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网上看到的一篇介绍广笼的文章,,转来给大家看看.广州民俗 [即将消逝的行业·老行当·制雀笼]坚守最后的“天笼”
时间: 2007-07-17
说文解字
制雀笼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1(237).gif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2(236).gif
传统的鸟笼,多为竹制品,并在笼门与笼圈等处进行精工细雕,有的还镶金银珠宝,属于珍品。 伍鸿章供图
雀笼俗称鸟笼,制雀笼曾是广州一门传统的手工艺,其中融汇了多门传统技艺。比如笼条、笼圈、笼架的纯手工制作。还有各种配件的雕刻。涉及到木雕、竹雕、玉雕、象牙雕等工艺,因此一个好的雀笼往往需要多项技艺的精密配合才能完成。如果出自名家之手,一个雀笼可以贵到十万元,少则一万元左右,属于奢侈品。但目前广州的鸟笼大都在清远批量生产,有的身价已跌到“五元一个”的地步了。
心灵地图
寂寞高手,落寞绝活
老人点燃了煤油灯,熟练地将竹条放在火苗上加热,片刻后,一根竹条就被盘成了一个笼圈,这里面的火候与分寸,在老人五十多年的摸索中早已炉火纯青!做鸟笼,也许有许多现代设备与工艺代替不了的东西,比如心态,比如坚守,五十多年如一日地在这个黑暗的小屋里劈、砍、削,刮、磨、雕……五十多年,到底做了多少个鸟笼,怕是记不清了。而外面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轮回更替,对他来说,又算什么?我还做我的鸟笼,还用最传统的手工钻,还用最老式的煤油灯,还住我50年的老房子,还继续做我的鸟笼。一个老人,一个在现代的鸟笼行里寂寞无语的老艺人。
当那些同龄的做笼人都一个一个离去,甚至连最近最亲密的人也走了,那个每日一起做笼一起拌嘴冰雪聪明的女人便把生活中所有的欢乐也带走了。孤独,从此刻真正开始一寸一寸地蚕噬老人的晚年,寂寞深入骨髓,除了做鸟笼,还能选择什么?只有把自己的每一秒都融成汗水化成一只只鸟笼,这样也许会好些。
老人其实挣了许多钱,那时候一只鸟笼上万上万地卖,那么多外国人都慕名而来,还带着实实在在的钞票,多少钱没见过?别人都说,这一行里赚钱最多的就是你。他也不置可否,满脸光荣地回忆:是啊,是啊,那时确实赚了不少钱。可钱呢?钱都到哪里去了?住的,还是那个家徒四壁的家,阴暗、狭小,跟现代化毫不沾边,电器倒是有两样:客厅有一台会“怒吼”的电风扇,工作室里有一台电动打孔机,积了多年的尘埃了。在去惠福西路二个朋友家的路上,老人放慢了脚步,跟我道出了谜底:钱都输掉了,有一段肘间我去赌博,上了瘾,输了大概三四十万元吧。这,几乎是老人一辈子做鸟笼攒下的钱。
两年前,老人不再染指赌场。现在的他说起这些,神态相当平静,仿佛输掉的根本不是一辈子的积蓄,而是一段迷茫、荒谬的岁月,扔掉吧,把那些沉迷堕落的记忆统统扔掉,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他把生活归零,再次回到五十年前,回到一贫如洗的年代。虽然他已不再年轻,可还有一身越来越精湛的技艺,这是永远都输不掉的!老人豪气冲天,从家庭黑暗的小作坊走出来,在最现代最具规模的流花鸟苑里“重拾旧山河”,将树立了五十年的“镜彬笼”的牌子重新挂起,店面虽小,却是广州鸟笼市场谁都不敢忽视的一块招牌,这意味着什么?“镜彬笼”的品牌价值已经无法估量,甚至是目前无人能够超越的一个高度。
“镜彬笼”重出江湖,老人不再寂寞。还有那么多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还有那么多人记得“镜彬笼”,还有那么多人愿以万金求得“镜彬笼”,这对于一个行将老去的艺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欣慰?
其实,老人怕的不是寂寞,而是怕这一手的绝活寂寞,怕这鸟笼的艺术从此寂寞。他站在今天如林的鸟笼行里,脸上写满忧虑:这鸟笼做得是越来越快了,规模化地生产越来越多了,而离开传统的艺术就越来越远了。明天,还有谁来坚守“镜彬笼”的绝技?
寻访之旅
在去流花鸟苑的路上
寻找开始有了眉目。
关于鸟笼制作专家或鸟笼行的消息,我向身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多方打探未果,每个人都一头雾水,表示爱莫能助,但多人一致提示:不如到流花湖公园看看,每天早晨那里遛鸟的人最多,随便找个老人问问,说不准全都出来了。于是周六起了个大早,特地往流花湖公园赶去,仿佛寻宝一般,开始隐隐的兴奋。
东风西路流花鸟苑
与大师的不期之遇
(1)遇好人指点迷津 直奔最近的西门,沿台阶而上,一股怪怪的鸟粪味迎面扑来,熏得人直想掉泪。楼梯口的墙上写着:经营各种鸟类、鸟食、鸟笼……看见“鸟笼”两个字我几乎感激涕零。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3(227).gif
玩鸟者的天堂一一流花鸟苑。
在二楼一家专卖鸟笼的店铺里,我终于碰上了一个好人陈先生,他很耐心地给我普及了有关鸟笼的初级知识,然后告知我:“要说做鸟笼的专家,你还得找赖镜彬,他在业内无人不知,做鸟笼做了五十多年,香港、台湾、澳门、国外的人都来找他,他的‘镜彬笼’已经成了知名品牌了。”我忙问此人在何处?他顺手一指:就对面那家。望过去,我看见了一家门面不甚起眼的小店,墙上的招牌隐约可见“镜彬”二字。
(2)大师就在眼前 谢别过陈先生,我径直来到了“镜彬”店。这家店很小,大约8平方米左右,门口摆着一张“伤痕累累”的工作台,上面堆着篾刀、刮刀、雕刀、手锯、拉条板、钢锉、老虎钳、木凿等等,一位老人在工作台后低头摆弄一个坏了的鸟笼,屋里两台老式的风扇不知疲倦地摇着头,我知道:面前这位打着赤膊、荣辱不惊的老人,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大师了。
店里挂着很多鸟笼,但只有一个是镜彬先生亲自做的,而且还没完工,他说:“很多都是清远人放在这里的,让我帮着卖。这个店才开两个月,之前一直在家里做鸟笼,知道我家的人比知道这里的人多多了。现在生意比较淡,我也接一些鸟笼维修的活儿,但一般较贵的笼才会送到这里来,他们舍得出价。”
在谈到鸟笼的制作时,镜彬先生说:“其实鸟笼需要好多工艺的配合,我主要擅长做笼架、笼圈,也就是鸟笼的框架,而这些笼脚、笼门、笼抓、笼钩,还有里面的栖木、食罐、水罐这些配件还需要专门的人来做,跟我合作的人很多,但伍鸿章的雕功最好,我们俩到现在都一直合作。”
看来,伍鸿章是另一位大师,他又在哪?
(3)对面再遇高人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料就在“镜彬店”的对面遇到了伍鸿章,他的店面倒是讲究、精致,流露出一派中式的文化气息来。
他跟他太太很热情地搬出历年来的作品集,并一一讲解个中细节。看着各式木雕的栖木、笼脚、笼门、笼抓,笼钩雕功精致如珍品,玉雕的食罐、水罐栩栩如生,不得不连连叹服。如果鸟笼少了这些精美的配件,该是多么失色?好马配好鞍,所以赖镜彬的笼架与伍鸿章的雕花配件在业界也就成了“绝配”。两个年龄相差22岁的大师,却在艺术的道路上殊途同归,将两人的智慧与灵性交织在一起,这种艺术上的力量谁能轻易超越?伍先生说:我现在除了做配件,也开始做鸟笼,因为现在生意并不太好,光做配件是难以维持下来的。
红专里1号
人去楼空的寂寞。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4(210).gif
赖镜彬学艺的红专里1号。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5(179).gif
大德路313号一带是曾经的雀笼行。
下午4点,镜彬先生准时收档了,他拎着两个鸟笼带我去找寻鸟笼的“故地”。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走路竟然健步如飞,我跟在他身后,气喘吁吁,因此他常常不得不在拐角处停下来等我。路过大德路——曾经的“雀笼行”,他清晰地指出了当时行业的起止点——从313号到341号,而今这里是五金一条街。大德路旁边有一条陈旧的小巷,叫红专里。镜彬先生站在巷口不远处的一个两层小楼门口,说:“当时我叔叔就在这里开了一家店,叫‘和昌’雀笼行,我一直跟他学做鸟笼。”门牌上写着“红专里1号”,人已去,楼已空,如今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里面关着的,只有几十年前的记忆和惆怅了。镜彬先生半晌立在门前,夕阳把他消瘦的影子深深地刻在墙上。
解放中路孚通街26号
抚摸一生的最爱。
孚通街26号二楼是镜彬先生的家,他说:知道他家的人比知道他新店铺的人多多了,之前一直在家做鸟笼。家在二楼,得爬一段木楼梯,楼梯很暗很陡很窄,只留了一人的宽度。上得楼来,光线更暗,客厅里还贴着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明星画报,已经发黄。客厅里的桌椅板凳非常简陋,惟一的电器是一台能发出巨大声响的电风扇。镜彬先生的工作室就在隔壁,一片漆黑。开了灯,才发现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里,堆满了跟鸟笼相关的一切工具与配件,还有一盏茶杯改装的煤油灯,这种老式的煤油灯怕是再也找不到了吧。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6(132).gif
赖镜彬在加工鸟笼圈,用微火烤热后,盘好。这里面的火候与分寸,在老人五十多年的摸索中早已炉火纯青。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7(90).gif
将竹条插入拉条板孔内反复拉几次做成笼条。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8(64).gif
老人在摆弄积了多年灰尘的电动打孔机。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9(37).gif
用钢锉琢磨立柱,这是制作方形笼的关键之一。
镜彬先生说:现在回家还做鸟笼,习惯了。毕竟这些东西都摸了五十多年了,闭着眼睛都能找到每一把工具的位置。
名匠访谈
有一种绝配叫双剑合璧
专攻框架的赖镜彬
人物简介:赖镜彬,1935年生,清远人。其作品早年就曾引起境外各媒体关注,“镜彬笼”跟“游笼”、“康笼”等一起几乎成了当时的“四大天笼”,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的人都慕名来广州,特地订做“镜彬笼”,其技艺之纯熟、精湛在业界有口皆碑。
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做鸟笼的?
赖:十多岁吧!那时我叔叔在大德路开了一家“和昌”雀笼行,我一边给我叔叔帮忙,—边跟他学做笼。当时做鸟笼的,几乎全部是清远人。
记:你做了五十多年的鸟笼了,现在像你这样资深的老艺人还多吗?
赖:没有了,他们,当时一起做鸟笼的那些人都去世了,只有我—个人了。我太太一直跟我一起做鸟笼,她做得又快又好,人很聪明,很能干,什么都会做,但前几年也去世了。
记:你现在七十多岁了,为什么不在家安享晚年?你的儿女可以孝敬你啊!
赖:他们也会给我钱,但我想自己养活自己,能做得动就做吧!以前我一直在家做,搬到流花鸟苑才两个月,主要想能挣一点是一点吧,不想加重他们的负担。
记:你想过将做鸟笼的技艺传授给他们吗?
赖:没有,他们做的事情全都跟鸟笼无关。太伤神,又费时间,做一个好的鸟笼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说不准几个月才能卖出去一个,现在的生意不比以前。
记:你认为以后这个行业会怎样发展?
赖:做鸟笼的人倒是越来越多,但走的都是大众化路线,批量生产,而纯手工的精品鸟笼会越来越少。喜欢精品的人永远都有,而做精品的人却不多了。
专攻细节的伍鸿章
人物简介:伍鸿章,1957年生,广州人,自幼好学雕刻,木雕、竹雕、玉雕、象牙雕在业界以精致细腻闻名,其雕刻的各种鸟笼配件都属上品,与赖镜彬的笼架堪称“绝配”,两人“双剑合璧”的鸟笼成就了业内外的盛名,至今仍无人超越。
http://www.gzlib.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Image/10(24).gif
正在雕刻的伍鸿章称,要学这一行,得有一定的修养,多看古籍。
记:你对目前鸟笼制造业的看法?
伍:大路货比较多,大都让清远人“垄断”,大规模地快速生产,几天之内就能做出一批鸟笼出来,雕功、质量都走中低档路线,因此价格较低,几百块的居多;我跟赖镜彬做的是精品,价格也远在他们之上,因此属于两个极端。
记:哪种更有市场?
伍:两种都有。其实在广州懂得玩笼子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对笼子的要求也就越高,当然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行业,把它搞旺。
记:一天能卖多少个鸟笼?
伍:一天?(笑)讲笑啦!有时候一个月才能卖出去一个。
记:一个大概卖多少钱?
伍:说不准。跟买主的要求有关,他要简单一些,雕功与工艺便简单,价格也低一些;有的要雕龙刻凤,雕功也花得多,价格自然就高些,最高也有七八千元的,上万元的。
记:你觉得自己的雕刻风格是怎样的?
伍:其实没什么,香港朋友比较捧场,他们的评价是:伍鸿章的东西雕得很精细。但说起雕功,还得推香港的张北如,他堪称香港的雕刻大家,他曾经在广州搞过作品展,那才叫绝,像他做一个鸟笼都能卖到十万八万。
行业地理
(一)大德路313号一341号:
曾经的“雀笼行”。明末清初,濠畔街一带百花齐放,百艺兴旺,像今天大德路313号一341号就是当时的“雀笼行”。据镜彬先生描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里人气很旺,虽只有10家店面,但聚集了全广州制作鸟笼最专业的艺人。“文化大革命”之后停顿过一段时间,后来又重新开始,做鸟笼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60多人。上世纪80年代后,这里的店铺全都迁徙了,大多数做鸟笼的都是清远人,他们回到故乡重操旧业,开始在家制作鸟笼,然后拿到广州销售。
(二)人民公园:上世纪80年代鸟笼的天然卖场
因为人民公园前来遛鸟的人特别多,但不能摆设店铺,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时,没有一个专业的“鸟笼交易中心”之前,很多原来“雀笼行”的店家开始在家做鸟笼,然后提到人民公园兜售。在近八九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一个鸟笼的天然卖场。
(三)流花鸟苑:目前最专业最大的鸟笼交易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流花湖公园开始筹建“流花鸟苑”,主要经营鸟类以及鸟食、鸟笼等等。因为规划原因,流花鸟苑10年里在流花湖公园内三次移址,最终在2000年一举成定局。目前入驻商户达到60多家,是广州最专业、规模最大的鸟笼交易市场,大多数鸟笼来自鸟笼的制造基地——清远。
制作解密
如何“炼”就一只雀笼
鸟笼由笼架、笼圈、笼条、笼门、笼抓、笼钩、托粪板等几个部分组成,笼内安有栖木、食罐和水罐等。
制作鸟笼的工具通常包括篾刀,刮刀、雕刀、手锯、手钻、拉条板、钢圈模、钢锉、老虎钳、一分木凿一把、一架小台钳等。
制作的材料:通常是竹料、木料和金属料等。竹料常用淡竹、楠竹和水竹;木料多用黄杨木、樟木和核桃木;金属料多用直径不超过2.5毫米的铅丝。
以竹料制作时,应选取竹节长的水竹、楠竹,使用刮刀刮去竹竿表面的蜡质层后,用篾刀将竹竿劈成比拉条板孔稍大一点的竹条,插入拉条板孔内,以钢丝钳夹住露出的尖端,使劲地将竹条拉过板孔,反复地拉几次,即可拉成直径2~3毫米的竹条。方笼笼条稍粗些,直径约3毫米;圆笼的稍细,直径为2~2.2毫米。然后根据所需鸟笼的形状,来构制框架或制作竹圈。
构制方形笼时,可用方样结构组合成方形框架,先用小刨子刨成8×10毫米或7×9毫米的方料四根,为构方形框架的四根立柱,以方凿或打孔机钻眼,然后,再做方框架的上方与下方横杠,其粗细分别为8×10毫米与8×20毫米。使用胶水粘合方样,连接处用牛筋和油麻绳穿过横杠小孔,固定成方形框架。框架制好后,再打眼穿笼条,或先制成侧扇,再组合成笼。
圆笼的制作较复杂,难度大,首先将笼圈加工好,这是关键。无论是底圈或顶圈,都需将竹条沿着钢圈横外侧盘卷,如不好盘时,可用微火烤热或以水加热软化,当盘好后,连同钢模一起入水加热煮沸,待竹条软化后,用钳将竹圈逐节夹圆,使竹圈层间无间隙。再用绳子将竹圈连同钢模一起逐段捆紧,挂在背阴处凉干定型。再将制好的笼圈和笼条钻上小眼,以竹销钉将两者钉住在笼架上,用两根长笼条穿入上下横架和笼门竹板两端的孔中,使之能上下移动。再将铜制、合金铝条制、木雕、大螺丝连接制成的笼抓(爪和笼钩)安装好。最后给金属笼刷上油漆,给竹制笼刷上清漆,就算全部完成。
爱玩者说
劳永逸:家住惠福西路,已有二十多年的“玩鸟”历史,是镜彬先生的一个顾客,如今也是多年的朋友。
劳先生家的阳台上挂的不是衣服,而是一排十多个鸟笼,看起来颇为壮观。
对于各种鸟笼的优劣,他津津乐道:一个做功好的鸟笼,每根笼条的粗细要一致,每根笼条间的间隔要完全相同,还有,比如这个圆笼,每个角度看过去,每根笼条的弧度都完全一样;这种方笼,也要每根笼条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要每个细节都不差一毫一厘,对于纯手工操作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好的鸟笼不管时间有多长,每根笼条都不会变形,有的刚开始还像模像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在笼抓受力的部位就会变形,导致整个笼都走样,这种笼就属于“次品”。
本版撰文/摄影(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郭晓鹭
下期预告
旗袍是中国人的光荣。这种“光荣”在过去,几乎全都是在不见天日的阴暗小屋里完成的——那就是旗袍缝制的家庭作坊。在广州的老城区,也许每一幢低矮的小屋都可能是名噪一时的旗袍缝制作坊。当年,为了全广州富家小姐的美丽,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挥汗如雨地工作,这也许就是当年最为真实的“现场还原”。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上一条: [即将消逝的行业·老行当·旗袍]撩起那遗世独立的风情
下一条: [即将消逝的行业·老行当·灰塑]绮丽的身姿 灰色的命途 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images/sqxx_icon2.jpg 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images/sqxx_icon3.jpg 评论(限1000字符以内): 查看评论
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nbs
看看广笼的名将历史 很有意义 好介紹,廣洲一代匠人。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立正 敬礼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廣洲名匠。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不懂,路过看看。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几分沧桑,几分凄凉,传统文化渐渐流逝了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一代传奇故事。。。纯手工制作笼子,学习了,好手艺、好文章。。。。Re:转 --坚守最后的“天笼” -- 赖镜彬 , 伍鸿章的专访
学习了,好手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