠡龙窑烧制的陶器是以大中型陶器为主,比如说荷花缸、古瓶等等。还有一些小件,如小瓦碗,古朴自然,窑主笑说以前就有人来定制这些瓦碗用于电影拍摄。
在这个被古老气息包围的龙窑旁,闻着松柴独有的气味,好像隐约看见古时窑工们在忙碌着烧窑的身影,还有那些明灭的火焰和在火中色彩变化万千的紫砂陶器。真令人神往。
由于窑主说烧窑还要过几个小时,我们亦不便久等,就只能抱着遗憾在尽情的烧窑想象中回程了。我们以后一定要趁着他们烧窑的时候来观看实际操作过程,以慰心中之憾。

鹏源 发表于 2009-2-21 12:45:26

学习了

vov1999 发表于 2009-2-24 21:43:05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2-26 12:22:06

引用第5楼vov1999于2009-02-24 21:43发表的 :
真是好地方
谢谢支持!

sdfs0533 发表于 2009-2-26 16:04:53

学习了,多谢。

小小苑 发表于 2009-5-26 13:55:04

欣赏、涨眼

好好啊叶 发表于 2009-5-26 14:29:54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醉紫砂游》系列专题二 游宜兴仅存古龙窑:前蠡龙窑(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