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全程解读黄龙山四号井与92年黄龙山台西底槽清
黄龙山,紫砂界永久的传奇、紫砂之源。洒满了前人探索汗水的黄龙山四号井,如今和陶达轩也结下了不解之缘。http://www.52zsh.com/a/080505.jpg
▲黄龙山四号井坐落在黄龙山的西侧面。这就是如今已被封起来的四号井,从小小的缺口可以看到曾经出过很多优质紫砂矿料的隧道,可如今却已被尘封,不禁令人感慨唏嘘良久。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矿井在紫砂史上将美名永传。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jpg
▲四号井长而深邃的隧道,记载着紫砂的成长史、辉煌史。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2).jpg
▲再次回眸四号井,多少风云眼前过…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3).jpg
▲四号井的副手一:泥堆场。在四号井里采矿之后用于存放紫砂矿石的场地。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4).jpg
▲四号井的副手二:水塔。四号井的隧道绵亘在地底下,经常有水会渗出来,水塔就是存储地下水的,这些水还可使用,作为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5).jpg
▲那个水塔下就是白泥,白泥含铝量高,能制粗陶、琉璃瓦、药罐等,但是一般不作为紫砂壶的原料。偶而用做紫砂壶的装饰。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6).jpg
▲那座远远的四方的屋子就是四号井的副手三:吊车房。用机械的巧力将采好紫砂矿石后的小车拖运出井。这条小路就是通向四号井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前人的汗水不会白费,即使四号井封掉了,但紫砂之路将随着我们后人的努力而继续走下去…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7).jpg
▲近点看,吊车房的庐山真面目,而今似乎能看到工人们的汗水和听到轮轴声的转动声。
缘,妙不可言。
不仅人与人之间有缘,人与物之间也应有奇缘。正如若愚和黄龙山,陶达轩和黄龙山四号井。
黄龙山四号井,专出原矿紫砂矿料,而在1998年通过紫砂一厂的丁老师得到了从黄龙山四号井的一批原矿紫砂矿料——黄龙山台西底槽清,大约有一吨。
若愚想,要是把这批从92年风化至今的底槽清做成陶达轩的专卖紫砂壶岂不好!加上优秀的做工、精妙的雕刻并赋予其深刻的含义,想必这些壶品若干年后在紫砂史上将留给后人一些积极的思考。
这批底槽清的原矿石还留了几块,可以看到其色偏紫泛青,其上密布青绿色鸡眼,证明其质地纯正。将风化后的底漕清经过粉碎、过筛、加入清水陈腐、真空制作成熟泥后,又进行试片烧制,窑温为二号半——1180℃。烧出的试片表面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这些就是鸡眼烧成的效果,整体试片泥色醇厚尔雅,手感细腻。
下面就是将底漕清制成熟泥的过程,并烧制成试片的效果图。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9).jpg
+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0).jpg
▲这块便是大名鼎鼎的底漕清,上面有许多的鸡眼,加工好后便是熟泥成品泥。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1).jpg
▲图为高速旋转的石磨,里面在磨的就是风化后的紫砂泥,这个过程就是粉碎。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2).jpg
+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3).jpg
▲这两个盆装的都是粉碎后的紫砂泥,将进行过筛。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4).jpg
▲过筛中…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5).jpg
▲六十目筛子正在筛粉碎后的底漕清。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6).jpg
▲正在进行的就是真空步骤,这在真空之前,对成品泥进行粗炼。粗炼需要搅拌过滤,此时需要掌握干湿度,所以采用水龙头点滴水的方法来加湿。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7).jpg
▲粗炼的过程需要四到五遍,直至成品泥变得有韧性为止。有了韧性后的成品泥就可以开始真空处理了。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19).jpg
▲只要在这块方形容器上盖上盖板,开动机器后就是真空了,真空就是要把成品泥中的气孔排出紫砂泥外,这样才能成为紫砂熟泥。
http://www.52zsh.com/a/080505%20(20).jpg
▲试片,以测定其质优,观它的结合性、可塑性、色泽纯度、烧成温度及范围、收缩率等。制作成品壶查看其特性,有以下发现:
一、壶表有大小不等的金黄色或黄色砂质,这便是鸡眼的效果,与醇厚润泽的紫泥色相互辉映,显示出底漕清茶壶不凡的外表和气质。
二、这款泥泥质透气性极好,在紫泥中属上乘,能长时间保持茶水的新鲜。
黄龙山真是一个创造奇迹和奇缘的地方,尤其是四号井,几乎成就了黄龙山的千古流芳之名,即使现在已经封井,依然阻挡不了它的美名远播,就如这吨底漕清,也许他们的明天成就了陶达轩的品牌之路。
我也曾想,走陶达轩品牌之路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但是优质的紫砂壶是不会被历史淘汰的,反而会随着历史的磨洗,会越来越呈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其实做优秀的壶品前必须先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把真正优质的原料和优秀的手工艺融合到一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壶中珍品。
若愚相信这批底漕清就是陶达轩品牌之路的起点,即使艰辛,若愚也会坚持的走下去,为各位深爱紫砂壶并且懂得紫砂壶真意的壶友们创造出优秀的壶品而努力! 此批泥料制成品:
09/04/20 邹春《仿古》92年黄龙山台西四号井底槽清(若愚提供)200CC
http://bbs.18888.com/read.php?tid-689679.html
09/04/20 邹春制作 木石铭刻《掇球》 92年黄龙山台西四号井底槽清(若愚提供) 270CC
http://bbs.18888.com/read.php?tid-689675.html 顶一个 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都机械化了............... 引用第6楼穷爱壶于2009-04-21 16:25发表的 :
都机械化了...............
呵呵,手工炼泥也就是古法炼泥,有其局限性,因为紫砂泥是需要逼出其气孔的,手工很难达到标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