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1mc2 发表于 2011-10-19 11:14:25

一个有趣的问题,看谁能回答出来(2)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新建小区一期建成入住,周围栽种树木草坪。正值八九月虫季,草坪中仅有稀疏的棺头和小迷卡,这也正常。第二年,小区二期在附近开工,一期草坪中出现了大量的飞翅型雄虫迷卡,还出现了能飞翔的其他昆虫,其中包括竹蛉、日条,晚上路灯下都能看到飞翔的昆虫,包括油葫芦。等到第三年,情况又有变化,草坪中雄虫迷卡飞翅不见了,路灯下飞虫也少多了。而小区二期建成入住,也出现了像小区一期的同样情况。
难道说蛐蛐长飞翅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和迁移的需要,新出现的蛐蛐为什么带翅,而第二年飞翅又不见了?有虫友说过:人工高密度饲养的蛐蛐往往带飞翅,这又如何解释?
谢谢!

冷月傲风 发表于 2011-10-19 11:22:32

一同求专家解答!

老蘑菇 发表于 2011-10-19 11:44:32

也许第二年的飞翅蛐蛐是大蜕后从别的地方迁徙过来的?

游牧富 发表于 2011-10-19 11:46:53

估计和虫子孵化那一年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等着听正解!

李老爷 发表于 2011-10-19 11:48:50

湿的地方出飞翅

xascii 发表于 2011-10-19 11:54:15

呵呵,蛮有意思的,可能和环境有关吧。带飞翅的虫一般都是早虫,适合高温天气,经常出门走走飞飞的那种。小区相对野外来说更像个避风港,比郊野的晚秋虫活得时间更长点。刚来那会没有飞翅大概在草皮和花木移植过程虫带翅膀的都飞跑了,但已有卵留在移植土中,所以第二年会有很多带翅的。
随便瞎猜猜,我感觉带翅多和密度关系不大,和温度并且湿度关系比较大,可能在某个温度并且湿度点上蜕出来的都是会飞的,更符合大自然的逻辑,这个湿度和温度预示的这些成虫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气候更适合迁徙扩大族群分布范围,而不是往地下打洞

02007 发表于 2011-10-19 12:27:15

第一年——草坪中仅有稀疏的棺头和小迷卡
因为刚移来的草坪,活物该走的都走了。

第二年——出现了大量的飞翅型雄虫迷卡,还出现了能飞翔的其他昆虫。
因为草坪中第一年的卵的孵化(虫走了可能卵已产下),加上小区比起原来的野外天敌(蜘蛛等)更少,所以数量多,飞翅多。

第三年——草坪中雄虫迷卡飞翅不见了,路灯下飞虫也少多了。
因为由于草坪出现了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因素加上天敌数量开始增多(毕竟小区的环境并不利于很多野生虫子安家)。虫子的数量开始减少。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我也观察到新进草坪或绿化的小区,第二年鸣虫数量和种类是最多的。以后逐年减少最后和其他小区一样了。

hayek00 发表于 2011-10-19 13:54:40

以后逐年减少

jmb123 发表于 2011-10-19 14:35:34

引用第6楼02007于2011-10-19 12:27发表的:
第一年——草坪中仅有稀疏的棺头和小迷卡
因为刚移来的草坪,活物该走的都走了。

第二年——出现了大量的飞翅型雄虫迷卡,还出现了能飞翔的其他昆虫。
因为草坪中第一年的卵的孵化(虫走了可能卵已产下),加上小区比起原来的野外天敌(蜘蛛等)更少,所以数量多,飞翅多。
.......
[/quot
同感。小区中的草坪或树木打药太厉害,往往过量。

mc1mc2 发表于 2011-10-19 14:45:02

引用第5楼xascii于2011-10-19 11:54发表的:
呵呵,蛮有意思的,可能和环境有关吧。带飞翅的虫一般都是早虫,适合高温天气,经常出门走走飞飞的那种。小区相对野外来说更像个避风港,比郊野的晚秋虫活得时间更长点。刚来那会没有飞翅大概在草皮和花木移植过程虫带翅膀的都飞跑了,但已有卵留在移植土中,所以第二年会有很多带翅的。
随便瞎猜猜,我感觉带翅多和密度关系不大,和温度并且湿度关系比较大,可能在某个温度并且湿度点上蜕出来的都是会飞的,更符合大自然的逻辑,这个湿度和温度预示的这些成虫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气候更适合迁徙扩大族群分布范围,而不是往地下打洞

这种解释很说得过去。温度和湿度是长翅的关键所在。但我还有疑问,我所在的小区是建在山脚下的丘陵地带,自然条件很适宜虫子生存繁衍,建小区环境受到破坏后,恢复也快,虫子逐年增加,只有带飞翅的蛐蛐消失了,因此,我怀疑,当蛐蛐种群固定,不需要迁移的时候,就不需要飞翅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有趣的问题,看谁能回答出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