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45:21
滇池鲇鱼――昆明鲇
昆明鲇(Silurus mento)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称:鲇鱼。英文名:Kunming-lake catfish , Kunming catfish 。
濒危等级:濒危。
IUCN(1996)EN . CITES(1997)附录Ⅱ。
体长,背缘接近平直,前驱短,后躯长而侧扁。头宽钝,平扁。吻短,圆钝。口宽大,下颌较上颌长,后端约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密生绒毛细齿;犁骨齿带中央不连续。须2对,上颌须至多伸达胸鳍基;下颌须细短约可达眼后缘。体无鳞。侧线侧中位。背鳍很小,起点约位于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背鳍条4-6;臀鳍基很长,与尾鳍几乎相连,仅有一缺刻相隔,臀鳍条61-73;胸鳍钝圆,胸鳍刺前缘粗糙;腹鳍小,左右鳍基紧靠,鳍条末端伸过臀鳍起点;尾鳍斜截或略凹,上叶较下叶稍长。头体背侧青灰色,有云状斑纹,腹部乳白色。
喜生活于湖岸多水草处,白天隐于水底,晨昏活泼索食。为肉食性鱼类。
昆明鲇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昆明滇池。
昆明鲇原为滇池常见鱼类,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滇池周边人口急骤增多,大量生活水泄入湖内,使湖水富营养化;其次工业废水注入湖中造成水质恶化,再则长期过度捕捞;同时,湖中引种带入一些其它鱼类等因素,使昆明鲇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几乎绝迹。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47:44
珠江骨鱼――长臀鮠
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俗称:骨鱼、枯鱼。英文名:Helmet 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甚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为亚热带山麓河溪底层鱼类,喜清澈流水环境。善游,性贪食,以虾类、小鱼、底栖水生昆、小型贝类等为主食。
长臀鮠为珠江水系特产种,分布于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邑江、郁江、黔江、浔江、西江、桂江,广东的北江,贵州的南盘江。海南岛与云南元江另有一亚种。
长臀鮠原在珠江水系(尤其在广西各江)很习见,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公斤。由于其肉味鲜美,含脂肪量较多,原为珠江深受欢迎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骤增,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明显减少。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49:57
云南弯丝――中臀拟鲿
中臀拟鲿(Pseudobagrus medianalis)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俗称:弯丝。英文名:Dianchi bullhead , Dianchi lake bullhead 。
濒危等级:濒危。IUCN(1996)EN。
体长,背鳍弧度和缓,约与腹缘相等,背鳍之前渐平扁,以后渐侧扁。头平宽大,平扁。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两颌及犁、腭骨有齿。后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约达胸鳍;下颌前须短,后须达鳃膜。鳃孔大,鳃膜游离。侧线平直。体无鳞。背鳍硬刺锯齿弱;脂鳍基较臀鳍基略短;臀鳍13-17;胸鳍硬刺锯齿强;腹鳍略达臀鳍;尾鳍后缘微凹,近截形。头背包括上枕骨棘背面被皮肤。体黄色,有3-4个大黑斑,腹部较淡。
生活于南岭北麓高原河流及湖中,为底层中小型肉食性鱼类。
为云南特产种,仅分布于金沙江南侧支流普渡河水系禄劝掌鸠河、滇池。
过去在滇池及其下游为习见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人口骤增,生活污水及工厂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环境剧变,鱼类不能适应生存。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更加剧了鱼类生存的困难。自1958年后数量逐渐减少,至1980年后更为少见,现已处于濒危状态。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51:52
滇池央丝――金氏
金氏(Liobagrus kingi)属鲇形目,钝头鮠科,属。俗称:央丝。英文名:King’s bullheadd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侧扁,背缘拱形,自吻端向后上斜,背鳍以后微向下斜,腹面在腹鳍以前较平直。头稍短。吻钝圆,平扁,吻端几乎平直。口大,端位,横裂。两颌及犁骨有齿,前颌齿带为整块状;下颌齿带弯月形,分为紧靠的左右两块;腭骨无齿。须4对,鼻须、颌须各1对,颏须2对,下颏须伸达胸鳍基,前下颌须较短。眼小,背位,眼缘模糊。鳃孔大,鳃膜游离。体无鳞及侧线。头、鳍富有厚皮。脂鳍长,起点不甚明显,后端以一浅缺刻与尾鳍分开。胸鳍硬刺短,后缘靠近基部有锯齿3-4枚,基部有毒腺。胸鳍后缘圆凸。臀鳍外缘圆凸;尾鳍圆形。全身棕灰色,散有不规则的褐色小点,鳍黄色,背、尾鳍中央黑色。
生活于底质多石的急流水环境,为底层生活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个体小,无经济价值。
金氏?为我国特产鱼类,仅分布于云南省滇池。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尚较习见,但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急骤增多,生活及工业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湖水污染严重;其次,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破坏了鱼类的生活及产卵环境等因素,使本种的数量明显减少,现已多年未再发现。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53:56
版纳西瓜鱼――魾
魾(Bagarius bagarius)属鲇形目,鮡科魾属。俗称:面瓜鱼、黄鱼。英文名:Yellow sisorid-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头和体前部特别粗大平扁,背缘以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往前后渐低,尾柄圆,腹面平。头宽大,前端楔形。吻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齿尖锥形,大小不等,下颌齿较前颌齿稀疏,外列齿较大,约呈1行排列。眼小,位于头背侧。具颌须1对和颏须3对,颌须发达,宽扁,末端细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颌须有皮褶与吻部相连;颏须纤细。头背及体表皮肤粗糙,布满纵嵴突,腹面光滑。背鳍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状;脂鳍短;胸鳍平展,硬刺后缘有弱锯齿,末端亦呈丝状,延至腹鳍基后端;尾鳍大,深分叉,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状。体灰黄,背鳍后方、脂鳍下方及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大鞍状斑,下延过侧线,偶鳍及尾鳍布有黑斑。
主要栖息于大江河的主河道,为底栖鱼类。性凶猛,猎食性,主食小型鱼类,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
国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到印度、缅甸和泰国等。
对其野生状态数量不甚了解。但常可见到。近数十年来,由于产区人口剧增,电、毒、炸等有害捕捞方法的使用较为普遍,致使其资源量急剧减少。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57:10
彩色桂鱼――长身鱖
长身鱖(Coreosiniperca roulei)称长体鱖。属鲈形目,鮨科,长身鱖属。俗称:竹筒鱖、彩鱖、彩桂。英文名:Slender mandarin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其长为高的5倍。头长,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临近头背缘。口裂大,稍倾斜,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两颌及犁、腭骨有尖齿,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犬齿外露。前鳃盖骨后缘有十多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鳃膜左右分离且不联于峡部。鳃耙退化为痕粒状。肛门近臀鳍。体被弱小的栉鳞。头及前腹面无鳞。侧线前端位较高,至尾柄处为侧中位。幽门盲囊5-10个。背鳍条ⅩⅢ-ⅩⅣ-10-11;臀鳍条Ⅲ-7;腹鳍近胸位;偶鳍与尾鳍圆形。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黑斑,腹侧灰白,各鳍黄色。
为暖温带山溪鱼类,喜水体底质多石的清流水环境。为肉食性中小型鱼类,善游,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为食。最大体长约为200毫米左右。长身鱖是我国东部的特产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水域中。
长身鱖虽分布广,但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人口骤增,捕食过多,加之水环境的枯竭和污染,导致其资源量急剧减少,现在已很稀少。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57:58
热带蓝宝石――线足鲈
线足鲈(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又称毛足鲈。属鲈形目,斗鱼科,线足鲈属。俗称:木渣鱼、蓝宝石、大飞船、印度斗鱼、大核桃。英文名:Giant gouramy , Spotted gourami , Bluegourami 。
濒危等级:易危。
体近卵圆形,极侧扁,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点。头小,头长远小于体高。吻钝圆,其长小于眼径。口裂小,上位,下颌突出。唇略发达。眼较大,位于头的前半部。眶前骨下缘游离,具锯齿。鳃盖骨外缘亦具细锯齿。头及体均被有较大栉鳞。侧线鳞35-39,侧线至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急剧下弯,到尾部呈侧中位。背鳍具硬棘7枚;臀鳍具硬棘10-13枚,鳍条31-37枚;胸鳍圆形;腹鳍胸位,鳍棘退化,第一鳍条呈长丝状,可伸过尾鳍基;尾鳍叉形。体色艳丽基色银白带绿色光泽。自吻部至尾鳍基具多数蓝色斜横纹;体侧中央和尾鳍基部各具1蓝色圆斑。背、臀、尾鳍具多数亮蓝斑点。雄鱼体色较深,背鳍方长。
主要栖息于池塘、小河湖、沟渠等水草较多的静水环境水体。对环境的生活适应性强,体质强健。主食浮游生物。生殖期为3-4月。雄鱼吐泡沫与碎草混合,筑成浮于水面的产卵巢。个体小,色彩艳丽,易饲养,是国际上常见的热带观赏鱼之一。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地。
在其分布地原来有一定数量,较常见。近年来,由于水量大减,其栖息地的小河沟塘等多已干涸;另外,一些水塘多被用作饲养家鱼,而此鱼无食用价值而被清除,现数量已明显减少。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8:58:49
四鳃花鼓鱼――淞江鲈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属鮋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属。俗称:四鳃鲈,媳妇鱼(山东),花鼓鱼。英文名:Roughskin sculpin , Songjiang sculp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头及体前端平扁,向后逐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口大,端位,稍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下颌和犁骨上有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4个刺,上刺大而尖端向上钩曲;后鳃盖骨上有1纵棱,鳃孔大。眼小,侧上位,眼眶两缘高凸,形成眼上棱。体无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黑色斑纹,背部、头部和各鳍上有黑褐色的小斑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恰似四片鳃叶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淞江鲈为东亚暖温带沿海的降河洄游鱼类,喜欢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长至1龄即达性成熟,体长可达120-140毫米,达性成熟的个体于11-12月直至翌年1-2月,降河入海在沿海浅水地带产卵,初期11-12月雄鱼较多,后期1-2月雌鱼较多。性腺在游入海水时逐渐成熟。产卵场在牡蛎礁多的潮间带。在贝壳洞内产卵,2-3月为产卵盛期,洞口多向南,满潮时水温4-5℃,盐度3.0%-3.2%。怀卵量为5100-12800粒。卵粘在穴顶壁上结为块状,由雄鱼守护。繁殖期不索食,繁殖后沿海索食。到6月海中的鱼全部返回淡水河湖内索食。孵出的仔鱼长成幼鱼后于4-5月随潮水又回到淡水河川中生长肥育。稍大在河湖内昼伏夜出。淞江鲈多以蝦为食,兼食小鱼。
我国从鸭绿江口直至福建九龙江口等邻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区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体者以上海市淞江所产为最知名。国外在朝鲜半岛西及南侧和日本九洲的福冈等地也有记录。
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即大麻哈鱼)和兴凱湖的白鱼(即翘嘴鮊)并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向来受到诗人雅客的颂扬,自古就留下了“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隋炀帝曾赞此鱼为“金薤玉鲙,东南佳味”。自东汉至今,淞江鲈驰名于我国朝野,被视为食中珍品和贡品。实际上,淞江鲈为小型鱼类,最大个体不及150毫米,仅淞江地区产量较多,渔汎在秋、冬二季。其个体虽不大,但肉质细嫩鲜嫩,无腥气,口感甚佳,尤以产卵期间更为肥腴。它的肝脏和颊部肉块甚为腴美,因而剖杀后,内脏洗净后要塞回鱼腹。淞江鲈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慢性胃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
淞江鲈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现在已很少见。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9:02:42
白云金丝――唐鱼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cyprinid。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细小,最大个体不超过30毫米。体长而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圆钝。吻短而圆钝。口小,亚上位,口裂下斜,下颌突出。唇薄。无须。眼大。鳞大,侧线不显,纵列鳞30-32。背鳍短,与臀鳍相对;胸、腹鳍小。体带橄榄绿色,中轴具金黄色纵纹,上部具若干黑条纹。背、臀鳍带绿色,边缘透明,尾基具红色大圆斑。
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环境中。性活泼、温和。虽分布于亚热带,尚能耐寒,当水温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植质为主。亲鱼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亲鱼一次只产数十枚卵。
唐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窄,近代仅分布于广东省白云山、花县以及广州附近的山溪中。由于本种繁殖力不强,种群小,个体数量原属稀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严重破坏其生态环境,导致唐鱼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唐鱼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在东南亚、香港等地人工饲养较为普通,并外销世界各地。
pwzhangqian
发表于 2006-6-24 09:04:10
终于上完了,好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