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个头的系统性变小
现在的鸣虫个头, 黄蛉, 蟋蟀, 油葫芦,蝈蝈, 都是大不如前. 年年玩虫的可能感觉还不强烈,小弟十几年没玩虫了,今年重操旧业. 兴冲冲踏进万商, 一看虫还以为自己眼睛有问题先说黄蛉, 大黄蛉一眼看去以为是小黄蛉. 以前90年代一般个头的,现在算是特大. 还特贵
蝈蝈比姐儿大不了多少, 一个个没精打采,全是人工虫,个头底板和以前野生实在没得比. 一点腔调也没有.
蟋蟀90年代末个头就已经不行, 现在更是退化的不行.
今年野采的油葫芦,个头都退化,直接都扔了
个人觉得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捉是主要原因. 尤其是捕捉过程中抓大放小,使得野外种群个头,人为选择性的系统性的变小. 这一点在蟋蟀种群上尤其明显.
再这么下去大家都没得玩了. 还好现在年轻一代不玩鸣虫, 野外种群或许在将来有恢复的机会. 这大冬天的肯定是人工的喽 我说的是九月份的事。人工大黄蛉冬虫倒是比以前好了,可能是培育技术提高了 楼主说的实在 蛐蛐 蝈蝈一年比一年差价格却一路飞涨 现在炒鸣虫和虫具 就像炒当年炒房地产一样 都是价格虚高
又不是生活必需品,虫具说到底也不是什么上档次的东西。但就是有SB上当去买高价货,花古董钱买虫具。
只要大家不上当,价格就炒不上去, 大不了不玩
回 4楼(whithoma) 的帖子
说的有道理 有些塑料的价格明显有泡沫 看不懂啊 楼主说的实在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为又滥捕,虫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顶一下~~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我只关心野生虫,虫子越来越小,这个问题我觉得就鸣虫而言,人为捕捉因素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人类的环境破坏及自然气候恶化。
我感觉不管什么品种,只要种群稳定,个体大的肯定每年都是有的,只是越来越少了,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种群断代。。。。所以有待我们去多探索,多发掘新天地,这样的任务年轻人更能胜任,因此请不要说什么年轻一代都不玩虫这样的话,有些东西需要年轻人去传承,玩虫技术也需要年轻人去创新突破,我是年轻人,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