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京津风物小记)
张仲
这几年,在与书画或文艺圈朋友会晤、交谈时,往往听到朋友的怀中,唧唧复唧唧,发出秋虫的鸣声。在深冬雪后,琴音激越,一片天籁。
又听说,京津一带暖房孵化蝈蝈、蛐蛐、油葫芦、咂嘴儿的风气又起。有的好把式,秋冬之际,一人竟孵出三千多只蝈蝈;文物或花鸟虫鱼市场上的养油葫芦也美不胜收,大量上市。过去只有长安贵人或华洋杂处的天津富家冬季才养秋虫,如今竟又悄然成风。
养虫,蛐蛐是秋天观其斗;入冬则是听其鸣(俗语谓“叫”)。斗,对小生物是一种戕害,实不可取;冬天听虫鸣,则属享受自然,乐矣哉!其声音宏亮者,当是蝈蝈儿。
在我国古籍《尔雅》、《诗经》中都提到过蝈蝈;络纬、常羊、哥哥,都是它的别号。也有昆虫学家说蝈蝈是大的绿螽斯,北京一些地方小志把它写作“聒聒儿”,显然是就其鸣叫而言的。蝈蝈的前翅磨擦,振动音镜而发声。今年天津孵虫名手王德春,孵出一只双音镜的蝈蝈,鸣叫时,大腿绷紧,全身抖动,双翅生风,声如蛙鸣,洵名品也。
北京西山、平谷县盛产蝈蝈。康熙皇帝喜欢冬养蝈蝈,还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养络纬及暮春》,有云:“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囊盛;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笙……”这是说,秋天蝈蝈多,鸣声一片嘈杂,入冬后放在虫葫芦内,罩上丝绒锦套,腊月在雅室内鸣叫,过了立春鸣如金声玉振。看来,康熙大帝因此而其乐陶陶。因他素喜用模子做葫芦,常得美器,又善于把蝈蝈养到乍暖还寒时分,如此沾沾自喜,也是很自然的了。画家齐白石、王雪涛、颜伯龙都喜养蝈蝈,既写生,又添情趣,有的能从冬天活到“五一”前后;朋友相会时,他们往往从怀里拿出来显摆,像个孩子。
养虫用葫芦,是为美器。葫芦“皮磁里糠”,是小虫儿温馨的家。葫芦形状各异,是人工在结葫芦后,用模子扣合使它就“范”成形的。除天然成形,谓之本长葫芦外,模子分两类:素模与花模。素模只求葫芦成形(如六角开光);花模内有阴刻图案(如“喜上梅梢”),嫩葫芦在模内就范随纹,成熟后表皮就有图饰了。素葫芦上面可烙花。葫芦成熟,截去上端,要镶象牙、紫檀、红木的“口”;口内要配蒙心儿。蒙子分高、中、平,用玳?、象牙、虬角雕刻,蒙子全是透雕,讲究“铺地锦”,即满布花纹,关键部位雕后能活动,但绝不脱落;过去仅“一动到十动”,现在则有多少朵花,就能动多少,可谓精巧。葫芦内还有细铜丝盘成的“胆”,起挡虫作用,也可在虫鸣时共振。老葫芦现在都算是文物了,故宫就有收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2月14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