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ercury 发表于 2011-2-10 11:28:17

戏说葫芦砸底之选料篇

戏说葫芦砸底之选料篇

15年前夏末,遇到一时年75韩姓老者,家里有若干具“赵子玉”,
那时我年少无知,便问赵子玉是谁。

他说:清初北京人(最近查证:[清]家北京,清初人。善制澄泥蟋

蟀盆,式既古雅,刻镂亦精。好事者珍之,亚于宣德。《萝窗小牍》

),缸瓦市挑俩箩筐卖瓦盆的。抢了张姓的瓦盆生意,做的比张姓的

厚实,更适合北方用。明时的北京比清朝的天气要热,至于为什么,

查历史资料吧。(专家学者们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

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

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3摄氏度的

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

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冬时揣2具葫芦,我看到了又说您的葫芦有土底,共鸣为什么那么好

?其他老者的土底,很沉闷。

他说:土下有碳。

碳?什么碳?火盆里的碳吗?

他说:这要分王爷与平民了,平民的碳就是烧火的碳,要打碎来用。
王爷的是八宝灰,你知道什么是八宝灰吗?

不知道。

他说:你知道文房用的八宝印泥(八宝印泥与一般印泥相比,有如下

特点:色泽鲜艳、纯正,印迹清晰,不糊印章,不洇油,不怕日晒,

不怕火烤,久放不干,永保原色。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采用麝香

、朱砂、红宝石、珊瑚、朱胶、赤合叶、老陈蓖麻油及艾绒等8味上

等名贵药材为原料制成。这种工艺究竟是漳州人首创,还是京城的文

人墨客在漳州八宝印泥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现在已无可考。)

吗?

不知道。

他说:你知道古琴的灰胎吗?

不知道。

他说:鹿角灰中混以黄金、白银、珍珠、玉石、玛瑙、珊瑚、贝壳等

碎屑,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配,主要是漆皮开裂了能看到各种颜色,而

且年久不变色。葫芦里的,需要烘烤,烤走蛋白质,剩下的就是八宝

灰了。古琴用此可以沉稳音色。葫芦用此灰可以提高共鸣。

貌似还有纸底呢,您的葫芦有纸底吗?

他说:纸底也有两种,但是不管什么底,表层肯定是土。讲究的就用

厚实的绵纸,剪成短轴一样大,长轴逐渐变长的椭圆纸片,用白芨层

层糊。不讲究的,就找麻将渣滓,把纸沤了,变成纸浆,加白芨也能

如此砸底。表层划拉些浅沟,与土较好的融合。
但是砸底,万变不离其宗,与葫芦本身材质越接近的材料用来砸底,

音响效果越好。

我又仔细看了看老者的葫芦内壁,有的粗糙,有的光滑如镜。
我问:这内壁如何养成光滑如镜的呢?

他说:你知道为什么要光滑如镜吗?

我说:怕虫子爬上来?

他说:这只是副作用,真正的作用是降低混响时间(混响时间过短,

声音发干,枯燥无味,不亲切自然;混响时间过长,会使声音含混不

清;合适时声音圆润动听。 )让虫子的发声直达耳朵。当然这只是

民国前北京人追求的效果。一般京路葫芦内壁都是光滑如镜的。民国

后期,溥仪到了天津,虫具大发展。天津人追求的是药味儿,要把虫

音“末”出来,也就是逐渐流行的高身葫芦。高身葫芦自然有了长度

,能把混响时间加长,如果内壁粗糙的话,对混响时间的加长是有效

果的。京路滑津路糙,这就是内壁的玩法了。养内壁没有个3冬2夏是

不可能的,那时葫芦外壁也梨黄了,这自然就能玩虫了。

此话说毕;
官园歇市,遂与老者各回各家了。

来年的冬月,与老者见面,问及葫芦底的形状,这是后话了。
未完待续。

单调单调 发表于 2011-2-10 11:29:07

不错,嘿嘿

top0266 发表于 2011-2-10 11:30:13

戏上了

大圣齐天 发表于 2011-2-10 11:31:08

学习,慢慢领会

brooky 发表于 2011-2-10 11:31:09

学习了

攻玉生 发表于 2011-2-10 11:44:10

“土下有碳……八宝灰……古琴的灰胎。
纸底……绵纸……纸浆……与葫芦本身材质越接近的材料用来砸底,音响效果越好。
葫芦内壁……京路滑津路糙……内壁粗糙混响时间加长。”

读了几遍,没完全理解,再读……

demercury 发表于 2011-2-10 11:44:22

谢谢大家,戏说,就当小说看吧。

虫鸟 发表于 2011-2-10 11:55:50

这个不错,学习一下

原生态 发表于 2011-2-10 12:05:29

学习。讲究到了极致。

南城旧事 发表于 2011-2-10 12:08:18

您是个玩家.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戏说葫芦砸底之选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