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谈感情,伤钱!”——推荐朋友们观看武汉本土电影《万箭穿心》。
近年来少有的武汉本土电影《万箭穿心》在全国上映。该电影是在武汉拍摄、全部以武汉话演绎的优秀故事片,改编于武汉本土著名女作家的同名小说。故事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武汉。年近不惑之年的汉正街小贩李宝莉(颜丙燕 饰),住进了新房。谁知生活的打击却如预言般接踵而至,丈夫马学武(焦刚 饰)因不堪重击离开人世。儿子小宝(李现 饰)因此对她心存怨恨。但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为了维持生计,供儿子上学,放下所有的怨恨与伤痛,毅然决然去市场做了“女扁担”。本片正是讲述李宝莉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尽了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看完《万箭穿心》感触很深!这是一部有点儿文艺气息励志性质的家庭情感片,像是给当代都市丽人的一碗心灵鸡汤。影片用特殊时代、特殊人物、特殊家庭的悲惨故事,以一位悲催女性的视觉,用她坎坷的一生和坚强的自我感动人心。我认为唯一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万箭穿心》是部真诚用心之作!
作为文学改编作品,我没看过原著小说,不知道原本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不过《万箭穿心》打动了我,虽然我刁钻刻薄自以为是,但是我喜欢这个电影。
关于武汉的故事环境是让我喜欢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选景,更因为影片中武汉的味道是那么浓烈,倘若说前不久的《浮城谜事》在云端,那么万箭穿心无疑更脚踏实地。喜欢称老子,外表凶蛮,内心脆弱,武汉的家庭妇女似乎就是这个样的;而一脸窝囊却又心思纠结的男主人,外表彪悍但是江湖气息的街头混混,满腹牢骚的底层劳动者,影片里大多数的角色感觉都是对的,更别提那些因为雨水而显的脏兮兮的方块楼,七扭八歪破旧凌乱的城中村了。
整个电影做的非常“扎实”,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容层面。在内容上,人们常说做电影要接地气,在《万箭穿心》里,接地气不是矫揉造作的俏皮话,而是它通过女主角个人的生活片段,非常自然的把二十年内造成大多数中国人痛苦的东西全部串齐了:挣钱少、家庭矛盾、房子、出轨、下岗、高考、地位差异造成的侮辱和歧视……..虽然讲的只是一个人的小事,但是背后的东西,让人分外熟悉和感同身受。这种态度和视角很难得,电影没有明显的善恶冲突循循善诱,或者是过于纠结渲染苦难的过程本身,而仅仅是摆出一个样本一个事实,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在一个口号满天飞,概念强奸大脑,人人乱贴标签的时代,老派剧情片的路数,显得弥足珍贵,永不过时。
在技术层面,电影创作的技术指标过硬,视听语言高度写实,摄影贴近人物而又不故弄玄虚,镜头之间的衔接流畅,布景的细致用心…….. 得感谢编剧导演以及谢飞等人的共同努力,让电影没有时下娇柔造作之感。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特点也不鲜明的诸多电影环节的做功的总合,却把电影的综合水准支撑在较高的层面上。我想这和慢工出细活的创作过程,老艺术家的创作把关是分不开的。在当下,一部既不“二b”,又不“文艺”的“普通电影”,普通还好看,其实是最难寻觅的。
电影的用心体现在很多细节上,非常出彩,无论是在情节上,还是置景上的。在场景的布置上,那些生了锈的弹簧床,那些长着青苔和霉斑的墙壁,看似不经意,可有可无,确实非常难得的。在一个“缺东西就花钱买新的”的大时代,旧的东西,反而让观众沉下心来,有心思去体会点什么。提一句,看电影时候除了我是小年轻,其他十来个观众大多是老头老太太,一面看一面聊天,倒是别有趣味。
在故事上,小说原著不提,影片的剧本我认为改写得不错,抛开创作方向另议,在现有方向上,体现出了较高的能力和水准。尽管不是一个好莱坞结构的典型剧情片,尽管故事被跨时代的拦腰斩断,尽管只是简单人物的简单遭遇,但是丝毫不影响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意味。可以说在剧作上没有那些符号化的花活技巧,而是很扎实的在写戏。每场戏,都是用心去安排的,值得一提,台词语言写的相当不错,无论女主角,她的闺蜜,以及建建,甚至是丝袜老板这些酱油角色,台词写的既不煽情又别有味道。
人物整体上做的不错,尽管女主角武汉话说的不太好,有时候普通话夹杂武汉话显得很别扭,但是整个人物还是很鲜活的。闺蜜和建建2个角色戏份虽然不多,更是惹人喜欢,闺蜜一个鲜活的小嫂子形象,建建江湖的无情中又带着调皮的温情,让人感觉人味十足。老公的角色中等偏上,主要是因为情节原因,一个窝囊废很难体现出什么明显的性格特点。小三的角色比较一般,虽然是配角,但是她对男主角究竟有没有感情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影的三观,以及观众对整个事情的情感判断,这里电影其实做的有点含糊。奶奶的角色也过于流水化,至于儿子,最大败笔,下面再谈。
整体的情节上,因为是改编作品,显得略有扭捏,与小说不同,小说可以依靠各种文字渲染,把离奇的行为解释的天衣无缝,可是电影不是这样,李宝莉在老公自杀后当扁担的选择,略显突兀,而那些劳作的沉重,又很难通过一闪而过的镜头深入观众内心。而电影中拦腰斩断的十年间隔,又让电影的后半部稍微显得出戏,在整体故事结构上也有些散乱。至于那个夹在字典里的照片,以及捉奸报警的环节,个人倒是觉得显得有些刻意。如果真觉得想弄成类似于环形的故事结构,那么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然单薄了,在故事后半段,儿子的角色,应该情绪有个转变,比如先设定儿子不知道父亲出轨,知道后理解了母亲,和母亲缓和下,观众和母亲都以为儿子知道了父亲婚外情,会对母亲和好,结果最后再抛出儿子的之真相后的母子决裂,可能效果会更加突出。
说到这,还是认为最大的问题上来自于儿子的角色,以及围绕儿子展开的一些蠢戏,在整体生活质感不错的影片中,儿子的行为脸谱化、标签化、弱智化。或许是由于原著的引导,也或许是因为创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苦难,又或者为了让故事结构更加规整,女主角和丈夫儿子的两端对抗…也难怪,供儿子上学,母子关系是影片后半部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情绪线。不过我想,倘若对儿子的表现不那么直白,而是一种渐进式的,冷暴力形式的处理,比如不是强令母亲搬离房子,而只是拒绝和母亲说任何的话而又无尽的索取学费,倘若儿子不是那么争气,而只是不断给母亲惹麻烦的话,可能会让故事看上去更加自然,恐怕这就是不同代次的创作观念差异吧。
在表演上,儿子的表演也毁了电影的后半段,那几个闪回和“父子重逢”的想象,可能创作者洋洋得意,但是实际上和影片整体的气质差得挺远,感觉太强的出戏。不过总体来说,正是因为女主角的出彩,有效弥补了儿子所造成的减分。
总体来说,算是一个好电影,关于那些不开心的中国人。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了解一下 哪天我去电影 院看看 了解一下、 有机会看看。 了解了解情况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