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重庆鸟友对鹦鹉的认识,从今天开始每天介绍4种鹦鹉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为33到38公分不等(13吋-15吋)亚种:目前共有8种已知亚种,分别为
1.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alexandri)
2.Kangean 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kangeanensis)
3.Dammerman's 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dammermani)
4.Indian Red-breasted Parakeet(Psittacula a. fasciata)
5.Andaman 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abotti)
6.Simeulean 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cala )
7.Babi 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major)
8.Nias Moustached Parakeet(Psittacula a. perionca)
栖息环境和习性:这种鹦鹉主要栖息于低地的各种型态开阔林区、山麓丘陵约2000米的地区;也会前往红树林区、椰子树林区、农耕区、公园、花园和郊区等地。他们平时会组成10到50只左右的群体漫游活动,大部份被人看见都是低飞于树林间或是前往乡村地区,到了目的地就会栖息于高大的树枝上,飞翔的时候相当吵杂,只有觅食的时候会很安静;他们有著迁移的习性,迁移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以往他们数量很多的时候,曾经有过上万只的胡须鹦鹉在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前往农耕区觅食稻米的纪录;偶尔会和同属中的灰蓝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一起集结前往稻田觅食,他们飞行的速度比同属中所有的鹦鹉都慢,叫声相当刺耳,类似小喇叭般,很远就可以听见。
它们在当地许多地区是最常见的鹦鹉,但是近年来泰国的族群数量直线滑落,印尼爪哇与巴厘岛的族群已经绝种,走私野生鸟是主要原因;它们通常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地区,在尼泊尔的族群很少出现在345m以上的地区,栖息地包括了干燥的森林、潮湿的落叶性丛林、红树林、椰子与芒果园、农田、公园及郊区等地,群居性,平时约6-10只左右群聚,但不常超过50只,在喜爱的食物(如芒果、稻米)充足时会大批聚集,有时与青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及灰头鹦鹉(Finsch';s Parakeet)一起活动,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花蜜、花、无花果、坚果、浆果、种子、树叶、谷物(如稻米及玉米)等,有时造成农民严重的损失,尤其是稻米田,筑巢在天然树洞或啄木鸟的旧巢穴中,窝卵数约为2-4颗;新进的鸟儿在初期较为敏感,但在适应环境后会十分健壮,有时会吵闹,饲养或繁殖它们时,除非有大鸟舍,不然还是建议成对饲养。
食物:大绯胸鹦鹉主要以种子、水果、浆果、小型坚果、栗子、植物嫩芽、花朵、花蜜等为食;偶尔他们会到农耕区觅食,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再到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
[编辑本段]【繁 殖】
他们繁殖的季节依照不同纬度和气候在各地均有所不同。他们在印度、缅甸、安达曼群岛的繁殖季为12月到隔年4月;在爪哇岛除了4月整年都可以繁殖。他们会在空心的树干或是枯死的树洞中筑巢,啄木鸟和巨嘴鸟使用过的巢也是他们筑巢的理想地点;人工繁殖的胡须鹦鹉大多从3月开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40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22天,幼鸟羽毛长成为7周,幼鸟在离巢後14天就可以独立。由于胡须鹦鹉母鸟非常强势,领域性和支配性都明显强于公鸟许多,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母鸟咬伤甚至咬死公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母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常有母鸟在育雏中无端将公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
困难度不高,国内每年都有不少幼鸟在鸟店贩卖,但无论成、幼鸟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鹦鹉,繁殖期约在2-3月间,有可能更早或较晚,一次约产3-4颗蛋,孵化期约21-24天,7-8星期羽毛长成。
国内主要的学舌鹦鹉就是大绯胸鹦鹉,大绯胸鹦鹉的体型比起绯胸鹦鹉要大,翼下覆羽是葡萄色,大绯胸鹦鹉产于四川,四川的丹巴鹦鹉就是大绯胸鹦鹉,丹巴鹦鹉驰名中外,当年送给毛主席的鹦鹉就是丹巴鹦鹉。
大绯胸鹦鹉多是上架饲养,性格温顺,市场上的成年鸟多为雌鸟,上嘴黑色,而雄鸟的上嘴则是红色的,国内的观点饲养学舌鹦鹉还是以雄鸟为好,但是学舌其实与性别无关,每只鸟的领悟力不同,雌鸟性格温顺,更容易与人亲近,反而容易驯化。 大绯胸不但可以用来学舌,很多马戏团还用他们来表演,尽管与其他几种鹦鹉比起来他们的羽色要素淡的多,可是耍起杂技来可是相当的吸引人,小巧的身材更显灵活。
最后说明一下 我还会给大家解释这种鹦鹉在重庆的叫法,在重庆一号鹦鹉等于大飞
小绯胸鹦鹉
小绯胸鹦鹉-档案小绯胸鹦鹉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鹦形目Psittaciformes
科:鹦鹉科Psittacidae
属:鹦鹉属Psittacula
种:绯胸鹦鹉P.alexandri
小绯胸鹦鹉-分布
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再到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
小绯胸鹦鹉-整体概述
小绯胸鹦鹉
绯胸鹦鹉体长约33厘米,羽色艳丽、上绿下红,有长长的楔状尾,十分漂亮。雄鸟上嘴红、下嘴褐色,头顶蓝灰色,额基至两眼有一条黑纹,下嘴基部至颈两侧有宽阔黑带,眼围围绿色,喉和胸红色。雌鸟上、下嘴均为黑褐色,喉和胸橙红色。常在山麓常绿阔叶林间,罕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喜成群活动。平时觅食浆果、坚果和其他各种果实、幼芽和嫩枝等,秋季结群游荡田间,掠食成熟或将要成熟的谷物。善攀蹬树木,飞行循直线而甚急速。夜间常与八哥和鸦类等相混栖宿树上。3—5月间在落叶树林或常绿林中的树洞中营巢,常结群繁殖,一棵树上可有数对营巢,每巢产3—4枚白色有光泽的卵。
重庆的叫法是 3号鹦鹉
亚历山大鹦鹉
亚历山大鹦鹉是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Parakeet),分布地区十分广阔,横跨数个国家,国内并不常见,许多鸟商卖的多是野生鸟,外表有点类似环颈鹦鹉(月轮),有不错的学话能力,天性温和,可训练学会一些技巧,近年来也出现许多颜色的变种,但价格非常的贵,约有5种亚种。亚历山大鹦鹉-整体概述
亚历山大鹦鹉
大部分栖息于海拔900m以下各种干燥与潮湿的地方,包括森林、农作物区、红树林、椰子园等地,偶尔也在都市郊区、公园、花园活动,通常活动时是一小群成群,在食物充足时或在栖息处休息时会大批聚集,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与农田的种子、花、花树的嫩芽、花蜜、水果、谷类及蔬菜,觅食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在许多地区亚历山大鹦鹉的主要食物是农作物,造成农民很严重的损失。
繁殖季节约在11-4月间;捕捉野生的亚历山大鹦鹉至鸟市交易的行为很常见,斯里兰卡的族群由于遭大量捕猎,现今的数量已很稀少,只剩北部有少量族群,在泰国由于幼鸟的过度捕捉,其数量也直线下降,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泰国邻近的中南海国家中;人工繁殖鸟在适应新环境及饲主上不用花太多时间,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且生命力强韧,在鸟舍中是蛮活跃的鹦鹉,不宜与其它种类混养,啃咬力强劲,最好能提供数种玩具和新鲜树枝供其啃咬及玩耍。体长:58cm(23吋);分布:广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捕寨、越南等国。亚历山大鹦鹉是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Parakeet),分布地区十分广阔,横跨数个国家,国内并不常见,许多鸟商卖的多是野生鸟,外表有点类似环颈鹦鹉(月轮),有不错的学话能力,天性温和,可训练学会一些技巧,近年来也出现许多颜色的变种,但价格非常的贵,约有5种亚种。
亚历山大鹦鹉-外型
亚历山大鹦鹉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脸颊和颈部为灰蓝色,公鸟颈部会长出一条灰蓝色的细窄条状羽毛,沿著蜡膜到眼睛有一条黑色羽毛,颈部有著一条很宽的黑色环状羽毛和一条很宽的粉红色环状羽毛;腹部黄绿色,外侧翅膀覆羽带有一块紫红色的羽毛;尾巴羽毛中间上方为绿底外加蓝绿色,尖端黄色;尾巴内侧黄色;鸟喙红色,尖端黄色;虹膜黄白色。母鸟的颈部没有黑色的和粉红色的环状羽毛,鸟体色较为黯淡,中间尾羽平均长度较公鸟短。幼鸟外型和母鸟相当神似,外侧翅膀没有紫红色的羽毛,要到至少18个月大才会开始发展为成鸟的羽色,完全变成成鸟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个月。 食物:亚历山大鹦鹉主要以种子、坚果、浆果、植物嫩芽、花朵以及花蜜等为食;偶尔会前往农耕区的果园和谷类作物田中觅食,造成稻米相当程度的损坏。在野外,亚历山大鹦鹉基本吃坚果和成熟的水果,他们可以活40年,或者更久,要看照顾的好与否。 外貌 羽毛以绿色为主, 颊和颈背残留着模煳的灰蓝色。雄鸟有一条灰蓝色的幼纹绕着颈部与环颈鹦鹉有点相似。腹部黄绿色而翼上有块深紫红色的斑纹。尾部中间的羽毛上层呈蓝绿色, 下层呈黄色而外侧的羽毛为绿色。红色的啄部尖端呈黄色, 眼部虹膜呈粉黄色, 足部灰色。身长 成鸟全身长约62公分, 翼长约22公分而尾巴长约为30公分。平均寿命 : 约40年。
重庆的叫法为2号鹦鹉 花头鹦鹉 【物种名称】 花头鹦鹉
【又 名】 玫瑰头鹦鹉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Biswas, 1951
【拉丁学名】 Psittacula roseata
【英文名称】 Blossom-headed Para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环颈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30公分(12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Burmese Blossom-headed Parakeet(Psittacula r. juneae)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粉红色,到了头部后方、颈部均变为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著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背部下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与为绿色,翅膀外侧的覆羽上有一块红棕色的羽毛;中间尾羽为蓝色,尖端浅黄,外侧覆羽黄绿色,尖端浅\黄色;上鸟喙橙黄色,下鸟喙棕黑色,虹膜黄白色。母鸟头部为灰蓝色,翅膀外侧的红棕色羽毛区域比较小,上喙浅黄色,下喙灰白色。幼鸟头部为绿色,下巴部分经常带有灰色,上下鸟喙均为黄色。15个月大的公母幼鸟看起来都和母鸟一样,公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
花头鹦鹉公鸟头部的颜色较彩头鹦哥浅色且略暗,看起来有点像彩头鹦鹉的幼鸟,花头鹦鹉体型较彩头鹦哥小,且数量却少的多,这2种鹦鹉都不常见,花头鹦鹉比大绯胸鹦鹉小,全长35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黄绿色,上体颜色较深,翅绿色。雌雄鸟头部颜色有别:雄鸟为玫瑰红,雌鸟呈灰蓝色。花头鹦鹉的公鸟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鹦鹉。
栖息环境和习性:花头鹦鹉主要栖息于约1500米的森林地带、次要林区和部份被开垦过的地区、干燥以及潮湿的热带草原等地。尤其偏好在森林和农耕区的边界活动。平时他们习惯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5只的小群体四处游牧,游牧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偶尔会和同属中的胡须鹦鹉(Moustached Parakeet)一起集结活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声音沙哑刺耳。
花头鹦鹉主要栖息在林地、农地、丘陵、潮湿落叶性森林、热带草原林地、松树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北部的族群则大部分栖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通常一小成群活动,但也会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常与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马拉巴鹦鹉(Malabar Parakeet)一起觅食,有时会对农产品造成损害。
食物:花头鹦鹉主要以种子、水果、花朵、坚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树叶嫩芽等为食;偶尔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
【地理分布】
栖息地:孟加拉西部、阿萨姆省南部、东巴基斯坦、缅甸北部、云南、广东、广西
【繁 殖】
花头鹦鹉在缅甸的繁殖季为3月到5月;人工豢养下的花头鹦鹉则每年4月会开始繁殖,如果照顾得宜,一年甚至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6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4到5枚卵,孵化期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7周,幼鸟在离巢後14天就可以独立。由于环颈鹦鹉类通常都是母鸟较为强势,和一般鹦鹉公鸟居于支配领导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母鸟咬伤甚至咬死公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母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曾有母鸟在育雏中无端将公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
筑巢在树洞内,在繁殖前数星期公鸟会保护巢穴以防止一些竞争的对手如环颈鹦鹉(月轮)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间,在斯里兰卡有时在7-8月间,通常窝卵数为4至5颗;笼养的花头鹦鹉很安静,适合居家饲养,刚饲养时比较害羞,破坏力不强,它们对于过 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敏感,刚引进时在适应期间其温度不宜低于摄氏20度,刚开始时对新食物适应情形较差,适应后宜提供各类蔬菜、水果、种子、谷物等食物。
人工花头鹦鹉的繁殖并不常见,然而也不是太困难,公鸟在求偶时会发出许多叫声,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1天,雏鸟在7 星期大时羽毛长成。 每天上4种 每天发 以上4个品种我都有 学习了,不知道我何时能走正道。 感谢LZ,来学习的。 谢谢,学习了,但我觉得大绯和小绯都差不多样~不好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