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鬃烈马 发表于 2010-7-5 10:53:10

秋声轩 第 80 季  --------转帖-------京城点药鸣虫拾趣

京城点药鸣虫拾趣 柏艺轩

京城点药鸣虫拾趣北京人玩鸣虫的历史较久远 ,按照遗留的器物大致可以确定在康乾时代已经有用瓠器养虫的历史。 而点药鸣虫确很难断代,据当今鸣虫大家回顾之说法 点药鸣虫风行于民国时期到 抗战前至鼎盛 。如今点药鸣虫玩主不多,甚为遗憾 。 很多玩家不看好点药鸣虫,而专注于本叫鸣虫,诚然本叫鸣虫相当不错但是点药鸣虫被冷漠 实为可惜啊 愿吾辈能重振点药鸣虫之辉煌.


北京点药鸣虫以黑白虫、蝈蝈最为常见,鲜有金钟、扎嘴点药者,但不乏高手善为之。根据施药量的大小,北京点药鸣虫分为南北两派,南派药小,俗称亮叫,以周鸣宜、姜章(曾拜蛐蛐大家李同华为师)、电话张为代表人物;北派药大,声音雄浑,以贾德森、陶氏兄弟、鞭儿李为代代表人物。


南派周鸣宜大师曾为京剧大师李万春的把式,在笼养鸟、鸣虫方面造诣弥深,对于当代鸣虫的饲养、识别和点药鸣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当今玩虫之先河;北派鞭李,世人皆知,本名李振亭,原居皇城根火药局头条1号,原为民国落魄旗人,出于生计下海贩卖鸣虫。鞭李选本叫优者鸣虫幼嫩者为之点药,游走于京城几大茶社向大玩主兜售鸣虫,每有玩主上眼,李振廷必用鞭(兔须制探子)哄之使之鸣叫,以确定优劣,继而按质定价,故得此诨号。当时很多玩主以能得李振廷之虫为快,是下鞭李之名雀起。时下有人谓之鼻烟李,讹传也。


言之繁繁,诸君会问缘何鸣虫要点药?点药鸣虫是不是先天不足,以弥补其缺憾?答曰非也。点药鸣虫起初是为了配合给笼养鸟押口而产生的。以黑虫为例说明:黄鸟三大件(喜鹊、红子、油葫芦)中的油葫芦,原指点药油葫芦,亦称抹子油葫芦。选本叫底气足且善鸣叫者托药,托药后声音深沉浑厚,可谓之宽、大、亮、憨、圆,黄鸟上口为佳品。若选一般凡虫,往往托药后根本不叫,或叫者不朗,可见点药者必为上品本叫黑虫,点药乃锦上添花也。再如点药蝈蝈,讲究必具三种味道,是为牛嗡、蛤蟆憨、蛐蛐憨,闻之如饮琼浆,妙不可言,蝈蝈本叫亮憨者百者不足其三、四,点药后能具上述三者则十不具一二,故能闻点药蝈蝈佳品胜似先古之大吕、黄钟,晋之广陵散业。因为点药蝈蝈频率降低,让人能够细细玩味鸣虫的韵律之美。


明国初年,东四牌楼富友茶馆流传有“地藏音”之趣闻。相传北城鸣虫大家陶九一日在富友茶馆喝茶玩虫,把一只不成器的黑虫弃之于地。此时鞭李也在现场,顺手拾起,观看后求陶九爷赏此虫,九爷笑而允诺。鞭李将此虫改药后置于茶馆公用葫芦内,待众人聊天玩虫时,此虫突发灵叫,引得玩主大惊,玄即众人纷纷寻觅此虫。店里伙计常二(蒙古旗人)找到后私心乍起,将此虫隐匿于茶馆栏柜下,凡虫性者,遇凉必叫,常二无奈将此虫取出,言道为陶九弃虫,鞭李改之。九爷大喜,欣然请茶馆在座众人吃酒庆贺,席间有人道,此虫不可与人,留于富友茶馆,为众人共赏,故名“地藏音”。


先辈推鸣虫点药,我辈如能大行其道,上不亏于前辈,下不愧于后代。恳切言之,望诸君推行之,末学不足,不吝斧正。

牙擦酥 发表于 2010-7-5 13:10:24

欣赏了

红鬃烈马 发表于 2010-7-5 23:52:48

我还没细细品读呢

好好读下

虫虫大战 发表于 2010-7-6 12:41:33

已仔细读完,很有味道。

蒙古刀 发表于 2010-7-6 14:05:17

欣赏了

俊影 发表于 2010-7-6 14:20:54

注册原因 发表于 2010-7-7 02:37:49

好好学习

拖肚 发表于 2010-7-7 04:08:17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声轩 第 80 季  --------转帖-------京城点药鸣虫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