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鱼类
鱼中珍品中华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鳇鱼、鲟鱼、腊子、鲟鲨、鱣(《尔雅》)、鱣鲔(《诗经》)。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 Green sturgeon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EN . CITES(1997)附录Ⅱ。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现在世界上的鲟鱼类共有25种,它们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有9种:黑龙江有鳇和施氏鲟,图门江有库页岛鲟,新疆额尔齐斯河有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伊犁河有裸体鲟,而达氏鲟和白鲟定居在长江淡水中,中华鲟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近代分布于近海及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河。目前黄河、钱塘江均已绝迹,闽江口偶尔可见,珠江数量极少,仅长江的现存量较大。国外朝鲜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记载。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体梭形,头大呈长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这些特征都表明鲟鱼类属于低等的硬骨鱼类。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曾记录过一尾约重680公斤。中华鲟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这些性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鱼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古人有“鱣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中华鲟在长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达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宾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生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鲟鱼卵受精后被江水冲散并粘附在江底的石头上,一星期后孵出幼苗。幼鱼随江水漂游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达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发育,待长大后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产完卵的亲鱼和幼鱼一样仍然返回海洋生活,过几年后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鲟鱼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华鲟的怀卵量为30-130万粒,但产出的卵有90%以上被铜鱼、黄颡鱼等鱼类吃掉,能够活下来的那一点点都是掉在石头缝里的。不过小中华鲟生命力很强,一旦孵出小鱼苗,就会赶紧往水面上漂,然后游到水很浅的地方,似乎知道产卵有危险,能够长大成熟再回来繁殖的个体只占出生总数的2-3%。
中华鲟为肉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鱼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中华鲟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每年的捕捞量为50公斤以上个体约400-500尾,产量在6-8万公斤之间。近几十年来,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野生状态个体的数量明显减少,目前已处于易危状况。同时,中华鲟在学术和科学上有一定的价值,我国政府将中华鲟列入国家Ⅰ级野生保护动物。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截断了中华鲟由海入江繁殖的洄游通道,对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长江流域规划时,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必须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对鱼类的洄游及产卵场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时有一批科技人员和主管部门领导坚持要在大坝上开一个口子,增加一个12米宽的过鱼设施――鱼道。中科院院士伍献文、曹文宣两位科学家根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来在长江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科学资料和数年来水生所、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开展的“鱼类克服流速能力”的实际数据,并查阅、考察了前苏联、欧美等鲟鱼生产国家所采取的系列保护与增殖其资源的补偿措施,顶住了来自社会个方面的舆论压力,毅然提出“葛洲坝枢纽修建不会对家鱼产卵场带来明显影响”,“葛洲坝枢纽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路,对这一鱼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加以救护”,“主要应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应当修建过鱼设备”。“中华鲟个体大,上溯时对水流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何况相对于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华鲟是无法找到12米宽的鱼道”。根据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文资料,大胆推断大坝修建后,中华鲟有可能在坝下形成新的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葛洲坝鱼道之争”。伍献文院士将这一观点写成建议书上报中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采纳。这一建议为国家节约了5300万元的投资,成为当时科学家、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特大新闻。事实证明,进江繁殖的中华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葛洲坝下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后,虽然中华鲟有了新的产卵场所,但这个繁殖场所已今不如昔,从过去的600公里江段变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一旦工程建成运行,10月份的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水库水位提高到175米,那么下泄的水流量将减少41%,这么一来,中华鲟宜昌产卵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产卵江段的面积也将再一次缩小。为了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动物永远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来,我国正在加速中华鲟人工繁育的研究,并每年向长江放流1-2万尾人工繁殖的幼鲟;福州市政府也于2001年12月向闽江投放7000尾幼鲟。根据专家估计,要想达到恢复中华鲟的资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须向长江放养中华鲟幼鲟10万尾以上,并且辅以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严格限制科研用鱼,最大限度地保存产卵鲟鱼群体。
中华鲟为高蛋白、多脂肪性鱼类。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6.42-20.41%,脂肪为3.05-4.32%;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10.31-16.26%,脂肪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4.90-29.70%,脂肪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测定的17种常见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除因酸水解被破坏的色氨基酸外,尚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半必需的氨基酸2种(精氨酸及组氨酸,均为婴儿必需);非必需的氨基酸8种(丙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酩氨酸)。在肌肉中高含量的氨基酸有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低含量的氨基酸有组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其余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排列各有异同。雌性个体肌肉含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含量的48.54%,卵粒占48.80%;雄性肌肉占49.105。由于其氨基酸含量高,故肉味鲜美,卵质亦佳,营养丰富。中华鲟的肌肉、卵粒、鱼鳍等的食用价值以及鳔的药用价值,均与鰉鱼和鲟鱼类相同。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长吻鮠)和甲(中华鲟)列为四大名鱼。 小腊子――达氏鲟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鰉鱼。英文名:River sturgeon , Dabry’s sturgeon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CR CITES(1997)附录Ⅱ。
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在长江的湖北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较习见,亦进入大型湖泊。尤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产卵季节在10-11月,少数延至12月。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系产于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大,而在产区的渔业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来,数量大减,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已受到长江上游各省的重视,与中华鲟同样受到有效保护。 要保护的动物越来越多!着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大家要尽力保护大自然!造福后代! 七粒浮子施氏鲟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七粒浮子。英文名:Amur sturgeon 。
濒危等级:易危。
IUCN(1996)EN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梭形,头尾部尖细。头部呈三角形,顶部较平。吻尖,平扁。口小,下位,横裂,口唇具花瓣状皱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横列的须2对,等长,须基部前方若干疣状突,多数为7粒,故称之为七粒浮子。体被5行纵列骨板状硬鳞,各硬鳞上均具锐棘,鳞间皮肤粗糙。背鳍后位;胸鳍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鳍条长,略硬;臀鳍位于背鳍基部之后;尾鳍歪形。头部及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施氏鲟是一种典型的江河鱼类,不作远距离洄游。属于中下层鱼类,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活动。日常所见的多为单独个体,很少群集。平时多栖息于大江之江心、江套以及旋流里,更喜水色透明、底质为石块、砂砾的水域。平时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很少进入浅水区和湖泊;而当江中春季涨水及风浪大时游动甚为活跃。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解冻时游往产卵场所。性成熟个体一般长,在1米以上,重6公斤,年龄在9龄以上;雌鱼稍晚。产卵期长为5月底至7月中,在江河干流,小石砾底质环境中产卵,水温为17℃,怀卵量为51-280万粒。卵具粘性。鲟的食性依鱼的不同年龄而异。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对象,成鱼除索食底栖动物外,还食小型鱼类,甚至捕食水蛙。性成熟的个体在产卵期索食强度很低,甚至停食。
鲟鱼分布于黑龙江流域,自黑龙江上游至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河口均有。
鲟鱼个体不及鰉鱼大。1979年测量的136尾鱼的平均长度为1.54米,平均重量22.5公斤,其中最大个体长2.44米。其寿命比较长,曾测量1尾长2.3米,重102公斤的鲟鱼,约45岁。鲟鱼为大型名贵的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除供鲜食外,可以燻制,其味更佳。其卵巢也是加工食品鱼籽的原料。鱼鳍可制成鱼翅。鳔及脊索都为鱼胶的原料。鳔与鰉鱼鳔具有相同的药效。
由于本种是长寿型、性成熟年龄较迟的大型鱼类,雌性最小成熟年龄为15年。由于捕捞过度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渔获量不断下降。目前将临近濒危。
俄罗斯曾对本种的驯养和繁殖进行研究,获成功后推广为湖泊和水库的养殖对象之一。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始,开展了人工繁殖的试验,并获得成功,并在饲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饲育幼鲟的经验。目前正在开展鲟、鰉的人工杂交试验,培育出杂交子一代。 与熊掌媲美的鳇
鳇(Huso dauricus)属鲟形目,鲟科,鳇属。俗称:鳇鱼、东亚鳇鱼、牛鱼(古名)。英文名:Siberian buso sturgeon 。
濒危等级:易危。
CN(1996)ENCITES(1997) 附录Ⅱ。
体粗长成圆锥形,头、尾尖细。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口下位,宽大,新月形。口的前方有2对触须,内侧一对较向前。眼小,距吻端近。左右鳃膜相互连结。身上有5行纵列的菱形骨板,上有尖锐而微弯的刺。鱼体其它部分的皮肤粗造无鳞。背骨板10-16个,较大,在体的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至尾鳍前方。左右侧骨板各为32-46个,从鳃孔上角后面直至尾鳍基部。腹侧骨板各为8-12个,自胸鳍基部直至腹鳍基部。背鳍位置远在体后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为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呈灰白色,背骨板为黄色,侧骨板为黄褐色。
鳇生活为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子、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风大和涨水时游动异常活跃,常见有翻滚跃动的现象。退水时活性较差。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性成熟需16年以上,体长1.6-2米时,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产卵期为5-7月份,水温为15-17℃,产卵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质江段处,卵粘着在砂砾上。其怀卵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一般为40万至300万粒,卵巢重量多为17-38公斤左右,大型个体的卵巢重达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鳇的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一龄后转食鱼类。鳇的食量相当大,它的肥育期正值大麻哈鱼溯河而上,常窜入鱼群中捕食大麻哈鱼。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鳇鱼,发见其胃内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间停止取食。
鳇鱼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类之一,资源也比较丰富。鳇鱼体重一般在50-150公斤。据1979年测量142尾的资料统计,平均每尾长2.4米,重140公斤,年龄以22-40龄的个体为主。其中一尾长达3.9米,重501公斤,年龄54岁。1980年还捕到一尾重达542公斤的个体。鳇鱼肉味鲜美,无刺,为上等水产佳品。其卵经盐渍成为“鳇鱼籽”,与鲟鱼的鱼籽都可制成国际市场上抢手的名菜“黑鱼籽酱”。这种鱼籽价格昂贵,转售给法国每公斤为58美元。据说法国进一步加工后,每公斤可售300美元。目前黑龙江省萝北等地已能加工鱼籽酱外销。鱼鳍加工后即成名菜原料鱼翅,不亚于传统使用的鲨鱼翅。鳇鱼鳔的内壁很厚,鳔和脊索都可制成鱼胶。鳔还可入药,其成份含骨胶原(collagen)达80%,加水煮沸则水解成明胶。其性味甘、咸平,有滋补强壮之功效,用以主治妇女白带过多、恶性肿瘤以及男子肾虚遗精等症。
我国的赫哲族善于捕捞鳇鱼。每有佳宾造访,赫哲人必摆出丰盛而名贵的鳇鱼大宴。从生到熟,从冷到热,洋洋洒洒10几个大碗,堪称奇观。特别是精制的鳇鱼翅、鳇鱼鼻、鳇鱼籽、鳇鱼毛,足可与燕窝、熊掌媲美,是颇难品赏的珍惜。
根据资料,至19世纪末,黑龙江的鲟和鳇的资源几乎尚未开发利用,自然存在的种群数量较大。从20世纪始,一经开发捕捞,便存在捕捞过度问题,资源遭受破坏,产量急剧下降。本种个体大,性成熟年龄甚迟,加上幼稚鱼期成活率特别低,补充群体数量小,恢复期缓慢。目前种群资源由于滥捕亲幼鱼而致使处于易危状态。鳇不仅是我国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大型鱼类,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体型最长的淡水鱼――白鲟
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CR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稜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71%,脂肪为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为13.47%,脂肪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由于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食用珍品,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白鲟这一刼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清蒸鲥鱼不刮鳞
鲥(Macrura reevesi)属鲱形目,鲱科,鲥亚科,鲥属。俗名:时鱼、三来鱼、三黎鱼。英文名:Hilsa herring , Seasonal shad , Reeves’ shad 。
濒危等级:濒危。
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头中等大,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与下颌骨正中的突起相吻合。上颌后端达眼后缘下方,眼有发达的脂眼睑。鳃耙细长且密。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鳞片大而薄,上具细纹;尾鳍基部有小鳞片覆盖;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腹面有大形、锐利的稜鳞,排列呈锯齿的边缘。无侧线,体背和头部呈灰黑色,中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及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它各鳍暗蓝色。
鲥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入江而得名。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鲥鱼在长江的产卵场,比较集中在波阳湖及赣江一带,少数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极少数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则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产卵,上溯可达广西桂平。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有时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龄。
我国近海分布极广,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分布;淡水中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
鲥鱼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1-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8+龄,体长达616毫米,体重3.5-4公斤。它肉细脂厚,味极腴美,其内脏含脂量为18-21.7%,鳞片与皮肤间满含油脂,鲜味浓重,营养丰富。鲥鱼蛋白质含量为11.4-16.9%,脂肪为11.1-17.0%;还富含钙、铁、磷等,故在烹制时特别强调“清蒸鲥鱼不刮鳞”。鲥鱼历来就是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下游的名贵鱼类,在古代就被作为纳贡之物,清蒸鲥鱼,驰名古今中外。沿江各地鲥鱼到达的时间各各不同,渔汎也有迟早,如江苏江阴是“谷雨见鲥鱼”;安徽是“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江西峡江是“端午吃鲥鱼”;而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为农历3月吃鲥鱼。钱塘江则从立夏至端午节之间。江苏、上海视鲥鱼为长江淡水四大名鱼之首。
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蒸食能补虚劳。将鱼蒸出之鱼油,涂于水火烫伤处,疗效甚佳。
鲥鱼在溯河产卵过程中,常结成大群。长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产量为500吨左右,1974年高达1500吨。由于过度捕捞繁殖亲鱼和索饵肥育的幼鱼,造成补充群体急剧减少。此外,鲥鱼的主要产卵场赣江的平流梯级枢纽工程的兴建,阻断了鲥鱼的产卵洄游路线,破坏了产卵场。由于数种原因,鲥鱼的资源急剧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的种群数量已处于濒危状态。 纬度最低的鲑――台湾马苏麻哈
台湾马苏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属鲑形目,鲑科,大麻哈鱼属。俗名:犁山鳟、樱花钩吻鲑、次高山鳟。英文名:Cherry salmon , Masu salmo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呈长纺锤形,稍侧扁。吻突出,微弯,口端位,口裂长,口裂可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骨向后伸过眼后缘。上下颌具齿。侧线平直。脂鳍距尾鳍较距背鳍为近。脂鳍末端游离。尾鳍弯月形。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央有9个椭圆形云纹斑点,侧线上方有11-13个小黑点。
台湾马苏麻哈鱼为冰期自北方而来的残留物种,已经成为定居于淡水河川的陆封型鱼类。为我国台湾省所特有,仅生活于我国台湾省大甲溪上游海拔1500米以上的犁山溪流中,是全世界鲑科鱼类现生种类中已知两个分布最南的种类之一(另一种在墨西哥)。本种栖息于水温15℃以下的清澈溪流中。对水质及水的溶氧要求很高。以水生昆虫或掉落在水中的昆虫为食,一般可长至200-300毫米。
台湾马苏麻哈鱼的资源量,过去未作深入调查。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致使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已濒临绝种。台湾省有关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台湾地方政府已加强对本种的各项繁育和保护研究,并对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严格禁止捕捞。 七上八下哲罗鱼
哲罗鲑(Hucho taimen)又名哲罗鱼,属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哲罗鱼属。俗称: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英文名:Taimen , Huche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幅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幽门盲囊205-219。
哲罗鲑为冷水性的纯淡水凶猛食性鱼类。终年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响,在结冰前逐渐向大江或附近较深的水体里移动,寻找适于越冬的场所。春季开江后,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黑龙江沿江一带渔民有“细鳞、哲罗,七上八下”的谚语,这是指细鳞鱼和哲罗鱼的洄游规律。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左右,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砂砾的小河川里产卵,亲鱼的产卵方式与大麻哈鱼相同。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哲罗鱼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种之一。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其它鱼类和水中活动的蛇、蛙、鼠类和水鸟等,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温稍高时,食欲差些,甚至有停食现象;冬季不停止摄食,仅生殖期停止摄食。
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门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
哲罗鲑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长在1米以上。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
哲罗鲑的资源量无详细报导,但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1985)记载,在黑龙江,哲罗鲑的数量较过去显著减少,全省渔获物中几乎不占比重。主要由于繁殖期过度捕捞,使补充群体大为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造成资源量显著下降。目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川西北名贵猫鱼虎嘉鲑
虎嘉鲑(Hucho bleekeri)又名:贝氏哲罗鲑、虎嘉鱼,属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俗称:川陕哲罗鲑、虎加鱼、虎鱼、猫鱼、大口鱼、花鱼、猫儿鱼。英文名:Sichuan faimen , Hujia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椭圆形,略侧扁,腹部圆。口大,斜裂,向后延伸至眼球中部或后缘的下方。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向后伸过眼后缘。颌骨、犁骨和舌骨均有较多的粗壮牙齿,齿锥形,末端锋利,斜向内方。鳃孔大,鳃膜和鳃峡不相连。眼较大。鳞小,侧线鳞125-152,腹鳍基具腋鳞3枚。侧线平直。背部深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和鳃盖上分布有呈小十字形的不规则灰黑色小斑点。幽门盲囊65-120。
虎嘉鲑属冷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深水河湾或有流水环境,底质为砾石或砂石,海拔700-1200米的山麓溪流、两岸多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溶氧量、水温较低的水域。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幼鱼阶段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小鱼和底栖动物。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也食水生昆虫、虾和水蚯蚓等。性成熟年龄大部分为3+龄,生殖时期约在惊蛰到春分季节。产卵场多在深水潭附近滩口处的浅水区,水流稍缓,河底多砾石和砂质。亲鱼有筑窝产卵的习性,产卵前亲鱼先在适宜的河底挖掘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窝,然后再行产卵。
虎嘉鱼在1960年以前数量较多,是产区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常见体重为0.5-2.5公斤,加之肉嫩味美,富含营养,产区群众视为上等食用鱼。
虎嘉鱼为孤立的分布于一些支流的上游。由于河流上游拦河筑坝,兴建水利工程,加上沿岸工厂的排放污水,以及河道两岸大量砍伐森林而引起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虎嘉鲑的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其数量大为减少。另外,由于虎嘉鲑的自然种群中雄性远多于雌性,而雌性的怀卵量少;而当地渔民在产卵期大量捕捞产卵亲鱼,甚至採用毒、电、炸捕捞方法,使己日趋减少的资源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虎嘉鲑为我国特有种,目前已知虎嘉鲑分布于川西北岷江上游,沿大渡河中上游达青海省境内;秦岭南麓汉江上游支流的湑水、太白河等水系。是此类群中分布较南的种类,在研究鱼类区系形成和在动物地理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前,虎嘉鲑已被列入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其保护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但因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至今还未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