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搜的,给大家看看,一起学习学习
饲养虎皮鹦鹉(繁殖篇)基础繁殖知识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虎皮鹦鹉4个月龄达性成熟,开始发情、交配,可作为种鸟进行繁殖了,虎皮鹦鹉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窝可产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时雌鸟开始坐窝孵化,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30天左右。
雌鸟在孵化期间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免亲鸟受惊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年。
虎皮鹦鹉是一种小型的鹦鹉,他的特点是小巧玲珑,毛色艳丽,体质比较强壮,容易饲养。虎皮的饲养繁殖相较其他各种家庭笼养鸟来说算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把虎皮的繁殖搞好,我觉得,功夫还是要下一些的。虎皮鹦鹉是一个有着比较多亚种的小型鹦鹉种类。常见的虎皮多为身上条纹为破浪形的,颜色有绿,蓝,黄,白四大色的。
首先,我想讲一下,以繁殖为目的的选鸟应注意以下几点:
雄性:鼻子上的腊膜在幼年期(5个月内的鸟)呈肉红色,成年后为蓝色。一般,年龄越大,腊膜颜色越深。一生鼻子的腊膜都应光滑平坦。
雌性:鼻子上的腊膜在幼年期呈奶白色。成年后,鼻子的腊膜越发变皱,并在发情繁殖时转为褐色。褐色越深,意味着此母鸟越是需要交配繁殖了。
【特殊虎皮的雄性,一生鼻子的腊膜均为肉红色。】
雄鸟:最好是一岁左右的,有繁殖经验的一岁雄鸟为佳。看雄鸟时,是要讲一些经验的。我希望条子长,呕性好的雄鸟。呕性好,体现在他喜欢沾花惹草,时不时呕出一些食物以讨好周围的鸟,喜欢喂其他的鸟。还有,草娇凤的雄鸟眼睛上要有一圈漂亮的眼沙(高级虎皮却要一点眼沙也不带)。眼沙为眼睛上一白色的圈。眼沙中的即为瞳仁了。草娇凤的雄鸟在发情时头上的毛回竖起来,眼沙变厚,瞳仁缩小。看花鸟市场里的草娇凤雄鸟就要选这种:体大,身条长,毛色艳丽,条纹清晰,泄殖孔干净无占粪,泄殖孔周围的毛齐呈白色,活泼喜欢招惹身边的其他鸟,单独时爱把嘴顶着东西上下磨蹭同时眼沙眼沙变厚瞳仁缩小(雄性足的标志)。
一只好的雄种鸟对繁殖很重要。培养出的雄种鸟繁殖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只要体力好,一般可以用2到3年。(一个鸟友有只雄种鸟甚至养了5年,带了十几窝才出送) 再说雌鸟,个人喜欢才成年的7月龄雌鸟(体形最好也是大一些)作种。一般只用来抱四至五窝,感觉多了以后,雌鸟的经验是多了,可体力和蛋的质量却会每况愈下。讲了这些,不知有没有给想养一对虎皮繁殖的朋友一些启发、帮助。
食物 众所周知,虎皮的主要食物一般都是喂小米的。关于是喂带壳的还是去壳的,我个人比较偏向去壳的。去壳的小米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的营养流失。不过,这些营养我觉得完全可以从其他途径中补回。而且,喂去壳的小米对主人和虎皮都方便,省时省力,完全是利大于弊!对于要繁殖的虎皮来讲,只是喂以小米,我觉得是不够的。这会使得,老鸟可能不堪育雏的艰辛,寿命缩短,甚至奇异夭折。对雏鸟而言,也可能导致它们发育缓慢、不良,成活率低。
小米的学问 (1)生蛋拌小米晒干。生蛋清中,我发现有使得虎皮发情的物质,吃生蛋拌小米的虎皮,比较容易繁殖,只在催情期给。(2)鸡蛋蒸小米晒干。从小鸟孵化开始小米就全选用这种了。
(3)普小米。喂给刚出窝的小鸟直到它要繁殖
建议除小米外,应还要增加:
1、墨鱼骨一根,用铁丝吊起。既可以使得鸟可以啃食补充钙质,也能充当雄鸟在孵化期的玩具。雄性好的公鸟体力充沛,非常活跃。当雌鸟孵卵时,他很有可能在孵卵期和幼鸟刚破壳时期频繁进出孵化箱,肆意践踏卵和幼雏,导致不良后果。让公鸟一直有事可做是重要的。
2、绿叶菜和水果(青菜,苹果),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也可以提高亲鸟呕性。注意:要小心农药问题。我的青菜一般全年自己种(不要不相信,我就用月饼盒种在阳台里)。
3、大米。一开始,虎皮一般都不喜欢吃大米。给点时间,让鸟慢慢适应,你会发现虎皮能吃的东西真的不少!吃大米,是为了给虎皮(特别是小鸟)补充碳水化合物以及一定的植物脂肪质。从小吃大米的虎皮明显个子较大,体力好,发育的快。
4、沙土或碎砖粒(注意要消毒)。另用瓶子挂起,用以补充鸟儿的矿物质摄取。
巢箱
我设计的虎皮巢箱宽约10~15cm,长约20cm,高约10~12cm。虎皮的巢箱,我一般选用就一层的。讲究通风透气,但尽量不要见光。通风透气度要根据地方的气候(温度,湿度)、季节(如果,你希望一年四季都能有保障的繁殖率)而定。虎皮巢箱的材料选用,也是要有所考虑的。
要有一定的厚度(约三厘米厚以上),木料我一般用松木,容易得到,有自然清香,基本耐用度一年以上,而且不太加重巢箱的整体重量。重点:我的巢箱底板上都会凿一个蛋坑。试试看吧。衔接宽度的木板,一般稍厚一些就可以了,可以钉上钉子,承重,那就是它们的任务了。前后的门面板,一般的复合板就可以了。薄一些便于打洞。上顶盖,铁皮做的盖子。巢箱尽量挂笼外,以便于观察,清理。巢箱内应铺垫锯木屑,以保持巢箱的清爽整洁。
清洁问题:每窝小鸟出窝,对巢箱应消毒清理。建议,用沸盐水(或适量高锰酸钾水)对巢箱清晰消毒,再清水洗净,置烈日下暴晒消毒。暴晒法也适用于对木屑的处理。
虎皮的年龄区分
虎皮一般5到6月成熟。成熟后,在头部顶上会有一块区域都附上同一色的毛,颜色光亮,羽纤维较幼年时的要粗。俗称戴帽子。绿色和黄色的鸟的帽子是黄色的;蓝色和白色的鸟的帽子是白色的。此外,虎皮幼年时,爪皮红嫩。年龄越大,颜色越为发青发深。
虎皮鹦鹉常见疾病
在饲养虎皮鹦鹉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呼吸器官病、消化器官病和寄生虫病等.现介绍其防治方法如下:
1. 呼吸器官病:呼吸器官常见的是感冒,其症状是流鼻涕。鸟儿感冒后,立即移到室内饲养,并给以保温,很快就会自愈。若病情不能自愈,可将硼砂溶于温水中,配成2一4%的硼酸溶液,用来冲洗鼻孔周围,并喂给金丝雀草种子饲料,以增强抵抗力。也可在饮水中滴几滴葡萄酒或喂给维生素制剂,帮助它恢复健康。
2. 消化器官病:由于吃了不清洁的青饲料或饮水不卫生,引起拉痢,病鸟一般排白色浆状稀粪,下腹部羽毛沾污。鸟儿患此病后,主食饲料只喂稗子,并转放暖和的地方饲养,要一鸟一笼隔离,防止传染。在饮水中滴入红酒数滴。重者可使用药物,在饮水中加痢特灵0.01%(每片研碎后加水1000毫升)。连饮3天即愈。
3. 寄生虫病:虎皮鹦鹉身上的羽虱很多,必须注意消灭。除虱的办法可用兽用消灭清粉或用神奇药笔涂抹。此外,虎皮鹦鹉还受吸血虫的危害。巢箱往往是产生吸血虫的大本营。每次孵窝完毕,要马上用开水烫一遍巢箱,再在箱内涂上对鸟无害的杀虫药BGP水溶液,保持清洁干燥,预防寄生虫。
饲鸟人常见疾病
鹦鹉热又称饲鸟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它来自家养的鹦鹉,故取名为“鹦鹉热”。目前已发现海鸥、鸽子、金丝雀、相思鸟、红雀、苍鹭、鸡、鸭等190余种鸟类和家禽可传播此病。当人们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时即会感染此病,而养鸟老人在清扫鸟笼、鸟粪、投喂饲料或抚弄爱鸟时,如不当心就会成为被感染者。
鹦鹉热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头痛、全身无力、食欲不振、咳嗽、恶心呕吐,像得了重感冒一样。有的患者皮肤还会出现玫瑰疹、淋巴结炎等。得了鹦鹉热首选药物为四环素,日服2g,连服半月左右,直至体温下降到正常为止。土霉素治疗鹦鹉热肺炎,效果较好。日服600mg,每日2次,平均治疗期限为2周。此外,在饲养和逗弄爱鸟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打扫鸟笼,清除粪便时,应戴口罩,防止干燥的鸟粪尘土吸入鼻腔。鸟笼应经常使用2%漂白粉喷洒,或用5%的甲酚皂液冲洗。发现病鸟要及时隔离、消毒或宰杀。
防病须知(如何让你家的鹦鹉远离疾病)
环境卫生状况差是伴侣鹦鹉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鹦鹉的粪便、羽毛在温暖潮湿的居家环境中是细菌滋生的温床,为保证鹦鹉及家人的健康,对笼子、栖架和鹦鹉接触的其他物品要经常清洗消毒。当鹦鹉在家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如地板、沙发和床上)游玩时,要用报纸、塑料袋或布片等进行衬垫,防止被鹦鹉的遗留物污染。鉴于鹦鹉有用舌舔物的嗜好,笼具和栖架不能用消毒液处理,最好是用热水冲洗后置于阳光下曝晒消毒。鹦鹉咬着玩的玩具可采用蒸煮的方法消毒,不耐高温的物件可以用流动清水漂洗后在室外通风处晾干。
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是伴侣鹦鹉的常见病,主要是由误食了不洁食物引起。很多书上都介绍了鸟食物中毒之后如何抢救的方法,但是等事情发生后再去补救,对鹦鹉的身体和情绪都是极端不利的。积极的做法是避免鹦鹉在各种情况下发生误食。
伴侣鹦鹉比其他任何家养动物都更能接受熟食,这是非常有利的。食物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可以在蒸煮过程中被杀死,熟食也更有利于食物中的营养被消化吸收。伴侣鹦鹉的食物加工方法与我们习惯的烹调方法应有所不同,不能添加油脂和各种调料,煮熟的食物要放凉至室温后才能喂鸟。
有的鹦鹉在进食了熟食后会出现腹泻症状,可以在几个方面寻找原因:食物未煮透,尤其是鱼、肉、蛋等荤腥原料;有些食物被放入冰箱保存,取出后未解冻就喂给鹦鹉;有的食物不宜熟食而被煮熟喂给;原料不洁。
瓜果蔬菜最好是生喂,但在喂给前先要洗净、消毒。食物的消毒不能采用通常的家用洗涤剂和消毒液,您可以在清洁的盆中放入冷水,加入几匙精盐和少许柠檬汁酿成浸泡液,水果和蔬菜在其中浸泡5-10分钟、叶菜浸泡3分钟左右后取出,再以流动的自来水冲漂干净。
室内的温度不适可以使鹦鹉的体质下降、免疫力变差,严重的还会导致鹦鹉死亡。
大多数种类的鹦鹉都有一定的抗寒能力,有的鹦鹉主人不了解这一点,于寒冬季节额外在鸟笼附近加温,结果是当鹦鹉往来于笼子和活动场所时,太大的温差变化使鸟感冒。只要保证鹦鹉不挨饿,不被寒风直吹,冬季保持5℃以上的室温,就能让鹦鹉舒适地越冬。
鹦鹉其实是很怕热的,炎热对鹦鹉的伤害远甚于寒冷。环境温度超过35℃时,大多数鹦鹉就会烦躁不安;超过37℃时,个别体质差的鹦鹉就可能因为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预防鹦鹉中暑的做法:夏季注意室内通风,别把鸟笼和栖架放在光照强烈的地方,饲料中多给新鲜蔬果,有条件的可用空调或冰块给室内降温,当鹦鹉出现热现象时可以朝它喷水雾
虎皮的繁殖基因问题
我的认识应当说比较直观些,可能也有些肤浅。虎皮(不清楚其他的鸟)现性的特征多数是随公亲鸟的。但基本法则是:母鸟现性特征多数遗传自亲公鸟的;隐性基因特征多数是遗传亲母鸟的,甚至一些行为习惯。而公鸟的现性特征则多数是遗传亲母鸟的;隐性基因特征一般遗传亲公鸟的。
根据/实例:
1、波浪纹公鸟和红眼母鸟配,公鸟不带隐性红眼基因的话,子代要出现多数为现性红眼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小鸟基本都是波浪文的,但会颜色淡一些,选这样的母鸟再和红眼的公鸟配能得到改良后的红眼睛现性是普通红眼,但个体大,身条长,毛色亮,适合繁殖。
2、普通波浪纹公鸟和葵花顶波浪纹母鸟配,子代多为普通波浪纹系,少有葵花顶波浪纹的出现,有也是公鸟带葵花顶。(但葵花高度多为退化趋势)
3、普通兰波浪纹公鸟和普通绿波浪纹母鸟,子代多为普通兰波浪纹系。再用子代和普通兰波浪纹系的配,却可能出现各种颜色的波浪纹。按出现几率依次为:兰,白,绿,黄。
4、普通红眼和普通红眼配,但母鸟吃蛋。蛋一生出,就尽快抢救出巢给保姆鸟(多为普通波浪纹虎皮)孵,孵出的子代再繁殖,出现的母鸟中多还会有吃蛋的习惯。
中国鸟市常见虎皮种类特性简析:
波浪纹:算是虎皮各亚种中最接近野生种群特性的。体形容易被改良变大,较其他亚种聪明,活泼。育雏的能力最为优秀。派系:基本算是波浪纹的变种。有很多波浪纹的特性,但普遍基因不是很稳定。子代易出现“返祖”现象
云片/剌花:体质,育雏都不如破浪纹。体形一般偏小。但经筛选,容易改良。起性方面有优势。
黄化/白化:黄化和白化都算是一种病理特性。黄化较白化,基因稍好些。纯种白化是各亚种中体力,育雏,起性,智力各方面都算是最差的。不经改良过的白化,在不启用保姆鸟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成功繁殖出雏鸟。蛋的受精律普遍偏低。蛋的数量少,个体小。雏鸟孵出也容易发生弃喂的现象。黄化体和白化体又再分为有白翅,金翅,带沙和无沙几种。分类方法基本按大翅羽和眼圈的成色来决定。
豆瓣花:波浪纹至高级虎皮品种的一个过渡品系。基因最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可能进化或退化)基本上我对虎皮基因的了解都在上面的文字里说明了。
白化:是会出现在很多种动物身上的,包括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灵长类(人类自己)。白化的基本特性是生物体自身缺乏色素合成的能力,体发/羽毛呈现出白色(也可以是灰色的)。基本上,除了人类自身,所有的白化体动物都还会有一个特性,眼睛的颜色是呈红色的,这是因为白化体动物自身缺乏色素合成的能力,眼部的颜色会由于缺乏色素而只能自然呈现出眼睛晶状体后血管中的血红素颜色,并且,所有的白化病生物都会格外害怕强光,在强光下会看不清东西。白化/黄化虎皮是由带有这种病理基因的虎皮一代代演变而来,据资料讲,白化/黄化虎皮有白化病理基因,但作为一个种群,白化特征却不能完全被看作是一种病理。白化/黄化虎皮有一定的色素自身合成能力,但相当相当的弱。成鸟白化虎皮在阳光下,其是有颜色的 - 微弱的蓝色成鸟黄化虎皮在阳光下则显现绿色黄化虎皮和白化虎皮再杂交,有时有如调色板一样,子代的黄色会减弱,白化中会开始带有淡黄色。个人怀疑隐性派系虎皮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黄化虎皮和白化虎皮的杂交一般不太受肯定。他们的羽色容易让人想到他们是*种。但我也有见过黄化虎皮和白化虎皮的杂交体呈现出清晰的色块,色块边缘不模糊(派系种鸟的挑选标准之一),身价上升很多 楼主辛苦了,学习 学习。。。以前有人发过。。。。 虎皮品种分类上还不够深入! 不错..
复习下课本. 不错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