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幽主人 发表于 2012-7-22 16:44:31

纸上谈兵,从字面上分析百灵繁殖的可行性

我是一个普通的鸟友,喜欢靛颏和百灵,现在养着一公一母和一个当年雏鸟,刚刚开始尝试在半散养环境下繁殖百灵。百灵是宝贵的观赏鸟资源,每年为满足我们这些鸟友的需求,鸟贩在产地都掏取大量的雏鸟,而且是公母全掏一个不剩,另外还要捕获为数不少的老野、飞虎,长此以往,百灵种群后继乏力,必然会象红子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命运。因此,个人认为,鸟友有义务去尝试百灵的人工繁殖,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应该去尝试,保护这些因我们的需求而被破坏的资源。

因为我还只是刚刚开始尝试,因此没什么成功经验可与鸟友分享。但鸟、鱼、兽乃至爬行动物等等玩过不少,有一些成功繁殖的经验,对形态生物学也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因此,尝试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下百灵繁殖的可行性,对一些细节阐述下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些有经验的鸟友的指点,完善自己的构思,少走些弯路。

个人认为,百灵在笼养情况下繁殖是可能的,但是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每一种野生动物在被人驯养的过程中,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警戒半径缩小→生活半径缩小→生育半径缩小→人为选择特征突出(如生育能力提高、体型增大或变小、羽毛颜色的变化等等),其结果就是野生驯化为家养。这个过程并不是在一代中完成的,而是一个在累代繁殖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同步加强的过程。

从字面上分析,百灵完全具有一种野生驯化为家养的禽类的基础:

首先,食性简单。禽类驯化过程中有一些很明显的规律:1是生存环境食物链越丰富的物种,驯化的难度越大。比如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的天堂鸟,食物的种类繁多,日常捕食的昆虫种类就达到上百种,很难分析出其日常主食,因此到现在为止,别说家养,全世界范围内在动物园里能养活的个体也为数不多。2是食虫倾向越强的种类(仅指吃虫子的,不包括鹰等肉食性鸟类)越难驯化,因为人能提供的日常饲料,很难满足食虫鸟类的日常需要,并且食虫鸟类警惕性很高,很难适应笼养环境。比如靛颏,能养活、养好已经不易,稍不留神就出毛病,长时间饲养已经很难,繁殖更是难上加难。3是食性怪异的鸟类难以驯化,比如蜂鸟、大冠雕(只吃猴子)等。
而百灵的食性相对就简单多了:春季、夏季以虫类为主食,虫类品种单一,主要是蝗虫,其他季节均以植物种子为食,笼养条件下常年喂食鸡蛋米、谷子什么的,就算不喂虫也可以很好的存活。甚至可以说,百灵比鸡的食性更简单,食性上完全具有驯化为家禽的基本条件。

其次,生存条件简单。禽类驯化过程中明显的规律表现为:1生存环境植被越丰富的种类,警惕性越高。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因为食物链丰富、天敌众多,其警惕性、攻击性都明显大于平原、荒地生存的物种。2是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候鸟),警惕性、攻击性都明显大于留鸟。3是生活于极端环境中的鸟难以驯化为家养(比如企鹅)。
而百灵生长环境为草原、荒漠,生存条件粗放,能够适应绝大多数气候环境,不需要提供特殊的饲养条件,对人不具有难以逆转的恐惧心理,常年留居于一处也不会造成其生存、生长、生育的困难,适合驯化。

最后,体型适中。禽类驯化过程中明显的规律表现为:1体型越大的禽类越难在家养环境下驯化。很简单,很少有人有地方养鸵鸟、养丹顶鹤。2体型越小的鸟类越难在家养环境下驯化。因为体型小的鸟类天敌多,警惕性高。比如红子,动不动就吓颤悠的,到现在也没见谁在家养环境下繁殖出来过。3是飞翔能力越强的鸟类越难驯化,因为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比如鹰类,国外养殖场驯化多年,繁殖了很多代,甚至不同的品种间可以相互杂交,但是至今仍需要十五米高的笼子,这显然是难以在家养环境下驯化成功的。
而百灵体型虽然在观赏鸟中属于偏大的,但是属于地栖鸟,并不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在一个小小的手笼中也可很好的养活,适合驯化。

由此,可见百灵在生活习性上,完全具有一种驯化为家禽的鸟类的潜质。

另外,百灵是我国传统的笼养鸟,我们的前辈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饲养经验,这不仅是鸟友的宝贵财富,更是对百灵的驯化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的经验。我们不再需要象繁殖朱鹮、火烈鸟等禽类那样,先要从养活开始研究。可以说,驯化百灵需要再研究的细节已经不多了。个人认为,百灵的玩赏方法完全具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O(∩_∩)O

那么我们如何一步步的去实现百灵的驯化呢?现仅就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阐述一下,希望方家斧正。

首先,是亲鸟的选择。选择个大、体壮、毛色艳丽的个体,最重要的是:选择警戒半径小的个体。说白了,选不怕人的、胆大的、性稳的鸟。而且母鸟尤其重要。对百灵野外生活习性的研究发现,百灵在育雏期间,母鸟的喂食频率远远高于雄鸟。也就是说,在整个繁殖过程中,母鸟所起的作用大于雄鸟。因此,选择一只稳重的母鸟至关重要。我很幸运的从一鸟友手中得到了一只两年的母鸟,是当雄鸟养大的,明年应该达到性成熟了。反生的大鸟不适合做亲鸟,因为它们很容易在半散养的条件下恢复野性,变得怕人,难以顺利发情、交配、育雏。

其次,是环境的设置。我的方法是将阳台封起来,这样我就有了一个七八平米大的鸟笼。在阳台的一隅设置沙盆,散放些花盆,这样百灵就有了一个相对宽敞、安全的生活环境。预想是在繁殖期临近时,在沙盆附近设置一排小篱笆,使亲鸟有一个相对隐蔽的筑巢区域,这样就具备了亲鸟生育的环境基础。

最后,是饲料的选择。日常饲料,我用的是文鸟食、鸡蛋米和虫子。文鸟食是植物种子的混合,可以满足百灵日常所需的基本营养;鸡蛋米是补充蛋白质的;虫子不多喂,喂的时候也是手喂,增强人鸟之间的互动性。百灵是很粗生粗长的,喂得太花哨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造成亲鸟过肥,影响鸣叫和发情。

我的计划是:平时将亲鸟分别饲养在百灵笼中正常饲养,避免反生,还可以腾出阳台来晾衣服、偷瞄几眼对面楼的小妹O(∩_∩)O;春季大叫期将两鸟的鸟笼放近,培养感情,避免合养后打架;繁殖期前两个月放进阳台散养,食水罐仍放在笼中,避免繁殖期过后放回笼中时反生,同时设置好巢区,让亲鸟有一个适当的繁殖环境,然后的工作就是等着看它们给力不给力了。。。

至于技术细节,我认为一是设置一个相对隐蔽的巢区,二是亲鸟春季饲料中适当提高活虫的比例,三是小鸟出壳后提供大量的活虫。好在京津地区有大量的活虫供给,品种多样,面包虫、双斑蟋蟀(花镜)、油葫芦、葡萄虫玉米虫大奶虫乃至蛛蛛蚂蚱唧鸟儿等等应有尽有。暂时还没想到什么其他的问题,希望有类似经验的鸟友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

如果能够繁殖出小鸟,那么它们会在亲鸟的基础上缩小警戒半径、生活半径和生育半径。打个比方,野雏鸟做亲鸟繁殖,需要一个阳台;它们的后代中警戒半径小的个体,选育出来,可能只需要半个阳台就可繁殖;循环往复,两三代后,也许就可以实现在繁殖笼中繁殖。。。当然这只是个设想,能否成功,我会慢慢试验,希望能够为百灵的家养驯化提供一些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教训。金丝雀从一种羽色单一(灰绿色)、鸣声单调的鸟类驯化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样子,中间经历了六七百年的时间,但是驯化为家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与老一辈鸟友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尝试百灵的驯化,为百灵的人工繁殖尽一些微薄之力,使百灵这一宝贵的资源不至于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耗殆尽,也可以使母雏鸟物尽其用、免于枉死。或许,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后,我们在自家的客厅里就可用个小繁殖笼让百灵传宗接代O(∩_∩)O




(完)

木鱼青灯 发表于 2012-7-22 18:21:09

平城华少 发表于 2012-7-22 18:35:12

说的好,分析的到位,,,,祝你成功

平城华少 发表于 2012-7-22 18:47:17

拜读过你关于靛颏的文章,精彩至极。又见大作,倍感阅读之荣幸。文章丝丝入扣,合情合理,理论是成功的基础,给了想繁殖百灵朋友们理论的依据和信心,再次认真学习了,,,,,

居幽主人 发表于 2012-7-22 19:26:25

引用第3楼平城华少于2012-07-22 18:47发表的 :
拜读过你关于靛颏的文章,精彩至极。又见大作,倍感阅读之荣幸。文章丝丝入扣,合情合理,理论是成功的基础,给了想繁殖百灵朋友们理论的依据和信心,再次认真学习了,,,,,

谢LS的错爱啦,其实我是属于无知者无畏那类的,再奇怪的想法也想去实践下哈O(∩_∩)O

劲舞百灵 发表于 2012-7-22 20:23:57

分析的到位,祝你成功。到时总结经验,我们想你学习!

wjgl 发表于 2012-7-22 20:26:41

方案策划的很完美,理论上来讲没问题,耐心等待实践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小小乾坤 发表于 2012-7-22 20:56:31

希望楼主成功,1年不行2年。

蓝色梦 发表于 2012-7-22 22:12:11

祝你成功。

洪百灵 发表于 2012-7-22 22:30:4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纸上谈兵,从字面上分析百灵繁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