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6:18

关于一些紫砂壶的相关文章,与各位友人共勉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紫砂壶的文章,自认为很不错,特转贴过来和大家分享。
转贴一:

大家初玩壶时可能对“焐灰”这个词语比较陌生。
1、焐灰的起源及发展
焐灰并不是现代发明的技术,具体从何时开始,我没有考证过,去年南博砂壶汇展时曾见过一个清代乾嘉时期王南林的焐灰圆壶,这说明我们的制壶先辈很早就使用这项技术了。以前一般采用谷糠做填充料来焐灰,现在一般采用木炭粉等物来填充,原理是一样的,后面莫凉会详细讲解。
  众所周知,焐灰在古代是作为一种掩盖泥色不匀的装饰手法,焐灰之后茶壶通体都成黑色,假如茶壶烧成后壶身颜色不一,比如泥料中有黑晕,那就可以使用焐灰来补救。经过焐灰后,壶体颜色统一了。今天,焐灰的技术日益成熟,成品率也越来越高,更由于焐灰后呈乌金色,色泽黑而不闷,泡养后非常漂亮,犹若墨玉,越来越收到壶友的追捧,所以现在也被当作一种常用的装饰手法使用,不是泥色不匀的作品也有经过焐灰后售卖的。
2、焐灰的方法
⑴茶壶必须烧成以后再焐灰
⑵将壶放入钵内用木炭粉等物填充,其作用是将壶与空气隔绝开,使其处于缺氧的状态下二次烧成。温度控制在1000度以下。

3、焐灰的原理
  紫砂泥主要的着色元素是铁,比如紫泥和朱泥,烧成后成紫色或红色。焐灰的作用则是将紫红色变成黑色,主要就是利用其中的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色不同的原理,在第一次烧成是有氧气氛中进行铁元素和氧充分反应变成氧化铁(Fe2O3),呈现紫、红色,而在焐灰则是缺氧状态下(还原气氛)烧成,铁元素在缺氧状态下,在木炭粉(元素C)发生反应,碳元素(C)结合了氧化铁(Fe2O3)中的氧离子,变成二氧化碳逸出,而氧化铁(Fe2O3)也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氧化亚铁呈黑色,所以焐灰的作品呈黑色。
  综上所述,焐灰的原理就是泥料中主要的着色元素氧化铁在缺氧的环境中和木炭粉发生反应,被还原成了氧化亚铁,所以焐灰没有任何有害化料的加入,只是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了颜色变化。

4、其它一些补充
当然,每次的焐灰密闭情况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可能在色泽上有少许变化,另外,焐灰的作品打碎后断面还能看到紫红色,这说明了有些氧化铁并没有完全还原成氧化亚铁。
另外,焐灰的还原反应中,部分被还原成了金属铁,所以我们会看到表面的锈斑样纹,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壶体内的金属铁析出到壶表,这是没有关系的,铁对人体无害的,大家都用铁锅炒菜的,呵呵,这些锈斑可以用抛光片等物擦洗几下就可擦掉,不会破坏壶表。
还有,团泥的含铁比较少,焐灰后颜色不好看,不是全黑,所以不用团泥作品来焐灰。
最后再提一下,还原气氛与龙窑烧成的关系。
龙窑烧成最后要闷窑,这就形成了弱还原气氛,烧成后的颜色比较沉一些,就是很少的铁元素被还原的原因。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6:35

转贴二:

紫砂壶焐灰,因为效果特殊,有"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之美誉. 如今,因为掌握"焐灰"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且焐灰容易出问题,成品低,有人便用化工料配制近似焐灰效果的仿焐灰的泥料.使紫砂焐灰蒙受了"不白之冤". 一般加色料的壶因为工艺方法不一样,通常质感很差,颜色可以接近,但质感平滑,颗粒感差 焐灰以前时对紫砂器烧生(俗称欠火)的一种补救措施.因为器泡养后效果特别.象"墨玉一样"因此在市场上焐灰壶身份比较特殊.有人专门进行将烧制的茶壶进行焐灰,如清末程寿珍就有许多焐灰的作品专门进行第二次烧成焐灰.(价格也比原来不焐灰的的要贵一倍).理论上只要是着色离子是铁离子的.在缺氧状态下都可以烧制.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焐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朱泥类结晶程度较高,出现液相相对较早(温度偏低).因此焐灰成功几率趋近零.焐灰壶底皂青矿料把握相对大些,掺和其它色素的可能会发生花壶现象. 焐灰本来就是窑变现象.不过只是人为操纵下的窑变而已.一把成功底皂青焐灰,颜色应该是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保持原料的颗粒质感.和其它拼制黑了区别,拼制黑料,相对颜色呆板,质感较弱. 团泥不可以焐灰. 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成色会润一点,烧结度相对底一点,则捂灰以后会感觉壶表有些“涩”,但后者相对容易泡养一点。 据我所知.正常捂灰以后的壶透气性基本无变化.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6:58

转贴三:

现代制壶大致可分为灌浆工艺、模具工艺、全手工制作。
   灌浆工艺: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但是由于灌浆所需紫砂颗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则使紫砂壶失去了应有的透气性。灌浆工艺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且成本较低,所以比较容易满足茶艺市场的要求。

   模具工艺:把拍打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内成型,取出后再精加工、烧制,这种工艺有助于茶壶造型规范,但同时也使一些工匠在学会打泥片之后,就不再需要学习打身筒,镶泥片的技艺,凭借着石膏模便可制作茶壶了。也正是这样,紫砂艺术遭受到挑战,创新精神被极大地打击。由于模具壶造型呆板,缺乏神韵,手工技艺含量低,也只可作为一般茶具或工艺品使用。

   全手工制壶工艺大概过程是:1.打泥片2.围身筒3打身筒4.搓壶嘴、钮、把5.装壶嘴、钮、把6.制壶盖7.开壶口8.修光、精加工9.落印款.。由于全手工制壶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掌握泥胚成型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充分在作品中营造出艺术氛围。所以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7:50

转贴四: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主要指动物和植物的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和装饰的题材。

  有借形改装,也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具,如包、帽、称砣、乐器、篮、桶、镜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形。
  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组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组合等造型。

  壶体造型的自然伸缩,其中又分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自然的伸缩和造型的放大、缩小的概念又有不同,伸缩是指壶器皿造型的轮廓、整体的或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方向压缩和扩张而构成新的造型。还有抽象形、线运动、自然变幻的启示来构成造型,如天上云的变幻、烟的萦绕、奇石、山川、水浪的波纹和花纹、线纹走向、纹乱线组合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感,得到造型的启发。

  其次造型有动人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其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的力求形象的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有浓郁的回味,或给人以对称、均衡的份量和安定的感觉,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另外,一个造型有它的特有气度,造型作品的气度,是作者个性、作者风格和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位日本兰田的奥玄宝君,他把自己珍藏的紫砂壶,以拟人化的方式突出造型气度,如: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形、神、气、态,给人以印象深刻的造型美。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8:13

转贴五:

壶底:壶底足也是构成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壶底大致可分为一捺底、加底(足圈)、钉足三种.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1)一捺底:紫砂茗壶烧成因无釉,故无烧成粘钵之虑,制作省工省时,用一捺底处理圆器造型赶紧利索,简练灵巧。

   (2)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脚圈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用复子和勒子工具加工处理,亦有借鉴花盆底足处理手法,在方壶上采用挖出“犴门”有扁梯形托榫足等。

   (3)钉足: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方器则为四支钉足,从实践使用而言,钉足不宜太高。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8:32

转贴六:

壶把(柄):为便于握持而设置.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1)端把:亦称"圈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垂直形式安置,具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源于沙锅之柄,以圆筒形壶居多。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光素器、花塑器都有,变化丰富。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8:55

转贴七:

壶盖: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仿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街,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有截盖、克截盖、嵌截盖之分。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29:56

转贴八:

壶嘴:紫砂茗壶的嘴,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如汉扁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1)壶嘴:称之为“流”,为注茗而设置。出手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这与壶嘴壁薄、光滑、壶体孔眼、壶嘴眼、壶盖孔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传统模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

   一弯嘴:形似鸟啄,俗称“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

   二弯嘴:嘴根部较大,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嘴:形制简洁,出水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流形的鸭嘴: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的造型上。

   上述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式仅指其基本形,依附于壶体又可在壶嘴上分割筋纹,亦可加饰花塑器方法与壶把相统一。

(2)壶体孔眼: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30:31

转贴九:

壶钮:亦称(的子),为揭取壶盖而设置。钮虽小,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变化丰富,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常见有球形钮、珠钮、桥梁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动物肖形钮
   (1) 球形钮:圆壶中最常用的钮,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转、压挤而成,简洁快捷。

   (2)桥形钮:形似拱桥,有圆柱状、方条状、筋文如意状等。作环形设单环、双环,亦称“串盖”。平缓的盖面,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3)瓜柄形钮:花塑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芦旁附枝叶、造形生泼。

   (4)动物肖形钮:源于印钮。有狮、虎、龙、鱼等,有写实、抽象变形、仿古手法并举,与主体统一协调即可。

   (5)树桩形狃:取植物或瓜果的形态捏制而成,如梅桩、竹根、葡萄等。

   (6)花式钮及其他:随着新的陶艺形式发展,打破传统程式,以壶边大于口取代壶钮,有盖与钮融为一体的。

忧郁盛放 发表于 2008-11-3 16:30:58

转贴十:

紫砂茗壶经历几代艺人传习形成规范的制作法则,从形态结构上基本可分成三大类。
   (1)光素器:即方壶、圆壶
   (2)筋文器:即以线纵向,横向,旋转分割的壶

   (3)花塑器:即带有自然装饰的壶,相互组合贯通, 并作为壶的主体。

   从制作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

   (1)主体:即壶身、壶口、壶底、壶足、壶盖、壶钮(的子)。

(2)附件:嘴(流)、把等。

   主体和附件包含着相互间的配置关系,比例关系,外轮廓转折关系,镶接手法的明暗缓冲过渡关系,实体与空间所形成的对比关系,舒适实用和艺术欣赏的关系。  

   紫砂茗壶以完善的功能美,主体造型的视觉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关键在附件与主体的配置,壶口、壶盖的配置,壶嘴(流)的形制式样、底足结构的处理,壶钮(的子)的大小比例,壶把端握舒适程度等。因此,合理的结构,完美无缺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紫砂茗壶的特殊造型语言,使其百看不厌。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一些紫砂壶的相关文章,与各位友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