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弦琴 发表于 2015-3-12 12:43:22

引用第68楼1945于2015-03-12 10:59发表的 :
虫具收藏的目的不同 不是非得有收藏价值才能去收藏 收藏排除经济因素外 可以以实用为目 更可以建立在思想或者回忆的寄托上 从本质上说海派虫具能传世可能性不大 关键是收藏者对于这一载体的喜爱 以及对于其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快乐 每个人偏好不同当然选择也会不同 这样才造就了海派虫具的多样性


赞成你的观点。
收藏一定是有价值的,当然广义上讲按你说的这种价值不一定体现为经济价值。狭义上讲收藏就该保值增值,跟经济价值挂钩,且这种价值具有广泛认可度。没有价值的叫收集,不是收藏。

我觉得海派虫具一些个高端的手工作品,匠心独具,工艺细腻,体现了江南手工艺者的精湛技艺,还是可以收藏的。

洪大师 发表于 2015-3-12 12:44:29

再看看,再听听!

清闲雅士 发表于 2015-3-12 13:02:33

引用第73楼无弦琴于2015-03-12 12:43发表的:


赞成你的观点。
收藏一定是有价值的,当然广义上讲按你说的这种价值不一定体现为经济价值。狭义上讲收藏就该保值增值,跟经济价值挂钩,且这种价值具有广泛认可度。没有价值的叫收集,不是收藏。

.......

同感。海派虫具的细腻,做工的细致是北方匏器所不能及的。
只能说是各有说长,各有特点。

土生金 发表于 2015-3-12 13:25:28

图不少 那个 是 您的

青鸟行者 发表于 2015-3-12 15:00:27

楼主玩海派虫具三个月就能悟出这么多感想?
当然文章不错,立意新颖,顶一下是必须的。
走自己的路吧,玩过了,也就无憾了!

655018 发表于 2015-3-12 15:10:22

玩鸣虫几百年来的主流是冬虫。
冬虫(大虫)用葫芦养之,从晚明就有,清早期出现了范制。
是有很好的历史和价格不费的收藏精品。
上海解放前养冬虫也是葫芦。
秋虫(铃虫)老上海以牛角(牙的很少)无窗的算盘珠式的虫具为主,大小从⒊4公分到⒎8公分。都以老式的车木车床制作。
到民国进口的高精度车床到了上海,这时上海出了一位文人圈有不少朋友的高人朱炳文,其父是上海五金业的巨头,做出了竹身,上下牙的万(当时还没有叫万,只是养铃的),吉尔桶,蝈蝈桶,茶叶桶,桶身上的竹刻有不少近代沪上文人大家共同参与,唐云,江寒汀,徐素白,沈十伽等。现在这批精品虫具大都在台湾的翦淞阁收藏。
直到文革后上海的虫具才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精典作品也不少。

个人让为鸣虫的主流是冬虫,所以包括上海葫芦还是很重要的,
上海的虫具主要是秋虫(铃虫)虫具,
当然现在不少铃虫都有冬虫了,这给上海的虫具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玩世而恭 发表于 2015-3-12 15:39:01

引用第78楼655018于2015-03-12 15:10发表的:
玩鸣虫几百年来的主流是冬虫。
冬虫(大虫)用葫芦养之,从晚明就有,清早期出现了范制。
是有很好的历史和价格不费的收藏精品。
上海解放前养冬虫也是葫芦。
秋虫(铃虫)老上海以牛角(牙的很少)无窗的算盘珠式的虫具为主,大小从⒊4公分到⒎8公分。都以老式的车木车床制作。
.......

这位老哥厉害的!小子的意思也就是这点,正如你所说的“这时上海出了一位文人圈有不少朋友的高人朱炳文,其父是上海五金业的巨头,做出了竹身,上下牙的万(当时还没有叫万,只是养铃的),吉尔桶,蝈蝈桶,茶叶桶,桶身上的竹刻有不少近代沪上文人大家共同参与,唐云,江寒汀,徐素白,沈十伽等。现在这批精品虫具大都在台湾的剪松斋收藏。”
减松斋小子未尝听闻,很好奇,不知哪里可以找到图片欣赏欣赏。海派虫具的源头,应该就在这里了。
那么问题就在这,当代有多少沪上艺术家参与海派虫具呢? 当代沪上如“唐云、江寒汀”分量的书画家不少,但很少有与虫具艺人合作的。
很想看看剪松斋的藏品。

多谢这位老哥。也希望论坛里的有识前辈,多多提供信息。受教了。

雅玩珍藏 发表于 2015-3-12 15:41:19

引用第78楼655018于2015-03-12 15:10发表的:
玩鸣虫几百年来的主流是冬虫。
冬虫(大虫)用葫芦养之,从晚明就有,清早期出现了范制。
是有很好的历史和价格不费的收藏精品。
上海解放前养冬虫也是葫芦。
秋虫(铃虫)老上海以牛角(牙的很少)无窗的算盘珠式的虫具为主,大小从⒊4公分到⒎8公分。都以老式的车木车床制作。
.......

厉害!

朱老五可以说是海派虫具的创始人。
直至今日,万体的基本形态还是没有变。

海派虫具可以说凝聚了几代手艺人的智慧与汗水。
不知道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能够很好的传承发扬下去。

雅玩珍藏 发表于 2015-3-12 15:43:53

引用第79楼玩世而恭于2015-03-12 15:39发表的:

这位老哥厉害的!小子的意思也就是这点,正如你所说的“这时上海出了一位文人圈有不少朋友的高人朱炳文,其父是上海五金业的巨头,做出了竹身,上下牙的万(当时还没有叫万,只是养铃的),吉尔桶,蝈蝈桶,茶叶桶,桶身上的竹刻有不少近代沪上文人大家共同参与,唐云,江寒汀,徐素白,沈十伽等。现在这批精品虫具大都在台湾的剪松斋收藏。”
减松斋小子未尝听闻,很好奇,不知哪里可以找到图片欣赏欣赏。海派虫具的源头,应该就在这里了。
那么问题就在这,当代有多少沪上艺术家参与海派虫具呢? 当代沪上如“唐云、江寒汀”分量的书画家不少,但很少有与虫具艺人合作的。
很想看看剪松斋的藏品。
.......

朋友,字画虽然可以给虫具增色不少。

但是海派虫具的特色还是在形态与制作工艺上。

玩世而恭 发表于 2015-3-12 16:56:41

引用第81楼雅玩珍藏于2015-03-12 15:43发表的:

朋友,字画虽然可以给虫具增色不少。

但是海派虫具的特色还是在形态与制作工艺上。

形态与制作是本,实用性耐用性也是本。
书画是点缀吧。可是这点缀有没有就大不相同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虫具散论:海派虫具之自我救赎——从黄光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