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轩 117 季 卖蝈蝈及旗人的蝈蝈文化
卖蝈蝈及旗人的蝈蝈文化转载进入了八九月,就到了卖蝈蝈的季节,小商小贩就到西山,香山去捉蝈蝈,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卖蝈蝈的一声声地吆喝。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
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当年修北京城紫禁城时,角楼怎麽也设计不出来,一个木匠见有人挑了一挑子蝈蝈买,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另一个木匠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这个笼子,开始只是觉得很好看,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好奇地数着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一遍又一遍,很多人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搂。
坛主八旗子弟玩蝈蝈是旗人文化的重要一项,你这个正黄旗的子孙真是太不应当了,听偶细细道来,镶黄旗的给正黄旗的上课什麽事呀?
虫鸣鸟叫,都是有关时令的,中国人有些有钱有闲懂得生活艺术的,偏偏能够人力胜天,把虫鸣鸟叫的时序转变过来。福开森曾经说过,中国人最懂得生活情趣的,证之养蝈蝈就可以窥其大概了。北平荷花市场一开始营业,就有蝈蝈沿街叫卖了;家里有喂奶的孩子,大人上街遇见卖蝈蝈儿的总要买个三两只,装在苇杆做的笼儿里带回来挂在屋檐下听蝈蝈儿叫。这时候的蝈蝈实大声宏,天越热叫得越欢,据说小孩听了蝈蝈叫的声音,不会得疳积病。
蝈蝈乡下叫它聒聒儿,实际正名叫蝼蝈,颜色分绿褐两色,天气越凉,蝈蝈儿身价越高。夏天一两枚铜元就可以买一只,中秋节前卖蛐蛐油壶卢的小贩还有蝈蝈,一交立冬,您要想养蝈蝈,那您得跑趟丰台,有几家花洞子暖房还能买到蝈蝈;不过那时候蝈蝈身价,今非昔比,没有八块十块银元,人家是不肯割爱的。
养蛐蛐讲究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的蝈蝈罐。养蝈蝈要出色的葫芦,遂园主人六角葫芦,从葫芦刚一往上窜,他就用松木板把葫芦绳起来了。恨天高杨二腰子葫芦,虽然他是个三寸丁,可是心思极为细密;腰子葫芦、扁胡芦,揣在怀里都不占地方。杨二拐的袖珍葫芦小巧玲珑,更是怀中宝贝,配上造办处德子紫檀镶虬角、驼骨嵌象牙、雕红镌山水的葫芦盖,再以荷包满(人名)做的衬绒十衲套,冬日向阳,陈列在玻璃前、铺上绒毡子大条案上,一边看蝈蝈晒太阳,伸须弹腿夔立蛇进雄姿柔态,一边欣赏木刻金镂、珠切象磋珍奇犀的蝈蝈葫芦,个中乐趣,只能跟同好谈,不能为外人道的。
冬天养蝈蝈,能揣着蝈蝈葫芦,照样外出办事毫无妨碍才算个中能手。葫芦里面天天清洁一次,同时还要用淡淡的龙井茶洗涮一番,然后晒干或烤干,让蝈蝈进驻。当年清廷宁寿宫有个看宫太监崔得贵,他研究用胶泥烧出像枕头型的欙盒,里头放上烧红的炭基,把蝈蝈葫芦排在上面来烘,效果极好,宫里宫外,凡是养蝈蝈的都以得到崔俺答的这种棵盒为荣,大家并且同锡嘉名“玉温枕”。抗战之前北平北海公园里鉴古山房,就陈列一具“玉温枕”出售,上海藏瓷名家李木公看它采符蟠屈,式样奇古,可是猜不出用途,经说明,他以四百元买回去,留待酷寒时温笔润墨。玉温枕用有别途,这是崔太监当年绝对想不到的。
冬天揣蝈蝈葫芦,一定要有特制绒背心,还要在左右钉满了大大小小的口袋,外面穿大长袍大皮袄,再系上褡膊。有本事的行家,笔者看见过一次揣上二十七只大小葫芦,而依然能够动作自如,真可以说是绝技了。
当年北平财政商业专科学校,在马大人胡同买了一所王公旧邸当校舍;西花园有一处叫又一村,山坡上有一座像玩具大小的城堡,类似迷你型的小土地庙,大家叫它蝈蝈坟,据说庙里一座小宝顶,里头埋的就是此屋小主人一只心爱的蝈蝈,你说他玩物丧志也可,你说雅人深致也对,总之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是很难让人厘测的。 沙发自己坐了 坐板凳.看文化 不错的文章 路过看看 鸣虫是种文化,玩鸣虫其实就是在玩文化,这样的好帖应该支持!顶 细细品读下 蝈蝈应该是汉人的文化吧,旗人在草原上那会儿只有吱拉子可玩,哈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