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斑蟋的习性
双斑蟋俗称画镜、花镜、黄金蛐蛐、黄斑黑蟋蟀。因其虫体乌黑、雄虫翅膀的脉络像龙纹,本地人称之为乌龙。双斑蟋体长25-30mm,大小如南方油葫芦,但感觉上没有南方油葫芦那么修长。野生的双斑蟋成虫大部分虫体乌黑发亮,头部乌黑没有油葫芦那样的脑线或八字眉(部分若虫有脑线),6足带暗红色,翅膀根部有醒目的黄色斑,部分雄虫翅膀偏黄,透过前翅可看到复翅,云南地区称之为大金蟋(实际上大金蟋另有其虫)。市场还出现一种人工虫,头部和背板为棕红色,前翅和三对足均为土黄色,翅膀的黄斑不明显。
双斑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及西南地区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由于双斑蟋与油葫芦(指黄脸)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大家对油葫芦又比较熟悉,所以试图通过这两种鸣虫的比较来了解其习性。
在南方,双斑蟋和油葫芦一样一年发生多代,以若虫越冬,少数成虫在向阳的山坡或发酵的草堆下能生存下来,因此在冬季也能在野外捉到成虫。
双斑蟋和油葫芦食性基本相同,两都喜食植物的根颈和腐蚀质,都喜欢藏身在草丛间、石块下,土堆的缝隙里,因此有共生现象,然而双斑蟋更喜欢稍干燥和向阳的地方,在南方一些像花生、大豆等旱田里,双斑蟋的数量远超过油葫芦,因比较耐旱、耐热,可以养在竹笼或万体中,只要食物不干,无须水盂都能正常生存鸣叫,即使3—5天不供食,也绝无脱水卷须之娱。众所周知油葫芦若虫身上长寄生虫很普遍,但双斑蟋极少看到,这除了双斑蟋身体较光滑、寄生虫不易附着的原因之外,大概与它喜欢干燥向阳的栖息环境有关。
双斑蟋和油葫芦都能飞翔,而且飞翅终生不脱落,有一次我在白天随手将一只双斑蟋抛向空中,它竟像蝉一样飞走了。N年前我曾在二楼养过一只双斑蟋,晚上鸣叫时竟引来一只雌虫穿窗而入,令人颇感意外,如今双斑蟋已从城市中消失,这种情况只能是酸楚的回忆。总的说来油葫芦比双斑蟋更有飞翔的倾向,野外油葫芦逃窜时成虫是又飞又跳,双斑蟋成虫则基本不飞,若虫更是以爬为主,在草丛中穿行时身手极其敏捷,一不留神就不见了。
野外双斑蟋白天基本不鸣叫,油葫芦却有所不同,部分油葫芦白天也会鸣叫,尤其是南方油葫芦,声音极其清远,山野之中听到此虫的鸣叫真是心旷神怡。
双斑蟋与油葫芦都有趋光性(南油似乎没有),因此在路灯下常能收获此虫,部分双斑蟋当你在夜晚用手电照射时翅膀就开始微张抖动,做出欲飞的姿态。
有趣的是无论是野生的双斑蟋还是天津那种人工虫,当你将虫具托在手中或放在面前欣赏时,部分双斑蟋会振翅鸣叫,少数个体甚至直接将虫放在手上也会鸣叫,这是绝无仅有的,至少我还没有发现其它鸣虫有这种现象。另一种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双斑蟋若虫腰粗体胖,但腰身极其柔软,甚至能拧成C形,即使是腰身最细的蚁蛉或是竹蛉都做不到,这大概是双斑蟋若虫能在草中穿行自如的主要原因。
令人沮丧的是那种人工双斑蟋确有一股异味,这是始料不及的。此前我一直认为双斑蟋和油葫芦一样没有什么异味,直到今年第一次养这种人工虫时才知道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我看来人工双斑蟋与野生的双斑蟋相比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但前者是宠物后者是饲料,难道这就是小六说的命运?
如果说双斑蟋、南油和黄脸这三种同科的鸣虫同时孵化,你猜哪种最先羽化?答案是双斑蟋,成长速度最快,仅需40天左右,这大概也是双斑蟋被选为饲料虫的原因之一,最后羽化的是南油,约2个月。
最后照例请大家欣赏双斑蟋的蜕皮过程图片。 好图!另外介绍的很详细,学习了~! 板凳,坐下,慢慢看! 哈哈,欣赏羽化图片。。。。。。。。。。。 哈哈,又是精品。 杭州好象没野生的。无奈!~ 嗑瓜子,看爽帖,人生真美妙。 引用第6楼ZHOUYU于2009-08-14 22:08发表的 :
嗑瓜子,看爽帖,人生真美妙。
楼上最近心情不错. 羽化照片拍的很棒! 图文并茂,顶上去!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