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凊民初》胭脂水秀眼罐三件。
《晚凊民初》胭脂水秀眼罐三件。清代康、雍、干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
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图,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
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干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被近乎奢侈的运用到色地、刻花、轧道等装饰手法上。
一:胭脂红的发色因素
应该说,官窑中“胭脂红”一词只是人们对上述带有紫色调金红釉的统称,由于配方、配料比例以及施釉方法、烧制情况等不同因素,“胭脂红”可呈现多种不同发色状态。例如,除局部绘画渲染装饰的胭脂红外,仅其色地釉就可以大致划分为“粉红”、“胭脂红”、“胭脂水”、“胭脂紫”等。鉴于胭脂红的发色与太多变量有关,无法逐一深入,因此这里着重介绍其与含金量及烧制温度之间的关系。
1.胭脂红发色与釉中金含量的关系
提及胭脂红中含金,一般人都容易误解为含金量较大,其实金在胭脂红中的含量并不高,基本在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二之间。胭脂红的发色原理类似于铜红,利用釉中的金变成胶体状处于悬浮状态,并因其粒子的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色调。据有关资料介绍,当釉中含金量在万分之一时,会自然地产生粉红色调。 好东西感谢楼主分享~!~~~~~~~ 非常漂亮~欣赏了 漂亮的眼罐三件
谢谢分享 貓哥又貼精品,老杯,讚賞! 的确少见的好东西啊!!!! 漂亮 养眼 漂亮的【晚清民初】胭脂水,精美的小鸟罐,好玩艺儿。 一級好杯 精品精品 严重分享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