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1-14 10:01:08

黄自英提梁作品(大竹提,曼生提梁,大彬提梁)

黄自英《大竹提梁》    泥料:一厂老紫泥   容 量:520CC

此壶为黄自英创新之作,在1994年5月4日获得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三等奖。
整体造型以竹子为原型,进行艺术改造,将竹子的形态纹理和坚韧的精神与纯朴的紫砂融合在一起,有着鲜明、清朗的艺术风格。
直流嘴,压盖桥纽、提梁,造型别具一格,提梁分为两部分,前梁宽阔,苍劲挺拔,后梁弯曲,借介于加工竹子时的熏考弯度,线条具有韧度,充分体现了竹子的坚韧,两片梁衔接处用榫卯固定,取材于竹制品工艺,非常写实而别具匠心,产生坚毅感。壶肩与壶颈用阴圆线条过渡,提梁便顺应阴圆线条挺拔而立,过渡非常自然。壶肩虽凹,但黄老师在前梁下部留有两个小孔,方便出掉在壶肩上的积水,考虑到了实用性。
壶身正面铭刻为郑板桥的《竹石》中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字体有力,与竹子的风格相应。壶身背面则是几丛翠竹,无风飒飒,秀中带韧。与正面的诗句相呼应。
整把壶神形相合,铭刻和铭画也配合主题的主题,艺术性和实用性非常契合。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1-14 10:05:20

黄自英《曼生提梁》   泥料:一厂红清水容量:450CC

承自曼生遗韵,黄自英老师“唯简工其壶”,他用简洁的线条和造型打造此壶,使此壶简练而不失精致,朴实而不失雅味。桥纽,盖微穹,提梁硬朗而不失柔润,与壶身的衔接舒坦自然,壶嘴直而俏,挺俏大方。壶铭:新夏新晴新绿焕,茶室初开花信乱。铭画为高山洁松,事物多而不乱,画面安排有序。显示了黄老师深厚的陶刻功底。
常云作者苦心孤诣,见壶便知鬼斧神工。此壶乃黄自英老师力作,见壶便知。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1-14 10:12:46

黄自英《大彬提梁壶》   泥料:一厂清水泥容量:700CC

此壶承继了大彬提梁壶的精彩,平盖,盖沿一周唇线凸起,六方珠钮,中间有一孔,矮颈,环形提梁高耸,单孔六棱形嘴,圆腹,挖足比较浅,三弯嘴,此壶线条分明、极有力度,这不仅表现在流、提梁的棱线,即使口沿的唇线、壶纽的棱线也非常有力度。而整只壶又不失柔和感,刚柔相济,刚劲而柔润。壶上铭刻为:森伯呼君宜作颂,甘侯益我合封侯。镌刻颇有古风,具君子之姿。壶上铭画有幽径通曲之妙,水天苍茫,引人逸思。
此壶为黄自英老师之力作,采用一厂清水泥精制而成,整只壶蕴君子之风,又得大彬真味,不愧为佳作也。
“森伯呼君宜作颂,甘侯益我合封侯”的含义分析:森伯:即茶之谓。宋代陶谷《清异录•茗荈》说:“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欲饮而森严乎牙齿,既久,而四肢森然。”甘侯:乃寓指建阳所产之高品名茶。其典故出自明适园无诤居士陆树声所着《茶寮记》。所附《晚甘侯》云:“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益建阳丹山碧水之卿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这幅佚名咏茶联,当出自一位精通茗饮之道的大家手笔。联语用典高雅,对仗工稳;情辞蕴藉,环境适宜;“益我合酬”四字,写尽茶茗之天性与传递友谊之使命。真可谓是咏茶联中又一上乘佳作。



更多黄自英作品请点击:
http://bbs.18888.com/read.php?tid-656896.html
http://bbs.18888.com/read.php?tid-640946.html

隐6086886 发表于 2009-2-2 22:23:12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2-2 22:28:49

引用第3楼章品于2009-02-02 22:23发表的 :
1,2轻声问个价?
已回复短消息

卡卡西卡 发表于 2009-2-6 23:13:34

大竹提多少钱

梁乐清 发表于 2009-3-14 16:46:01

若愚兄:请报《大竹提》《曼生提梁》《大彬提梁》,谢谢!

石头哥哥 发表于 2009-3-14 17:18:34

大竹提梁漂亮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3-14 19:52:38

引用第6楼梁乐清于2009-03-14 16:46发表的 :
若愚兄:请报《大竹提》《曼生提梁》《大彬提梁》,谢谢!
已回复短信

陶人若愚 发表于 2009-3-14 19:53:25

引用第7楼石头哥哥于2009-03-14 17:18发表的 :
大竹提梁漂亮
谢谢欣赏哦~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黄自英提梁作品(大竹提,曼生提梁,大彬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