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请进,老鸟勿入!!雀形目 >>山雀科大全!!!
鸟种:煤山雀学名:Parus ater
英文名:Coal Tit
别名:贝子
分类: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描述: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大山雀。因雄鸟叫声响亮,被大量笼养。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针叶林,于中国东北(rufipectus)、中部及西藏南部(aemodius)、东北(ater)、北方的东部(pekinensis)、武夷山和东南其他山区(kuatunensis)及台湾(ptilosus)。日本亚种insularis有时在中国东北部沿海越冬。
习性:针叶林中的耐寒山雀。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dichrous
描述:体小(12厘米)而色淡的山雀。冠羽显著,体羽无黑色或黄色但具皮黄色与白色的半颈环。上体暗灰;下体随亚种不同从皮黄色至黄褐色有变化。亚种dichrous 具偏白的下髭纹,灰褐色的喉与黄褐色胸及深灰色上体成对比;wellsi的下体皮黄色较浅,喉及胸不成对比;dichroides似wellsi,头顶及冠羽灰色比上体其余部位浅。
虹膜-红褐;嘴-近黑;脚-蓝灰。
叫声:多种叫声包括快速的ti-ti-ti-ti;尖细的sip-pi-pi,哀怨的pee-di及告警叫声cheea, cheea。鸣声包括颤音及其他叫声的音符。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中西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海拔2480~4000米的针叶林,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dichrous),四川北部及西部和云南北部及西部(wellsi),并陕西南部的秦岭、甘肃南部、青海南部及东部和四川极北部(dichroides)。
习性:惧生而安静,成对或成小群活动。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major
描述: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叫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
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俗名:白脸山雀 白面公(琼山、文昌、琼海) 白面只 灰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monticolus
描述:体型略大(13厘米)的山雀。似腹部黄色的大山雀亚种,但区别在上背绿色且具两道白色翼纹。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上体绿色更为鲜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叫声:似大山雀,但声响而尖且更清亮。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老挝中部、越南及缅甸。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中部、西南(yunnanensis)、西藏南部(monticolus)和台湾(insperatus)海拔1100~4000米山区森林及林缘。
习性:似大山雀。冬季成群。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spilonotus
描述:体大(14厘米)的山雀。冠羽显著,头部具黑色及黄色斑纹。体羽余部于亚种rex为黑、灰及白色,指名亚种上背及下体沾黄。雌鸟:多绿黄色,具两道黄色的翼纹。亚成鸟下体黑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深灰或黑色;脚-蓝灰。
叫声:似大山雀。沙哑的颤鸣;尖叫声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鸣声为重复的清脆三音节主调chee-chee-piu。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至中国南方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西藏南部及云南极西部(spilinotus)和南方省份(rex)的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习性:似大山雀。
注:郑作新(1987)把此种归为(黑准山雀)Black-lored Tit P. xanthogenys下的亚种。 雀形目 > 山雀科 > 林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Sylviparus modestus
描述: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基部偏灰;脚-蓝灰。
叫声:高调颤音si-si-si-si-si;圆润的哨音piu-piu-piu…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支那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贵州及东南部武夷山的针叶、常绿及落叶混交林。
习性:活跃,行动似山雀。示警时或兴奋时冠羽耸立、浅色眉纹显出。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palustris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黑色,上体偏褐色或橄榄色,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褐头山雀易混淆但通常无浅色翼纹而具闪辉黑色顶冠。亚种hypermelaena的上体沾橄榄绿,有时显露蓬松的短冠羽;dejeani相似但顶冠少光泽;brevirostris的上体灰色较重而下体色浅,翼纹较淡;hellmeyeri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偏黑;脚-深灰。
叫声: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别于褐头山雀。重复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声tseet。鸣声为重复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调。
分布范围:断续分布于温带的欧洲及东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brevirostris)、华东(hellmayri)、华中(hypermelaena)及西南(dejeani)。
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群。喜栎树林及其他落叶林、密丛、树篱、河边林地及果园。
注:黑喉山雀(Black-bibbed Tit)P. p. hypermelaena(包括 dejeani)有时被作为一个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超种palustris的一部分。
俗名:红子 泥泽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montanus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习性:似沼泽山雀但喜湿润森林。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superciliosus
描述:体小(13厘米)的山雀。白色眉纹显著,头顶及胸兜黑色;前额的白色后延而成白色的长眉纹;头侧、两胁及腹部黄褐;臀皮黄色;上体深灰沾橄榄色。与红腹山雀的区别在无白色脸颊且栖于少林木的生境。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略黑。
叫声:喧闹的清脆铃声般哨音,似昆虫的嘟声及颤音。鸣声复杂而多变。
分布范围:中国中西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于南山及青海东部至甘肃南部及四川北部松潘地区及西藏的昌都地区不罕见。在西藏南部拉萨地区也有记录。
习性:结小群,有时与雀莺混群于高山矮小桧树及杜鹃灌丛中取食。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PASSERIFORMES > Paridae > Parus rubidiventris
描述:体小(12厘米)而具羽冠的山雀。特征为冠羽及胸兜黑色,脸颊白,上体灰色,无翼斑,下体灰,臀棕色。与棕枕山雀的区别在黑色的胸兜较小,飞羽灰色。幼鸟色暗而羽冠较短。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叫声:细而高的seet声,尖chit声,似抱怨的责骂声chit'it'it'it及较复杂的短句声。磬音嘟声chip, chip, chip, chip…及含糊的哨音及颤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中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eavani罕见于海拔2500米至针叶林上线,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及青藏高原东部相接的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秦岭)、青海。
习性:成对或结小群,常加入混合鸟群。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