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特音蟋
利特音蟋又叫地蛉、洞蟋。五月下旬至八月发生。是鸣声很美的金声鸣虫。可我从来也没捉到过,真是做梦都想弄几只玩玩。不知何时才能如愿。图片鸣声来自一个日本网站。鸣声:http://mushinone.cool.ne.jp/sound/kurotsuya.mp3
下面是周瑞玉先生(《鸣虫欣赏饲养300答》的编写者)早年发表在《江苏工人报》上的关于地蛉的文章。
地蛉踪迹最难寻
仔细算来,我己有30多年没捕捉到地蛉了。最近一次听到它的鸣声也是十来年前的事了,在我的玩虫生涯中,地蛉数得上最珍稀的鸣虫。
记得读小学时,在夏夜的竹床上听一位老人谈他的鸣虫经。老人告诉我们,地蛉是金钟儿、银钟儿、金琵琶、天蛉、磬蛉五大金声鸣虫之外唯一白天鸣叫的昆虫。它数量稀少,捕捉困难,他的一生中只养玩过两次,还是虫友送他的,老人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地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六十年代中期,我上高中的时侯,有一年夏天的上午,到紫金山去玩,在一片林边的开阔地上,听到一阵柔和悦耳的虫鸣声。声音唧唧唧唧,连续不断,有点象灶鸡蟋蟀的鸣叫,但远比灶鸡的鸣声清幽可人,嘹亮动听。这独特的虫鸣声在幽静的山野里显得特别悦耳,真有一点撩人情思、动人雅兴的意味。仔细倾听,鸣声发自地下,虫儿在林边浅草地的小土洞内歌唱。我立即全身趴在地上努力搜寻,很快就发现了土洞口内晃动着的黑色触须。我用树枝小心翼翼地将虫儿从土洞内赶出,折腾了半天,终于捕捉到两只。
这是一种浑身油黑发亮的蟋蟀类鸣虫,它体长约1.5公分,宽约0.3公分,有点像蟋蟀,但比蟀蟋漂亮,圆圆的头,身体小巧娇嫩。我抖抖呵呵地放入纸筒中,象捡到两粒金豆子似的,山也不爬了,赶紧赶回家中,虫儿被我分别养在瓦质蟋蟀罐内,可一连喂养了一个多星期,它们一声也不叫。后来我找来两个玻璃瓶,里面垫上泥土,再扔进几根青草和草根,它很快就打洞钻入土中,不久就唧唧鸣叫了,我开心得到处炫耀,请那位老虫迷前来欣赏,他一听声音就惊异地问;“你捉到地蛉了!那里逮的?”并要我带他去玩玩,由于他年事己高,要翻山越岭,自然难以成行,这位老人天天来我家听地蛉歌唱,后来就干脆拿回去由他喂养,以后我就再也无缘见到这只地蛉的踪影了。
1983年初夏,我去宜兴采访,驻地部队客气地派了一辆吉普车让我去玩几个溶洞,经过一处青翠的竹林时,听到竹林里有一只地蛉在鸣唱,我实在不好意思叫司机停车,可心中却怅然若失,当车子驰过一片山坡下的农田时,我听见缓坡上竟有好几只地蛉在鸣叫,我再也忍不住了,要求司机停车让我捉虫,当时我已顾不得记者的身份,蹲在坡边搜寻鸣虫,由于心情特别激动,加上六、七处地蛉同时鸣叫,一时使我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无所适从,好几位东道主在一旁等我开路,更使我狼狈之极,仓促之间自然难以得手,最后只有怀着满腔懊恼,怏怏离去。从此,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地蛉的鸣叫,更不用说捕捉它了。
近几年,为完成有关鸣虫的著述,我曾在初夏季节,多次去山野,包括到我少年时捉虫的地方去考察搜寻地蛉,可是绿野茫茫,难寻半点踪迹,不知是不是由于环境恶化,这种鸣虫己极其稀少,还是它的鸣叫期太短,季节性太强,容易错过?寻找地蛉,成了近年来我鸣虫玩赏、研究的最大心愿。 金属感比较强!!叫声还是不错的! 学习了~~~ 都整到1983年去了,不用这么遥远,本论坛紫琅院朋友去年6月28日在江苏南通的军山抓到一只。。 欣赏了 的确不多 紫琅院朋友的那只地蛉是我抓到送给他的 我们江苏南通军山有的是没什么大的 这虫打洞比较多不太好抓 寿命只能活到1个半左右八月上旬的大暑天就不行了 江苏南通本地的虫友愿意和我六月以后抓虫的可以短信联系我 紫金山?南京有个紫金山,不过没有晚上登上去过,暂时还没有发现过地蛉,另外的金钟儿、银钟儿、金琵琶、天蛉、磬蛉都有发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