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此鹦鹉是什么品种。价格是多少。想下手了。
请问大家此鹦鹉是什么品种。价格是多少。想下手了。 有人常稱紫紅頭鸚鵡為花頭鸚鵡,實際上花頭鸚鵡應是Blossom-headed 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二者外貌上差異不大,紫紅頭鸚鵡公鳥頭部的顏色較花頭鸚鵡深色且鮮豔,花頭鸚鵡則是較淺色,看起來有點像紫紅頭鸚鵡的幼鳥,花頭鸚鵡體型較紫紅頭鸚鵡小,且數量卻少的多,這2種鸚鵡在國內都不常見,紫紅頭鸚鵡的公鳥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鸚鵡,有 數種美麗的變種 ,但數量很少。紫紅頭鸚鵡主要棲息在林地、農地、丘陵、潮濕落葉性森林、熱帶草原林地、松樹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區,北部的族群則大部分棲息於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通常一小成群活動,但也會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時,常常與灰頭鸚鵡(Slaty-headed Parakeet)、馬拉巴鸚鵡(Malabar Parakeet)一起覓食,有時會對農產品造成損害,築巢在樹洞內,在繁殖前數星期公鳥會保護巢穴以防止一些競爭的對手如環頸鸚鵡(月輪)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間,在斯里蘭卡有時在7-8月間,通常窩卵數為4至5顆 ,很多原棲地的族群已慢慢消失中。
體長:
33cm
分佈:
從巴基斯坦東北部到尼泊爾境內的低喜馬拉亞山脈丘陵地帶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個印度、斯里蘭卡與瑞斯瓦蘭島。
飼養:
籠養的紫紅頭鸚鵡很安靜,外表鮮豔繽紛,適合居家飼養,剛飼養時比較害羞,破壞力不強,牠們對於過於潮濕、寒冷的環境敏感,剛引進時在適應期間其溫度不宜低於攝氏20度, 或是溫差過大的季節與寒流,這類時節引進飼養的話生病機率高,不適合飼於小籠子裡,飛行鳥舍較合適;剛開始時對新食物適應情形較差,適應後宜提供各類蔬菜、水果、種子、穀物等食物。
繁殖:
在台灣國內花頭鸚鵡的繁殖並不常見,因為進口量少,數量也當然一直不多,然而並不會太困難,公鳥在求偶時會發出許多叫聲,母鳥有時對公鳥很有侵略性,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1天,雛鳥在7 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隨著年紀的增長,頭部會愈漸鮮豔。
主要資料來源:TOA ParrotZone
如下網站:
http://www.toaparrotzone.com/plum-headed_parakeet.htm 價格如下:
人民幣兌台幣約1:4.8
2008年2月23日星期六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
Plum-Headed Parakeet (Psittacula cyanocephala)
Blossom-headed Parakeet (P.roseata)
名稱由來
Plum-headead和Blossom-headed兩種鸚鵡的外型十分相似,英文名稱也類似,在早期,人們甚至認為這兩種鸚鵡只是不同亞種。究竟誰才是大家口中常說的花頭鸚鵡?Plum這個字,指得是梅子或李子,顏色方面,則指得是深紫色。而blossom指得是花開,或者粉紅色。也就是說,前者成熟公鳥的頭部羽色較偏紫紅,而後者則偏粉紅。
由於花頭鸚鵡是中文譯名,在詢問了幾位資深的寵物進口商後了解,其實這兩者鸚鵡都被稱為花頭鸚鵡。習慣上,Plum頭鸚鵡被稱為大花頭,Bloosom頭鸚鵡則為小花頭。二者間除了體型大小,羽色差異外,售價更是相距甚遠。目前台灣鳥市間販售的都是前者,後者由於一對人工鳥的售價都要十來萬,所以少人問聞。
照片由曜曜鳥園提供,右為成熟公鳥,左為母鳥
原生棲地
大花頭鸚鵡與小花頭鸚鵡為同屬鸚鵡,(Psittacula屬,本屬較有名的鳥種為月輪鸚鵡。顧名思義,這屬鸚鵡的公鳥,在成年後,沿著脖子都會出現一道色彩明顯的羽毛。)不過兩者的原棲地並不相同。前者幾乎分佈了整個印度半島,而後者則分佈與印度隔海而望的緬甸,泰國,寮國等處。
偶是P醫師搞丟的圖
照片由新鳥莊提供,花頭鸚鵡亞成鳥
羽色差異
無論公母,花頭鸚鵡的亞成鳥到達15個月齡時,羽色都會和成年的母鳥一樣。公鳥得到三十個月齡時,才會表現出成熟公鳥的羽色。也就是說,公鳥性成熟的年齡約為三歲左右。平均壽命約為十七年。公鳥性成熟後,頭上的羽色為紫紅色,有著黑色的頸圈,而母鳥為紫灰色,頸部也無頸圈,兩者有著極明顯的差異。此外,公鳥的翅膀上(小覆羽)有紅棕色的羽斑,而母鳥沒有。
鳥種特性
牠們的個性較膽小,啃咬破壞力並不強。較不適應濕冷的環境。學語能力雖不及大型鸚鵡,但經過訓練後,仍能說幾個字。除非受到驚嚇或呼朋引伴的飛行時,否則算是頗安靜的鳥種。由於個性溫和,所以也可以與其他和善的鳥併籠飼養。
野生鸚鵡以各式樹梢上的果實種子,花朵,花苞,葉片為食。偶爾會進入稻田,高梁,玉米或其他蔬果農作區覓食。所以飼養時,應儘可能提供新鮮的蔬果類食物。
飼養繁殖
根據野外調查的結果,發現大花頭鸚鵡可算是一種群居性的鳥種,可能有數對種鳥,在同一顆樹上的樹洞中產卵。大花頭鸚鵡在印度當地的繁殖季節,約從每年的十月到隔年四月。在錫蘭則從二月到五月一次,八、九月間再繁殖一次。小花頭鸚鵡的繁殖習性與大花頭相似,在緬甸,約於每年的三月間開始繁殖,所以小花頭鸚鵡的幼鳥多半在四、五月間就會出現於曼谷的鳥市場。每次約產下四到六顆蛋,孵化19-20天後,幼鳥破殼而出。六、七週後幼鳥羽翼長齊,再過二週後便可獨立覓食。
繁殖季節間,母鳥可能會變得較兇悍,公鳥甚至慘遭攻擊。此外,有些飼育專家還表示,花頭鸚鵡並不是那種“從一而終”的鳥種。繁殖季節過後,公母鳥可能兩分飛,另尋下一次春天的伴侶。
本文由原作者Paleo,轉自http://psitta.blogspot.tw/2008/02/blog-post_23.html
回 2楼(steven27) 的帖子
d多少人民币。知道吗, 帮顶。 这鹦鹉我们澳洲市场挺多见啊,好像也不贵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