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蝈蝈繁殖
其实这个题目我讲并不合适,论坛里藏龙卧虎,高人有的是,本人显然是班门弄斧。不过没关系,我份了几年的蝈蝈,不敢说是老手,我就把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参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足之处大家多指正。不同于份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收获。每个热心于分养蝈蝈的虫友都是抱着无比的热情来尝试着做的,但我想说,请真心想繁殖蝈蝈的虫友问一下自己是否做好准备,因为如果只是一年两年,甚至只有一时半会儿的热情,建议干脆从网上买点蝈蝈籽玩就算了。如果是从蝈蝈交配扎籽开始玩的话,其实是个挺漫长的功夫,而且很辛苦。我玩这个凭的是乐趣,凭的是持之以恒,因为我确实喜欢,从未放弃过。
这一贴就讲蝈蝈交配和扎籽。
每年的七月,分家就会行动起来,因为,这一个月忙碌就会决定第二年的萌动籽的数量和质量。夏蝈蝈一般在7月初山上就会出现,如果要想做种选育,7月10日上下就要上山抓蝈蝈。我现在做种的蝈蝈是买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抓蝈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搞不好浑身上下遍体鳞伤,尝试着做过几次发现,做为娱乐还不错,但要是需要保证野采数量还是算了,关键是母蝈蝈不好抓,白天上山收获不大。其实改变我思路的还是分家的一席话:“谁想上山抓蝈蝈啊,给钱老乡都不愿意上山抓(因为份家的量实在是大),要是能花钱收我们也坐家里收了,图个清闲,没办法啊。”茅塞顿开,干嘛和自己过不去,我也花钱买,百八十块轻松搞定。由此,已经逐渐由兴趣转为理性。上山和选种的时间多少有差异,和天气因素有关系,天气暖得早,蝈蝈叫的早,反之就会晚一些。但可以确认的是过七月,山上就有蝈蝈了。我本人通过几年的经验认为选种还是宜早不宜迟。原因很简单,亲虫买回来,还要养几天,太嫩,时间就更长。等到亲虫做好准备,基本已经是月中的时间,相当紧迫了。所以,要是有条件,我希望买进的亲虫在七月的第一周就能产卵。留给后面高温晒籽的时间就多些,长眼的数量也就多一些。
亲虫到家自然是好吃好喝伺候,公虫不要死命的喂,吃成了拖肚对交配没有好处。倒是母虫,我基本头几顿都是荤食,往死里喂,吃的一个个肚满肠肥。大家都知道蝈蝈有互相蚕食的习惯,公虫母虫在一起,公虫很容易受到母虫的杀伤。其实这也并不绝对。一般地说,野生虫这种情况要少,只要母虫没饿疯了,即使公母一对养在一起也不会出现母的吃公的,我的虫配到后期,就是公母混养,主要是嫌麻烦。当然这也不是百分百保证,只是概率小。人工虫就不行了,一般除了交配不能养在一起,母的一定会把公的干掉,几率大于50%。这个我为了每个环节都搞清楚为什么,也做过尝试。母虫吃饱了,养上几天成熟了就可以配了,这个过程从几天到一周不等。一般野外抓到的最新蜕皮的母蝈蝈,肚子瘪瘪的那种,喂上一周也有交配意识了。这个也是试过的。
正式交配就是把公母放在一起,公的会发出有点嘶哑的唤雌叫声,这种声音也是野外判断附近是否有母虫的一个标准。母虫会在很短时间内有上背的意思就行了。放在一起观察一下,没有意思就分开,观察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还是那句话,野生母虫有较大概率不吃公虫,取决于你喂的好不好,和胆子大不大,万一小概率事件发生也是很悲催的,小心驶得万年船。上背的母虫和公虫尾部贴在一起,姿势正确十分钟,需要调整时间就长些,公虫挤出一个白色的精包粘在母虫的尾部,整个过程快的话20分钟,有点惊吓干扰,房事水平不佳一个小时的情况也有。交配完分开,道理已经说过。母虫会在一天之内用嘴咬这个精包,连吃带塞,完成受精,行内说叫过油。交配以后,母虫每隔一周到十天需要再次交配,判断标准就是看母虫是否有上背的意愿。公虫一只可以配多只母虫,理论上一天内可以多次交配,但我一般还是一配一,也有一配二的时候,对虫子没有大影响,但出于保护公虫不要房事过度,多配的情况比较少。
交配后几天母虫就会开始产卵,大马刀在沙土内钻来钻去。我为母虫准备的就是纯沙子,主要是后面清理筛选比较方便卫生。产卵用沙盆不用太大,如果是一两只,可以用7\\11连锁店的方饭盒,多的话就用大盆了,几只母蝈蝈用笼子分开,一起扎籽。沙土最好是炒过,避免寄生虫,如果嫌麻烦,教个省事的办法,把沙子装塑料袋,微波炉几分钟,效果一样好。做法是沙子淘净晒干装袋,微波炉大火几分钟,记住放微波炉的沙子一定是干的,之后晾凉了即可以用了。
说说产卵量,母虫全年的产卵量不等,从200多粒到600粒以上,绝大多数在300上下,但不是一次产出来的,一般每天都产卵,数量不等。颜色是棕灰色,形状像泰国香米。通过我观察的情况,一周的产卵量在100到150左右,基本也是母虫肚子的总容量了,而且,接下来每周的产卵量是逐渐递减的。前面两周产卵量最大,按照卵萌动的处理,这两周或3周的籽最重要。母虫不能以貌认定产卵量,比如有的母虫看起来个头大肚子圆,可能产卵两周突然就出现老态,身体出油,肚子一下就扁了,一段时间也鼓不起来,吃东西胃口也差了,交配减少,很快就会挂掉。单只母虫的产卵极限可以超过650.比如我今年的记录,一只昌平种,第一次筛卵是第十天,190左右,以后按周筛,第二周和第三周都是150左右,从第四周才略有下降,120到130。第五周没筛,现在是第六周,交配吃东西都很活跃,六周以后开始出现了老态,现在是颐养天年,估计沙子里的籽还会超过100(今天筛了一下里面有148粒籽),也就是总数可能在700以上!不折不扣的英雄母亲。
蝈蝈卵的处理在论坛里也有几种说法,其实好几种我都试过,我来分析一下。首先是按照老理,八月前产的子当年可以萌动长眼。大自然真的很奇妙,蝈蝈为自己设置了一道生物保护,避免发育时间不对称无法抵抗寒冷的冬天。老理很正确,八月以后的籽当年很难发育,时间说的再细一点,以北京为例,立秋以后的籽超过95%当年都不会长眼。我连续几年的实验都是秋后的籽100里面4-5个,95%由此而来。这时就能体现前面说的为什么母蝈蝈前三周扎的籽最重要了。这个道理还要分地域论证,其实蝈蝈籽长眼的关键就是一个温度概念,当积温达到一定水平,籽就会发育,现在南方的朋友也开始繁殖蝈蝈,个人认为,在南方,因为温度更高,持续时间长,八月这道生物锁的界定还要向后延伸一些,在东北,则会提前一些。当然,不能长眼的蝈蝈籽也不要扔掉,冬去春来第二年的春天开始,这部分籽仍然可以长眼,而且会在第二年秋天以前发育的更好(快于当年八月之前收集的籽),原因很简单,这部分籽第二年积温的时间从5月开始,而第二年的子积温要从七月开始,早了两个多月。但是秋后的籽要等到第三年出孵才好了。
我现在采取的处理办法是,八月以前的籽,埋在细沙里,就像养花浇花一样,全靠大自然的双手完成籽的萌动长眼,这样的效果最好,最自然。每天拿着喷壶,浇一边水就行了。水要浇透,但不要积水,水大了,籽会烂掉,可以偏干,不要偏湿。晒上一个多月,一个半月吧,就开始长眼了,开始的时候是两个淡淡的黑点,慢慢呈现八字形在卵的中间。这些籽我接下来的做法是继续放阳台,让大自然来处理。天气转凉,白天热,晚上凉,过了整个秋天,温度自然下降,会从最初的35度左右的高温长眼,一直降到白天15、6度,晚上7、8度。基本就是冬天了。北京冬天的阳台温度,白天还有十度,晚上只有4度左右,极端的天气(12月或一月),个别时候,阳台局部会出现结冰,这时候就需要用厚实的棉布包起来,避免冻伤蝈蝈籽,其实零下1、2度是冻不坏的,但还是保险起见吧。整个过程全部都由大自然完成,通过观察发现,其实在天气寒冷的时候,蝈蝈籽还是在持续发育的。卵上面的八字眼点会逐渐上移,一直到卵的顶部。卵会开始膨大,里面出现幼虫的腿脚和须子,颜色也从最初的棕灰色变成翠绿色,卵膨大到逐渐透明。经过寒冷的考验,这批籽就可以出孵了。一般北京地区过了春节天气逐渐变暖,阳台温度升高,我就会把处理好的蝈蝈籽放到冰箱里冷藏,这一次一放就是八月末,因为每年的八月下旬,新的份虫季就开始了,幼虫一般在八月底到九月陆续出,按照50天左右的成长算,成虫在十月底到11月、12月,完全是冬虫了。
当年产的子什么时候最快可以出孵呢?按照这种方法,我的经验是当年的12月5日左右可以出孵,这一点我也问过份家,我问的是10月当年的籽出的来么?11月呢?,答案都是否定的,十二月就不用问了,因为我自己就出过。所以,别说什么3个月就能孵出蝈蝈,从子到幼虫按照7月20号算,到最后的出孵,我的记录是4个半月。当然,如果经过冷处理的萌动籽,处理的非常好,加温一周就可以陆续出。除非你前面的处理时间都不算。
前面的加温方法也有采取人工处理的,时间上其实差不多,第一个高温长眼的过程,以30度到35度算一个半月长眼,温度是不是可以再高一点,或低一点,低于30度会慢一些,35度以上会有危险,自然处理时温度太高我都会遮一块布,避免过度的晒。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温差,每天都要晾一晾,目的是冷热温差刺激卵发育长眼,这里有人说不用凉一样能长眼。没错,可以,我试过,但长眼的效率不如有变温处理的好,前者长眼率更高。后面的环节有人说了,一个半月后放冰箱里冷处理,让子慢慢长,有的说冷处理一个月卵就能发育好,直到最后出孵阶段再加温就行了,加起来3个月。我可以明确地说,冷处理一个月绝对不可能让籽从长眼发育到膨大翠绿,但是在冰箱里放着也没事,因为恒温(低温)发育很慢效果并不好。事实上一个半月的高温长眼以后,人工处理的方法还是继续加温最好,一直到卵的眼点基本顶到最前面,完全发育膨大略微变绿,完成所有的生长阶段,才可以放到冰箱冷处理(一个月以上),出来就是翠绿翠绿的。放冰箱前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差不多还要2个月。这样做的关键还是变温处理,每天加温可以不用太高(我试的时候加到27、8度),一定要晾一晾,我试验的做法是白天加温一天,再晾一晚上(10多度的样子),效果也很好。还是说不晾也没事,效果不如变温处理的好,我的观察是,变温处理的长得快。人工处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不要着急,把每个环节都处理好,每个环节多处理一段时间没关系,但要是少了就不行,发育不到一定程度无论如何是出不来的。不是说这个环节能不能从一个半月压缩到一个月,这样的心态是做不好的,相反,一个半月的活,你让他两个月甚至更长,发育得更全面更完整。
经过完全处理的萌动卵是随时可以出孵的,我已经说过快的加温7天就能出,慢一点的一个月左右也行。这个阶段的卵生命已经被完全唤醒,只要给一点的信号,就能点燃生命的火种。也就是说,如果你确定要出,就持续加温,别加了几天后总是不确定,又放回了冰箱,因为你即使放回冰箱,小蝈蝈还是要出的,每年春节后我放到冰箱里的籽(用沙子埋好的),到了夏天仍然会有几只不甘寂寞的会在冰箱里出土,冰箱的温度在7到十度,就是夏天开关门那么一点的温度信号都能唤醒沉睡的小蝈蝈。可想而知了。
总结一下籽处理的关键词,温度、变温、湿度,
1.加温温度在30倒35度。
2.变温温差不确定,5度也可10度也可,但一定要有。温差大蝈蝈体质好。
3.湿度要适中,宁可干一点,太湿了会烂掉。特别是已经萌动变绿的籽湿度要控制好,湿度大了很容易变黑死掉。切记 。
控制了以上所有环节,就可以静等瓜熟蒂落,小蝈蝈出孵了。当然蝈蝈的饲养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环节,出孵和大褪,以后再说吧。 继续继续 再来再来 沙发。。。这次是精华了。。。 羡慕下。。。没有弄过。。。 刚才也好好学习了下 不错不错,顶一个 谢谢分享 问个问题,小蝈蝈褪皮为什么大腿会弯呢,是什么原因,谢谢回答 讲的非常好,由其是第三条,真是经验之谈…… 很好,正好对我的蝈蝈繁殖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