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鸣虫简介
迷卡斗蟋 V. micado( Saussure 1877)
迷卡斗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属 Velarifictorus Randell 1964,是蟋蟀家族中的正宗主角,名气极大,形成中国虫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内涵极为丰富。被虫界人士推举为国虫!
体中型,黑褐色。头顶漆黑有光泽,后头有三对橙黄纵纹,前端一般无横纹相连。此虫常与长颚蟋混生,并且形态十分相似。单眼3点角排列,中单眼位于额脊。前胸被板黑褐色,横行。雄虫前翅达腹端,雌虫前翅较短,雌雄虫后翅均不发达。雄虫发音镜略长方形,其中有一横脉曲成直角,将镜分为2室,Cu2,端网区与镜等长,后端圆。产卵管比后足腿节长。
体长:雄虫13~22毫米,雌虫14~20毫米。前胸背板长3~3.5毫米 宽4~4.5毫米,前翅长7.5~9毫米,后足股节节长8~9毫米,产瓣管长12~13毫米。
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四川,陕西,安徽,云南等。全国多数省市都有分布。
长颚斗蟋V. aspersus (Walker1869)
长颚斗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属Velarifictorus Randell 1964体中型,与迷卡斗蟋十分形似,雄虫颜面凹陷是与迷卡斗蟋的明显区别,头顶黑褐色面积比例大,头后区有6条黄色纵纹脑线,较短且集中,脑线旁的底色多呈明显黄褐色,两侧触角单眼间有一黄横纹相连。上颚均为白色或淡米黄色,略弯曲且细长,颜面黑褐色。复眼后两侧颊区明显左右膨大,故多显头大,这也是与迷卡斗蟋的明显区别之处。六足及腹面均为浅白色,前足胫节内外有听器。前翅与迷卡斗蟋相似,翅形略窄而尖。雄虫前翅达腹端,发音镜近长方形,Cu2,端区脉4,较规则网状;侧区上方有一褐带,下部透明,Sc分支2。雌虫前翅达腹部2/3,,背取脉倾斜且平行,呈规则网状。产卵管短于后腿节。
体长:雄 15~19毫米,雌虫15~18毫米前胸背板长3~3.5毫米,宽4~4.5毫米,雄虫前翅长7~9毫米,雌虫6~7毫米;后足股节长7.5~9毫米。产卵瓣长6~7毫米。
分布: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东,陕西,贵州,福建,台湾,日本,缅甸,爪哇等。
丽斗蟋 V. ornatus (shiraki 1911)
丽斗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属 Velarifictorus Randell 1964
体形较小,多为黑褐色;头部侧面观背面弱倾斜,单眼排列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具绒毛前翅Sc脉具1-2分枝雄性前翅镜膜具弯曲的分脉,斜脉两条;前足胫节外听器具鼓膜,内听器呈凹坑状,后足胫节具背距;侧单眼间具黄色横条纹,且很宽与中单眼区几乎连成一片。
体长:♂11.0~12.0mm,♀12.0mm;前翅长:♂6.0mm,♀4-5.0 mm;后足股节长:♂8-9.0mm,♀8-9.0mm;
产卵瓣长:8-9.0mm。
分布:江苏,上海,浙江,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山东,河南等。
石首棺头蟋L. equestris Saussure 1877
石首棺头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棺头蟋属Loxoblemmus Saussure1877
体为小型,头黑褐色,头呈三角形,头顶和额成锐角前突。颜面平截,黑青清秀,很像袖珍的大扁头蟋。口器为黄色,雄虫额突明显比雌虫发达;约与触角柄节齐;颜面在上颚基部最宽,雄虫触角柄节外侧有一齿状突起。
体长:雌雄大小在11~15毫米间,前胸背板长2~2.5毫米,宽3~3.5毫米前翅长8~9毫米,后足股节长7~8毫米,产瓣管长7~8毫米。
分布: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河北、四川、陕西、台湾等。
小棺头蟋 L. aomoriensis Shiraki 1930
小棺头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棺头蟋属Loxoblemmus Saussure1877
体小型,与石首棺头蟋很相似。其主要特点为:雌雄额突同大,短于触角柄节,雄虫触角柄节外侧无突起。头顶黑色,后头区有3对橙黄纵纹,额突顶端有一橙黄横纹,端部平截。颜面以额唇基沟为界,上半部黑褐色,下半部黄褐色。触角褐色,柄节扁平无侧突。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前后缘平直,盘区黄色具不规则褐斑,侧叶上半部黑褐色,下半部或仅下角黄色。足黄色,前中足有褐斑,后腿节外侧有褐色条纹。前胫节外侧有一大卵圆形、内侧小圆形听器后胫节背方有5对刺;雌雄前翅均达腹端,淡茶褐色,后翅伸出腹端如长尾。雄虫发音镜长略大于宽,前角尖锐,后角圆,无分隔,斜脉2,Sc分支2。
体长:10~11毫米,前胸背板长1.8~2毫米,宽2.8~3.2毫米,前翅长6~7毫米,后足股节长6.5~7毫米,产瓣管长6~7毫米。
分布: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
多伊棺头蟋 L. doenitzi Stein 1881
多伊棺头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棺头蟋属Loxoblemmus Saussure 1877
体中型,雄虫颜面呈倾斜平板状。雌虫头呈三角形,头顶与额成锐角,形似棺材头部,故名棺材头。
黑褐色。雄虫头顶显著向前突出,前圆弧形黑色,扁平倾斜,中间有一黄斑中单眼隐藏其中,两侧向外突出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侧板前缘长后缘短,形成下缘倾斜,下缘前端有一黄斑。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四方形,内无横脉,斜脉2或3,侧区黑褐色,前下角及边缘淡黄色;后翅细长且易脱落。足淡黄褐色,具黑褐色点分布。前足胫节内外有听器,外侧者有大椭圆形,内侧为小圆形。雌虫头不像雄虫那样向前、向两侧突出,仅头顶稍向前突出,面部倾斜。前翅达不到尾端,在侧区前缘有2分支及纵脉6条。产卵管短于后腿节。
体长:雄18~20毫米 雄16~20毫米;前翅长:雄9~11毫米,雌9~12毫米。前胸背板长3~3.5毫米,宽4.5~5.5毫米,后足股节长9.5~11毫米,产卵管长6.5~7.5毫米。
分布: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广西、四川等。
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1838
黄脸油葫芦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为大型蟋蟀,体黄色、黄褐色或黑褐色。头大,头顶黑色或褐色带有模糊的浅色纵纹,后脑色淡。有三对浅色脑线或无脑线。复眼周围边线及面部为淡黄色,项宽且长,前胸背板长方形,项色呈褐色或黑褐色,有一对羊角形深褐斑纹,项侧部下方色淡,前下角橙黄色。中胸腹后缘中间有小切口。雄虫前翅黑褐有油光,长达尾端,发音镜略似长方形,前脉近直角,镜内有一弧形横脉分镜为二室,端网脉较长,有数纵脉与小横脉相间呈比较整齐的小室;斜脉4条,前二脉较小,Sc有分支6。后胫节背方有刺5~6对,端距6个,跗节3,基节最长,端节次之,中节最短。
体长:雄18~25毫米,雌19.5~26.6毫米;前翅长雄12.3~16.2毫米,雌14~16.5毫米后足股节长雄11.6~14毫米,雌12.8~15.2毫米;产卵管长18~23.5毫米。
分布:此虫分布很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安徽、江苏、山西、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
银川油葫芦T.infernalis (Saussure1877)
银川油葫芦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体中大型,通体黑褐色。头黑色有光泽;口器及两颊赤褐色,复眼内侧有橙黄斑。前胸背板黑色,有1对半月形斑纹;中胸腹板后缘有1小切口。雄虫前翅黑褐色,斜脉4根,发音镜大,镜面一般有1横脉,但也有0条、2条、3条;雌虫前翅有黑褐、淡褐两种,背面可见许多斜脉;雌雄虫前翅一般达不到腹端,后翅发达,远超过腹端如长尾。足污褐色,后腿节粗大,内侧肉红色,后胫节有背刺5对。产卵管特长,约与体等长。
体长:雄12.5~22.5毫米,雌14.5~25毫米;前胸背板雄2.4~4.2毫米,雌2.7~4.7毫米;前翅长雄9.8~15.5毫米,雌9.5~16.5毫米;后足股节长雄8~13毫米,雌8.6~15.2毫米;产瓣管长14~22.5毫米。
分布:宁夏、陕西、新疆、甘肃北部、内蒙古、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
短翅灶蟋 G. sigillatus 1869
灶马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灶蟋属Gryllodes Saussure 1874。是一种家养白化的蟋蟀。
体中型,形态很像中华斗蟋。整体呈黄褐色,体长且略扁,雌雄虫均翅短,翅仅占体长是三分之一,腹部露出一半以上。体被微毛,头小呈黄褐色,须亦黄褐色。头后区有一黄色横带,内隐有三对短黄白脑线,额区短呈黄褐色,脸短颚小,前胸背板浅黄有黄褐斑纹。雄虫前翅短方仅达腹部第三节,端部平截。发音镜内有一曲脉,斜脉2,索脉弯曲,端区退化。雌虫前翅退化呈短叶状,产卵管略短于体长。
体长:14~18毫米前胸背板长2~3毫米,宽3~4毫米,前翅长4.5~6毫米,后足股节长9.5~11毫米,产卵管长13~15毫米。
分布:北京、江苏、浙江、河北、河南、陕西、福建等。
东方特蟋Turanogryllus eous Bei-Bienko 1956
东方特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特蟋属Turanogryllus Fieb 1940。
体中小型,头略大而圆,头顶黑褐色有光泽。后头区有6条半截黄白纵脑线,中间两条最长,两触角之间横顶额线已看不见,这是与斗蟋头线不同之处。触须比体长,脸与口器均为白色,故又称白面蟋。前胸背板长方梯形,前窄后宽,盘区有褐斑。雄虫:前翅宽阔直达后超过腹端,前翅形略窄后宽圆。整体翅大,呈琵琶形或纺锤形。雄虫前翅宽阔,末端圆。发音镜卵圆形,中后部有一曲脉分镜为二室,斜脉3~4,索脉中后部有一小脉与与发音镜相连;侧区上缘褐色,下部黄色,Sc分支3,一支近肩角处,两支靠近端部。后翅退化。雌虫:前翅背区褐色,侧区黄色;产卵管几乎与身体等长。
体长:13~15毫米,前胸背板长2.5~3毫米,宽3.5~4毫米,雄前翅长9~11毫米,雌2毫米,后足股节长10~12毫米,产卵瓣长13~16毫米
分布:北京,江苏,浙江,云南,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等。
小素蟋M.minor 1911
小素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素蟋属Mitius Gorochov 1985
体中小型。通体褐色或深褐色,常呈酱油色,故别名酱油蟋。头圆富光泽,头顶为深褐色,后头有六条直纹脑线,后脑区色略淡,两触角间有一条黄色横纹称前额眉线。口器黄褐色,须长30毫米。前胸背板长方形宽大于长,黑褐色密布黄斑与绒毛,前翅发达略短于腹端。雄虫发音镜典型,有一曲脉相隔,斜脉3条,雌虫前翅具规则斜脉。雌雄后翅均不发达,长者折于前翅下呈尾状,前足胫节内外有圆形听器。六足均为黄褐色有黑色斜纹,六腿色偏深。
体长:雄9~12毫米雌11~12毫米,前翅长雄4~6毫米雌2.5~5毫米,后足股节长6~8毫米,产瓣管长9~12毫米。
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江南,如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在陕西也有发现。
曲脉姬蟋M.confirmatus(Walker1859)
姬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姬蟋属Modicogryllus Chopard 1961
体中小型。身休黑褐色,头顶黑色并有光泽,单眼排列呈三角形,侧单眼间具淡黄色横条纹;前胸背板具绒毛;后翅发达,善飞,有趋光性。前翅Sc具1~2分支,雄虫前翅具两条斜脉,镜膜具分脉,索脉和镜膜之间有一条横脉相连;前足胫节内外听器具鼓膜。
体长:10.5~15.5毫米。前翅长6~8毫米,后足股节长7~8毫米,产瓣管长6毫米。
分布:辽宁、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等。
斑腿双针蟋D.(D.)fascipes(Walker1869)
斑腿双针蟋隶属直翅目针蟋亚科双针蟋属Dianemobius Vickery1973
体小型,头部具黑色的刚毛;前胸背板横宽,具刚毛;雄性前翅具完整的镜膜;后足胫节具3个内背距,外背距3个,第一内背距较短,瘤状,最后一个内背距基部不弯曲,端距6个,内外侧各3个;后足股节具暗黑色横条纹,颊面黑色,下颚须第5节苍白色,前胸背板侧片完全暗黑色;雌虫产卵管明显短于后足股节;头部背面黑褐色,沿额突侧缘淡色,前部中间具一“人”字形淡色斑,后头具六条淡色短纵纹。
体长:5~6毫米;前翅长:2~4毫米;后足股节长3~4毫米;产卵瓣长2毫米。
分布:吉林、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江西、陕西、广东、台湾、海南等。
斑翅灰针蟋Polionemobius taprobanensis(Walker1869)
斑翅灰针蟋隶属直翅目针蟋亚科灰针蟋属Polionemobius Gorochov 1983
体小型,触角基半部白色端半部暗色,下颚须暗黑色且第四节白色;前翅单色。前翅翅脉与小黄蛉相似。尾须较短。
体长:5.5~7毫米;前翅长:2~4毫米;后足股节长3.5~4毫米;产卵瓣长2~3毫米。
分布:黑龙江、上海、浙江、湖北、江西、福建、陕西、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
中华树蟋 O. sinensis walker1869
中华树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树蟋属Qecanthus Audinet- Serville 1831。
中小型,瘦弱、纤细。通体呈绿色、淡绿色或淡黄色,也有白色。头小项长且前窄后宽呈梯形。前翅扁平,端区为圆形,后端宽阔盖过腹部,略似琵琶形。雄虫前翅具发达发音镜、翅透明有翅脉,薄如轻纱,后翅长,折叠于前翅下如尾状露出。六足纤细。前足胫节基部膨大,内外侧均有一卵状听器,尾须细长。
体长:13.5~15毫米,前胸背板长2~2.5毫米,前翅长11~12毫米,雄前翅宽3.5毫米,后足股节长7~7.5毫米,产瓣管长6~7毫米,须长超过25毫米。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广东、云南、贵州、台湾等。
长瓣树蟋O.longicauda Matsumura1904
长瓣树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树蟋属Qecanthus Audinet- Serville 1831。
身型与中华树蟋相似,主要区别为:雄性前翅较长,后胸背板腺窝具扁片状突,雌虫产卵管短于9毫米;腹面为紫褐色。后足胫节具3个外背距,且雄虫前翅后部比中华树蟋窄。
体长:雄12~14毫米,雌11.5~13.5毫米;前翅长:雄10~11毫米,雌11~12毫米。雄前翅宽3毫米。后足股节长:雄8~9毫米,雌8~8.5毫米;产卵瓣长8~9毫米。
分布: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
斑角树蟋O.antennalis Liu et al.1994
斑角树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树蟋属Qecanthus Audinet- Serville 1831。
身型与中华树蟋相似,主要区别为:触角第一节具3个黑色斑点;大腿外侧具黑色斑点前翅后区也有。后足胫节具2个外背距,雄性前翅较短,后胸背板腺窝具瘤状突;腹面通常为黑褐色。
体长:10~12毫米;前翅长10毫米;雄前翅宽2.2毫米;后足股节长7毫米;产卵瓣长4~6毫米。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广东、云南、贵州、台湾等。
黄树蟋O.rufescns Serville1839
黄树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树蟋属Qecanthus Audinet- Serville 1831。
身型与中华树蟋非常相似,主要区别为:后足胫节具5个外背距,雄虫前翅后端甚为宽阔。且叫声比中华树蟋粗短。
体长:雄13~15毫米,雌10~12毫米;前翅长:雄12~14毫米,雌12毫米;前翅宽4毫米;后足股节长:雄7~9毫米,雌7.5~8毫米;产卵管长7.5~9毫米。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广东、云南、贵州等。
斑翅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es(le Guillou,1841)
斑翅草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草螽科Conocephalidae
体小型。头顶狭于触角第1节,背面具细纵沟,前面观基部狭,向端部侧缘强岔开,呈扇形。复眼卵圆形。前胸背板前缘近直,后缘圆形;侧隆线不明显;侧片高近等于长,下缘向后较强的倾斜,后缘具弱的肩凹。前胸腹板具2细长刺;中胸腹板裂叶狭三角形,端部钝;后胸腹板裂叶三角形,端部钝。各足股节腹面缺刺。前足基节具1粗壮长刺;前足股节端部内侧膝叶端部尖锐,外侧膝叶端部钝圆形;前足胫节腹面具6对距,前足胫节内、外侧听器裂缝状。中足股节内、外侧膝叶端部各具1短刺;中足胫节腹面具6对距。后足股节端部内、外侧膝叶端部各具2短刺;后足胫节背面内侧具28-33个刺,外侧具30-35个刺,背端具1对长距,外侧距大于内侧距,腹面内侧具6-8个距,外侧具9-14个距,腹端2对长距。前翅狭长,到达或稍超过后足股节末端,翅端狭圆形,Sc脉基部明显增厚,雄性左前翅发声区近方形,Cu2脉较粗,腹面发声锉波状,约具40个发声齿,基部发声齿大,间距较宽,向端部发声齿渐小,间距相对缩小。后翅长于前翅。雄性第10腹节背板较狭,端部向后延伸,中央开裂成两尖形裂叶,几乎毗连,向腹面弯曲;尾须较长,内侧中部具1内刺,向腹面弯曲;下生殖板长方形,具中脊,后缘具浅三角形凹口,具1对细长腹突。雌性第10腹节背板中具裂线,端缘平截;肛上板较厚,背面具三角形凹陷;尾须较细长,圆锥形,端部尖锐;产卵瓣较短,稍长于后足股节长1/2,下缘稍弯曲,端部渐趋尖;下生殖板较宽,后缘平截或稍具圆形凹口。 体绿色或浅黄褐色。头顶背面具1条黑褐色纵带,向后延伸到前翅端端,前翅上纵
带颜色稍浅。颜面,前胸背板和各足上密布红褐色小斑点。前翅R脉域具黑褐色斑点。
体长(mm)::雄12.8-15.9雌14.1~15.1;前胸背板长: 雄3.1-3.5雌3.0~3.8; 前足股节长: 雄3.0-3.2, 雌3.1-3.5;后足股节长: 雄11. 0~13.1雌11.2-13.8,前翅长:雄16.0- 18.2雌15.0-17.2;前翅宽(侧面中部): 雄2.0-2.5雌2.2-2.6;产卵瓣长:雌6.8-9.8
分布:北京,河北,陕西,山西,四川,贵州,湖南,上海,江西,浙江,广
东,福建,香港,台湾,云南;日本。
中华草螽Conocephalus chinensis (Redtenbacher,1891)
中华草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草螽科Conocephalidae
体型中等。体绿色。头顶狭于触角第1节宽度的1/2,背面具细纵沟,不突出于颜顶之前,正面观侧缘近平行。头顶背面具褐色纵带,向后延伸到前胸背板后缘。触角基节素色,其余浅褐色。复眼近球形,突出于颜面。前胸背板前、后缘截形,无侧隆线;前胸背板侧片近三角形,下缘强向后倾斜,前角不明显,后角三角形,后缘无明显肩凹。前胸腹板具1对短细刺,中胸腹板裂叶三角形,后胸腹板裂叶钝圆形。前足基节具1粗壮长刺;前足股节腹面光滑,内侧膝叶端部具2短刺;后足股节腹面光滑,内、外侧膝叶端部各具2刺;前翅后缘具淡褐色。前翅长,到达或超过后足股节端部,狭,Cu2脉粗壮,直,翅端狭圆形。后翅长于前翅。雄性第10腹节背板端部开裂,重叠呈三角形,向腹面弯曲;尾须圆柱形,端部渐趋尖,稍向下弯曲;下生殖板宽,三条隆线较明显,端部平截,腹突短小。雌性肛上板三角形;尾须圆锥形,端部渐趋尖;产卵瓣短,约为后足股节一半长,较直,端部渐趋尖;下生殖板宽大,端部具宽截形切口。
体长:♂15.0-18.5mm,♀15.5-18.5mm;前胸背板长:♂3.0-4.0mm,♀3.3-4.0mm;
前足股节长:♂3.0-3.5mm,♀3.1-3.5mm;后足股节长:♂12.1-15.4mm,♀12.9-13.2mm:前翅长:♂17.0-19.5mm,♀16.5-22.0mm;前翅宽:♂2.6-3.0mm,♀2.4-3.0mm;产卵瓣长:7.0-7.8mm。
分布:内蒙古,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
镰尾露螽Phaneroptera falcata Poda
镰尾露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露螽属Phaneroptera Audinet-Serville
体绿色,具赤褐色散点。前胸背板背面圆凸,缺侧隆线;侧片长与高约相等。前翅和后翅超越前翅部分淡绿色,翅室内具细小的黑点,雄性左前翅发音部具2个暗斑。雄性第10腹节背板后缘截形,肛上板横宽,后缘截形,背面中间凹陷。雄性尾须较长,端半部呈角形弯曲,指向上方,端部尖锐。雄性下生殖板长大于宽,端部稍扩宽,后缘具三角形凹口,腹面中隆线明显。产卵瓣腹缘近基部明显凸出。
体长:♂12.0~17.0mm,♀15.0~18.0mm;前胸背板长:♂3.2~4.0mm,♀3.3~4.5mm;
前翅长:♂19.0~23.0mm,♀20.0~24.0mm;后足股节长:♂17.5~21.0mm,♀18.0~24.0mm;
产卵瓣长:5.0~5.5mm。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
日本条螽Ducetia japonica Thunberg
日本条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条螽属Ducetia Stal
体绿色。头顶三角形,侧扁,狭于触角第1节,背面具沟。复眼卵圆形,突出。前胸背板缺侧隆线;侧片长大于高,肩凹不明显。前翅狭长;R脉具体4~6枝近乎平行的后分枝,Rs脉不分叉。前翅后缘带褐色。后翅长于前翅。前足基节具短刺;前足胫节背面具沟和距;内、外听器均为开放型。各足股节腹面均具刺,后足股节背面端部有时具1小刺,膝叶具2个刺。雄性第10腹节背板后缘截形,肛上板三角形。雄性尾须微内弯,端部1/3呈斧形,腹缘具隆脊。雄性下生殖板狭长,端部深裂呈两叶,裂叶毗连,从侧面观半部向上弯曲。雌性尾须较短,圆锥形;下生殖板三角形,端部钝圆;产卵瓣侧扁,强向上弯曲,背缘和腹缘具钝的细齿。
体长:♂16.0~21.0mm,♀19.0~23.0mm;前胸背板长:♂3.1~4.7mm,♀3.5~5.6mm;前翅长:♂22.5~32.0mm,♀24.0~33.5 mm;后足股节长:♂15.0~26.5mm,♀20.0~33.5mm;产卵瓣长:5.2~6.5mm。
分布:内蒙古,吉林,辽宁,陕西等。
苍白优草螽 Euc onocephalus pallidus (Redtenbacher) 1891)
苍白优草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优草螽属E. uconocephalus Karny. 1907
体中等,细长。头顶圆锥形,背面稍扁平,端部钝圆,腹面无中隆线,基部呈齿状凸起,与颜顶相分离;其腹缘长度不及复眼纵径的1.5倍。前胸背板前缘稍凹或平直,后缘圆形;侧隆线较明显;侧片下缘稍向后倾斜,后侧角圆形,肩凹明显。前胸腹板具1对刺;中、后胸腹板裂叶三角形。前足基节具1长刺;前足股节腹面内侧2-3个刺,外侧光滑,内、外侧膝叶端部三角形;前足胫节腹面内、外各具6个距,前足胫节内、外侧听器裂缝状。中足股节腹面内侧缺刺,外侧具3-4个刺,内、外侧膝叶端部各具1钝刺;中足胫节腹面内侧具6-7个刺,外侧具7-8个刺。后足股节腹面内侧具8-13个刺,外侧具7-11个刺,内、外侧膝叶端部各具2钝刺;后足胫节背面内侧具17-24个刺,外侧具18-22个刺,背端具1对长距,腹面内侧具8-11个距,外侧具9-13个距,腹端2对长距。前翅狭长,远超过后足股节末端,翅端狭缘形;雄性左前翅发声区不透明, Cu2脉狭,腹面发声锉梭形,中部宽,相端部趋狭,约具70个齿,发声齿均匀分布,中部发声齿间距稍宽于两侧。后翅近等长于前翅。雄性第10腹节背板端缘具宽的三角形凹口,两后侧角尖锐三角形;尾须粗壮,圆柱形,端部具2指向内的内齿,腹面齿长于背面齿;下生殖板长大于宽,具中脊,后缘具深的三角形凹口,腹突较粗壮,稍长,长约为宽的3~4倍。雌性第10腹节背板中间开裂,裂叶延长,尖锐;尾须细长,圆锥形,端部尖锐;产卵瓣狭,与后足股节近等长,端部尖锐;下生殖板近三角形,后缘具凹缘。体绿色或灰褐色。复眼淡黄色或暗褐色,上颚橙色或红色。复眼后方具黄色条纹,向后延伸到前胸背板后缘。前翅前缘具黑色边缘,内黄白色,灰褐色种股节腹面黑褐色,后足股节颜色稍深。
测量(mm)体长:雄32.8~35.2,雌33.2~35.7; 头顶长:♂2.3~2.6, ♀2.2~2.4; 头顶宽:雄1.5-1.6, 雌1.4-1.5;前胸背板长: 雄8.9-9.5,雌7.8-8.4;前胸背板宽: 雄4.7-5.0,
雌4.0-4.6;前足股节长: 雄6 .2-6.6 , 雌6.0-6.9;后足股节长: 雄23.2-24.0,雌21.8-23.7 ;前翅长:雄44.3-46.2 , 雌45.1-50.0;前翅宽: 雄5.1-5.2, 雌5.1-5.8;产卵瓣长: 雌21.8-24.0; 产卵瓣宽: 1.2-1.40
分布:湖南,福建,江苏,陕西,广东,台湾,云南,广西,海南;印度;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沙捞越;新几内亚;斯里兰卡。
中华蝈螽Gampsocleissinensis
中华蝈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蝈螽属Gampsocleis Fieber
体形中等偏大,体色有褐色和绿色两型,褐色型多于绿色型;褐色型本色以深褐色或棕褐色为主,杂以绿色。头顶与前胸等宽,与头顶垂直;触角长度达翅的端部;前胸较长,前胸背板侧板下缘黄色,向两侧下弯处褐色,背面平坦较宽;侧隆线明显;雌雄两性的前翅较长,灰褐色,发达,超出尾须端部5~6mm,
并超出后足股节的端部,翅端狭圆,翅面具草绿色条纹并布满褐色斑点,后翅灰色,比前翅稍短。腹部黄绿色;足坚实有力,股节外侧具一黑色条纹,后足胫节具两排深褐色的小刺。产卵瓣镰状,中部略身上弓起,长于腹部。
体长:♂38.3~42.0mm,♀38.6~44.0mm;前胸背板长:♂10.5~11.0mm,♀10.0~10.5mm;前翅长:♂30.5~33.5mm,♀26.0~32.5mm;后足股节长:♂28.5~30.5mm,♀29.5~30.5mm;产卵瓣长:22.5~23.0mm。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等。
乌苏里蝈螽Gampsocleis ussuriensis Adelung
乌苏里蝈螽隶属直翅目螽斯科蝈螽属Gampsocleis Fieber
体形中等偏大,多为绿色型,个别地区有少量的褐色型,但其体色远较其它蝈螽的褐色型淡,为灰褐色。头顶与前胸等宽,与头顶垂直;前胸背板侧板边缘绿色或黄色,向两侧下弯处褐色,背面平坦较宽。前翅一般较长,超出后足股节的端部,超出尾须端部10mm左右,有的个体可达15mm左右;前翅除翼镜和翅脉为褐色外,其它部分多为淡绿色,翅面具褐色斑点,后翅无色,比前翅稍短。腹部淡绿色或黄色。足坚实有力,股节外侧具一黑色条纹,后足胫节具两排褐色的小刺。产卵瓣镰状。
体长:♂30.0~42.0mm,♀30.5~42.0mm;前胸背板长:♂11.0~12.0mm,♀10.5~11.5mm;前翅长:♂22.5~32.0mm,♀24.0~33.5mm;后足股节长:♂26.0~30.5mm,♀26.0~31.5mm;产瓣卵瓣长:24.5~25.5mm。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河北、陕西等。
东方蝼蛄 G.orientalis Burmeister 1839
东方蝼蛄隶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属Gryllortalpa Latreille1802
体中大型,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胫节包围。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胫节特短,三角形,其端刺坚硬,变成便于掘土的爪子,内侧有听器呈裂缝状;腿节略弯,片状。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分脉及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产卵管退化。身体密被细毛,黄褐或灰色,腹色略淡。前翅呈黄褐色,后翅成条状,突出腹端。
体长:25~35毫米;前胸背板长7.5~10毫米;前翅长8~13毫米。
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陕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3、4、5楼的虫都叫吗?有声音文件? 再次感谢这一年中帮助我向我提供图片的前辈们!!!!!谢谢了!!!! 都能叫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