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咸若堂主
发表于 2009-6-12 09:54:04
受教了!!!!!!!!!!
松溪竹林
发表于 2009-6-12 14:06:41
学习了。
aki9252
发表于 2009-6-17 10:27:51
此物接着討論、上点細部照片。
整体造形風格是清中~民国。不過:請看細部
青花、亮青帯紫、層次分明、濃処有錆斑。-不是洋藍、是洋青花料。
青花発色深沈而不灰暗 -不是浙青、也不是明末石子青。
画法古朴流暢、双勾染色過線 - 是明代風格。
表釉濁白帯青、処処有飛青 ー 古窯
球状口形-為乾隆年多見。
胴体4段成形、双耳左右不同為手工作成。低圏足、底有火石紅。-明早~清早期工芸。
西蜀咸若堂主
发表于 2009-6-17 14:39:51
....."明早~清早期工芸"------别出洋像了!!!!!
aki9252
发表于 2009-6-17 18:56:26
此耳作法従宋就有了、少見多怪。一様的低圏足、晩清底足切法、是先切内外、後平切。是尖平足。
明是平切後、内外軽度去角、基本是平足。注意到了没有。
因該説、晩清作瓶要分四段接是少見的。
既突堂主不賛成工芸是明的。
請説説、青料是洋藍還是浙青、怖是不敢説。
青花双勾塗抹過線是不是明後期民窯画法。
上個晩清的150件、比較一下、底足、青花、筆法、表釉、形状有何不同。
150件的原型是宋盤口瓶。此貼的瓶的原型是漢代蒜頭瓶。
完全是不同発想、此区別之大不可小言。
aki9252
发表于 2009-6-17 19:34:18
関与造形分弁問題、我以前写過一篇拓朴学観点分析青銅器的文章。
一般看造形基本是看其幾何形状。也就是形制。如果用用拓朴幾何的眼光看造形、
注目在其造形形成原理。也就能看到其成型工法和工序。。
一般贋品的只注意幾何形状、不会注意到拓朴形。也受道具条件限制。
此法転而応用到弁偽上是非常有効果的、対古陶磁也是一様的。
還個堂主可能不明白、有朋友学過拓朴学的能体会到、我在説什麼。
再説通俗一点、蒜頭瓶必須四段成形、盤口瓶三段就成了。
三段和四段工序不同、特別是近代大量生産的場合能省一段就省許多工順、也省場地費用。不会舎近就遠。也不可能是同一個工場所作。
再看看青花画工、磁器上画得此等洒落山水、不得了。
一哥
发表于 2009-6-18 19:05:29
一眼的清晚普瓶。存世量大,路分低。
还研究什么
aki9252
发表于 2009-6-18 19:19:43
引用第26楼一哥于2009-06-18 19:05发表的 :
一眼的清晚普瓶。存世量大,路分低。
还研究什么
説得也是、有時要随大路、陽春白雪、説了也無用。
山水画的挺好、放着自己看!
此貼到此為止。
aki9252
发表于 2009-6-19 11:51:22
找到一個晩清一様的東西。
算補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作説明。
老大
发表于 2009-6-19 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