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轩 128 季 报道一位无锡老虫迷&n
无法复制网站问题无法复制原文见谅了 这是叙康里一幢老式新村小套房,未加装饰的客厅非常简朴。进得室内,一阵阵虫鸣声悠悠传来,狭小的房间立时变得空阔起来,仿佛进入了一个装置着高保真音响的大剧场。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不同声音,从每一个角落传出来,仿佛在演出一场规模盛大的交响音乐会。
这些奇妙的声音很轻微,要静下心去听。它们从房间的主人——退休工人汤海荣的身上、卧室内传出。
“无锡的鸣虫都要绝了呵”</P><P> 汤海荣是谈起鸣虫眼睛要发光的人。他祖籍华庄,从父亲一辈起就进了城。他打小就住在扬名新村那几排一层的“工房”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相信,就在约30年前,那里住宅零落,大面积的是稻田、菜地和荒芜坟冢。“一到夜晚,四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虫子在鸣叫。”
捉知了、捕蜻蜓、追荧火虫……这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游戏充满了他的童年,并影响了他的一生。即使在文革那些压抑的岁月里,他也会在星期天骑着自行车去苏州找虫友交流。
“人呵,就是这样,住在乡下,想挤进城里。进了城里,又想念乡下那种与自然接近的生活。”可惜的是,城市化的进程剥夺了无锡大部分乡土动物、昆虫的生活空间。汤海荣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彻底改变了昆虫的生态。即使在重视保护生态的今天,绿阴遍地,但这种人工的绿化环境,往往没有正常的生态循环,即使有植被也缺少生活其中的昆虫、动物,就像个“绿色沙漠”。
玩家们爱养的鸣虫,无锡原先有十几种,但现在已非常难捉到。甚至黄蛉子、祝赖雄(油葫芦)、络纱婆(纺织娘)、弹即(蟋蟀)都非常少见了。南禅寺花鸟市场上虽然常年还有各类鸣虫在卖,但都是外地人工繁殖了运来的。</P><P> </P><P> “养鸣虫是我一辈子的最爱”
在无锡的虫友圈子里,汤海荣是传奇的一位,不仅因为他“虫识”丰富,更因为他除了养虫、玩虫,还喜欢自己去捉虫。他原先也喜欢斗蟋蟀,这些年因为一些损友惯在斗虫前给虫子喂兴奋剂,他一气之下就只玩与输赢无关的鸣虫了。
能鸣叫的虫子都是雄性的,它们只是为了求偶,用翅膀磨擦发出阵阵声响。这些原本无意识的空气振动,在人类听来,就成了最美的天籁之声,特别是在万木凋零的冬季。正如大玩家王世襄所称:“秋斗蟋蟀,冬怀鸣虫。”鸣虫文化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然界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很多,中国人选择的那些鸣叫具有美感,易于畜养的鸣虫主要有属于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芦及金蛉、竹蛉等各种蛉虫,属于螽斯科的蝈蝈(叫哥哥)、纺织娘等。南北各地还有不同的爱好。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十分活跃,虫友们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听到各种虫声。
虫文化往高里说,可以磨练人的心境,培养人们的科学知识。汤海荣却没有这么拔高,他认为这就是一种爱好,在寂寞的时候抚慰自己。他认为,玩虫最关键的是要保证虫儿不脱水,虫子揣在温暖的怀里不能直接给它们饮水,这可不容易。另外按照自然规律,虫子都是夜里才叫的,怎么给它“倒时差”也要有些功夫。至于他自己,最喜欢紫竹蛉和马蛉的歌声,可惜这两种虫子现在都比较稀少。特别是马蛉,既少又非常难养。
关于中国鸣虫文化的未来,现在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它必然衰败,有人说现在玩电子游戏的年轻人也有不少转玩虫子了。但在汤海荣看来,这一切都离他很遥远。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面对着许多惊异的眼光,他从厚厚的棉袄里掏出盒子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怎么会无法复制呢? 引用第2楼02007于2010-07-14 15:40发表的:
怎么会无法复制呢?
我不清楚可能网络或者网站原因谢谢您的支持与热心 虫够多的,老虫迷厉害!
也谢谢无锡虫痴分享! 再次读老虫迷的介绍。 谢谢分享
鸣虫文化,不会衰败
现在喜欢鸣虫的年青人还是不少的
我自己也是
反倒很讨厌游戏,娱乐场所。。 玩自己的虫,独乐乐,众乐乐. 一句“绿色沙漠”说得太贴切了。 以虫会友,自得其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