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29:21

请求2位版主把我这个贴全部删除,感谢了

棕头鹦鹉 (Brown-headed Parrot)

棕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 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体长:约22cm(8.5吋)

分布:

分布在非洲东南部,从南非东北方的史瓦济兰、祖鲁兰、川斯弗经辛巴威东南部、莫三比克、马拉威南部到坦尚尼亚东部及肯亚东南方。

整体概述:

棕头鹦鹉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区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现有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牠们主要栖息在各种林地、近河流等水源地的森林、森林草原与干燥林地中,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近水源区的森林到红树林等海拔1200m以下的低地都是牠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喜群居,通常小群约12只左右活动,但觅食时会50只左右一起行动,常和海角鹦鹉(好望角鹦鹉,Cape Parrot)结群 ,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等,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通常筑巢于离地5-10m以上的树洞中,或是使用啄木鸟的巢穴,繁殖季依地不同,多在4-10月之间,窝卵数约2-3颗 。

饲养摘要:

笼养的褐头鹦鹉十分安静,刚饲养时非常害羞与紧张,对于环境的改变十分敏感,通常适应环境的速度很慢,在适应期不宜时常打扰牠们,若压迫力太大而产生焦虑或压力可能使牠们会有拔羽的行为,适应期温度不宜低于20度,喂食上需提供多样性的食物,蔬果尤其重要。

繁殖:

棕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但有可能更早,大多于冬天开始繁殖,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因为有些褐头鹦鹉对外在干扰非常敏感,若受惊吓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一窝通常产2-3颗蛋,通常在第2颗蛋生下后开始孵蛋的工作,25-27天后孵化,约8周后羽毛长成,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1:03

彩绘锥尾鹦鹉 (Painted Conure) 

彩绘锥尾鹦鹉与白耳锥尾鹦鹉长的非常相似,但身长较短,相似的亚种约有9 种,身上的颜色非常鲜艳,是属于较小型的锥尾鹦鹉,与一般Pyrrhura 属的锥尾鹦鹉一样比较安静,市面上亦有不少Pyrrhura 属(小太阳)的野生鸟。

体长:22cm(8.5吋)

分布:

分布在中美洲的巴拿马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圭亚那到秘鲁的东部,还有苏利南、盖亚那、哥伦比亚、厄瓜多、亚马逊盆地等地区。

整体概述:

大部分栖息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中,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偶尔在树上觅食时或取食土块时会聚集较大的族群,有时会与金翅鹦哥(Golden-winged Parakeet)或珍珠锥尾鹦鹉(Pearly Conure)聚集在一起,时常至水源地饮水、沐浴,还会吃水边富含矿物质的土壤,食物有水果、种子、浆果、昆虫、花朵等,除了哥伦比亚及巴拿马的亚种族群在当地还不算少外,许多其它的亚种数量已经很少了,有的甚至有滨临绝种的危机 ,但在鹦鹉养殖里奇亚种的分辨与注重并不明确。

饲养摘要:

新引进的鸟儿容易紧张,并不会很吵杂, 进口期如在温差相距大的天气或是冬天时由热带国家进口来时得加倍注意,小型锥尾鹦鹉不若大型锥尾鹦鹉般强壮与耐温差,若无适当处理与安置易发生生病或死亡的情形,成对饲养的成鸟体形适中羽色优美,幼鸟好奇心强,信赖主人,是不错的宠物,喜爱洗澡与啃咬新鲜树枝,但有些易养成拔羽的习惯。

繁殖:

成对分开繁殖效果较好,但难度可能不低,一窝约产 4-5颗蛋,有时更多,但常常只有2、3颗有受精,26-27天左右会 孵出,幼鸟在第31、32天时可能会离巢,但还是由父母喂食,羽毛长成约需50天。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4:38

蓝喉锥尾鹦鹉 (Blue-throated Conure) 

蓝喉锥尾鹦鹉(蓝喉太阳)是Pyrrhura 锥尾鹦鹉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一般国内并不常见,因为牠是一级保育的鹦鹉,被当作宠物鸟的蓝喉锥尾鹦鹉数量并不多,而且一般市场上公鸟通常多于母鸟,手养鸟十分爱玩与调皮;公母无外表上明显的差异,但公鸟羽色较亮。

体长:30cm(12 吋)

分布:分布区域小,栖息于巴西东南部临大西洋的沿岸地区。

整体概述:

栖息地@直遭持续的破坏,非法的捕捉卖至国际市场,导致牠们的数量逐年下滑,除了受华盛顿公约保护外,也受巴西国内的法律保护;蓝喉锥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大西洋气候形态的雨林与森林边缘区,主要都是海拔400m以下的地区,群集性,主要都以8-12只左右一起活动或觅食,喜欢群集在高树枝头上,觅食时也多在树上找寻水果、花、浆果、种子等食物,活动时因为羽色的保护色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中午时分大多停止活动,待在成荫的树上休息,傍晚会群聚回到栖息的树上或巢穴,聚集时相当吵杂且引人注意 ,繁殖季可能在6-10月间,一窝约产2-4颗蛋;蓝喉锥尾鹦鹉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保育类鸟类。

饲养摘要:

笼养的蓝喉锥尾鹦鹉对其他的鸟或鹦鹉有攻击性与侵略性,笼养鸟活动力强, 是属于较害羞的种类,刚饲养时对环境有点敏感,无需太久可适应饲主与新环境,但引进时宜避开温差过大或冬季寒流时,大部分的时间都很安静,但有些鸟在早晚会比较吵杂,通常都喜爱淋浴;饲养上最好能多喂些水果、蔬菜等绿色食物,各类种子、谷物、核果等也都是主食 。

繁殖:

繁殖蓝喉锥尾鹦鹉并不是很容易,有时容易发生亲鸟吃掉蛋,咬死幼鸟或不育雏的情形,幼鸟也不是很好手养,利用Pyrrhura 属的锥尾 鹦鹉来代孵代养幼雏效果不错;繁殖用的笼舍不要太大,单对繁殖,这样成果应该会比较好;繁殖期时有时对于巢箱的检查与打扰显的敏感,一窝产6-8颗蛋,孵化期约23-26天,50-60天后羽毛长成。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7:24

南达锥尾鹦鹉 (Nanday Conure)  

南达锥尾鹦鹉(黑头太阳)是很爱玩与好奇的锥尾鹦鹉,从幼鸟养起可成为有趣的宠物, 也喜欢和其它种类的鹦鹉一块玩耍,能够学会几句话,缺点是非常吵杂,尖锐的声音常使主人与邻居无法忍受,手养幼鸟会比较安静些;这两年市面上的野生南达锥尾鹦鹉非常地泛滥。

体长:30cm(12吋)

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东南部及巴拉圭。

整体概述:

牠们栖息在各种干燥与潮湿有树林、棕榈树的热带稀树草原中,也常发现于海拔800m左右的开阔低地内, 通常成群6-40只左右活动,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不太怕人,常与和尚鹦哥聚集在一起,在产地算是蛮常见的鹦鹉,但是栖息地破怀及人为盗补使牠们的数量正在减少当中,光在1985-1990年之间就有11万4千只遭盗捕的南达锥尾鹦鹉从阿根廷被违法走私;天然食物有水果、种子、核果、昆虫、浆果等,有时会至农作物田内觅食造成农产损失。

饲养摘要:

养上并不困难,但是非常吵,且市面上大部分都为野生鸟,野生南达的售价低廉且常见,每批进口数量通常很多,可与相同体型的鹦鹉一起饲养,对于新环境及主人能很快就适应,一旦适应后即非常强壮,喜爱洗澡,提供新鲜的树枝供啃咬 ,幼鸟手养饲起易亲人且可爱,可提供玩具供其玩耍。

繁殖:

难度并不高,但市面上大都是野生鸟,且不知性别,就算有一公一母要繁殖野生鸟仍然希望渺茫;群体饲养繁殖的效果也有可能不错,5月至8月进入繁殖期,但多如一般锥尾鹦鹉一样,生完后第2胎后不用很久即开始准备下一胎,可望全年都可繁殖,一窝约生2-6颗蛋,但平均窝卵数约为3颗,孵化期约26天,7星期后羽毛长成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8:00

金色锥尾鹦鹉 (Golden Conure) 

金色锥尾鹦鹉是所有锥尾鹦鹉中最稀少的种类之一,也是最美丽、翠大型的种类,全身亮眼的金黄色更突显了牠们非凡的价值,没有一种鹦鹉有此种全身都是闪亮金色的羽毛,牠们是非常聪明及亲近人的锥尾鹦鹉,可惜野外及人工饲养的数目都非常稀少,价格也非常高,饲养难度不若其它锥尾鹦鹉般容易,尤其是出现出拔羽症习惯的比例相当常见。

体长:约 35cm(14吋)

分布:金色锥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巴西东北部的南亚马逊盆地内

整体概述:

金色锥尾鹦鹉在幼鸟时期的羽色并不是像成鸟一样有着炫丽的金黄色,而是全身都是橄榄绿带棕色,与美丽的成鸟差别甚大;牠们栖息于靠近水域的热带雨林内,全年都是群居性,通常6-30只左右成群活动,可是现在在野外幸运的话顶多只能看到2、3只, 经常会与其它鹦鹉一鹈偈常?级?不岢鱿衷谟衩滋铩⒚⒐??等农作区;繁殖其通常在12-4月的雨季中,筑巢在15-30m高的树洞中,有研究报告纪录牠们经常集体繁殖,通常母鸟较多,报告显示最高纪录曾在一窝中发现14只幼鸟,由6只成鸟轮由照顾,一窝约产2-4颗蛋 ,他们多为7-9只群居活动,繁殖期的亲鸟会显的紧张与不安,尤其是在巢穴附近时,常会有很多蛋弄破的情况,这也许与和其它家族成员繁殖期时互有侵略性有关联;金色锥尾鹦鹉由于大部分的栖息地都遭人为破坏、盗捕者的捕捉等原因,野外数量早已非常稀少,而人类饲养的金色锥尾鹦鹉比其它种类的鹦鹉更容易养成拔羽症的恶习,详细原因并不清楚,推断可能是因为笼舍过小,焦虑、紧迫、无聊所造成的原因,由 于牠们在野地里稀少的数量(约莫2000多只,低于3000只),华盛顿公约将其列为附录一濒临绝种的一级保育鹦鹉。

饲养摘要:

金色锥尾鹦鹉外表高贵显眼,非常亮眼,加上与其它锥尾鹦鹉比起来他们体型大的多,所以一直都是不少人的梦幻鸟种,但是其饲养难度与其它锥尾鹦鹉比起来却难的多,尤其是行为上与心理上的层面,基本上他们和其它同属Aratinga锥尾鹦鹉比起来比较不适合做宠物鸟,其生命力与适应度也比其它Aratinga锥尾鹦鹉差,饲养需多付出心思与耐性,尤其得多注意其行为方面的转变与问题。

繁殖:

成对分开饲养,提供良好的环境,繁殖期时对饲主可能有攻击性,在非繁殖其时羽毛会比较美丽亮眼,繁殖期长出现拔羽症状,母鸟通常一窝产3至5颗卵,孵化期约25天,幼鸟会在巢中待10个星期左右,羽毛长成7星期,幼鸟时期即与主人有良好的互动会减少拔羽症发生的机率,模仿能力佳。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8:32

红面具锥尾鹦鹉 (Red-masked Conure) 

红面具锥尾鹦鹉(红头太阳)与米特雷相似,但头部红色面积较广,体型则较小,可爱的模样十分讨喜,分布地区不广,栖息地破坏及捕捉作为活体出售使的数量有下滑的趋势,但在国外鹦鹉养殖业中仍属普遍,能学会重复一些人话。

体长:33cm(13吋)

分布:牠们仅分布在厄瓜多西南方及秘鲁西北方

整体概述:

生长在干燥、潮湿的森林、潮湿的长绿树林、落叶性森林以及热带稀树草原等地区,从海平线至海拔2500m皆有其踪迹,但主要栖息地都在海拔1000m以下,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是牠们的最爱,喜群居,尤其是繁殖期外的时间,通常成对或小群约12只活动,筑巢在树洞或白蚁窝中,也有纪录在悬崖岩洞中筑巢,在厄瓜多西南部的族群约于1-3月的雨季时繁殖

饲养摘要:

面具美丽讨喜的外表长获得不少人的喜爱,作为宠物鸟自幼养起会是很亲人互动性很高的鹦鹉,行为逗趣,生性好奇,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尤其在有人接近时 或兴奋、受惊时,适应环境后会与大部分的锥尾鹦鹉一样变的强壮,照顾上并不困难。

繁殖:

红面具锥尾鹦鹉的繁殖在台湾不常见到,成对分开饲养繁殖效果较好,繁殖期将外在干扰减至最低,如幼鸟孵出时须每日准备充足的食物供亲鸟喂食,尤其是软性食物;一次约产3-4颗蛋,通常3颗,孵化期约23-25天,羽毛长成约50天。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9:03

桃额锥尾鹦鹉 ( Peach-fronted Conure)

桃额锥尾鹦鹉 外表与橙额锥尾鹦鹉相当类似,但外表上的明显差异为桃额的上喙部为黑色,而橙额的上喙部呈淡腊色(但有一亚种上下喙皆为淡腊色),桃额锥尾鹦鹉的头冠部橘黄色斑点不会延伸至眼圈上,成熟橙额锥尾鹦鹉的冠部橘黄色斑点会与眼圈相连;以这个尺寸大小的鹦鹉来说,桃额锥尾鹦鹉算是说话与模仿能力不错的鸟种,生性逗趣与活泼,与其它同属Aratinga 锥尾鹦鹉比较起来也比较安静些。

体长:26-30cm(10-12 吋)

分布:广布于中南美洲,包括了巴西、阿根廷、波利维亚和巴拉圭等国家。

整体概述:

桃额锥尾鹦鹉 共有两亚种,除体长有差别外其外表上并无明显不同;主要活动于开阔的林地、干燥草园区、农耕区、落叶林、灌木丛林等等,常成群10-30只左右一起活动,觅食时与栖息林地里会有较大群的聚集,飞行时会发出尖锐引人注目的叫声,在部分地区因觅食于农垦区而造成农作物损失,他们在野地食用的天然食物包括了种子、坚果、昆虫幼虫、花苞、农作物等等;野外繁殖期多始于春天,大约在1-7月时,筑巢于中空树木或是白蚁洞里,通常产2-3颗卵。

饲养摘要:

桃额锥尾鹦鹉 是活泼的鸟儿,照顾上并不困难,适合都会区或公寓式饲养,宜提供多种玩具与器材供其玩耍与打发时间,适应新环境、食物、天气与饲主的速度快,且会变的强健与稳定,食物供应上与一般锥尾鹦鹉差不多,混合种子谷物饲料搭配豆类、坚果、蔬菜、水果、鸟干粮即可,成鸟饲养以成对较群养为佳,幼鸟饲养相当活泼亲人,学语能力不错,喜爱嬉戏玩闹,每天宜多放出笼外活动,鸟笼不宜太过小,提供宽敞的鸟笼可以增加其活动量促进身体健康。

繁殖:

给予良好的环境与生活条件桃额锥尾鹦鹉 是不难繁殖的鸟种,有时也会蛮多产的,且全年都可能繁殖,成对繁殖效果比较好,一般木制的中型锥尾鹦鹉巢箱建议使用,母鸟一次约产下2-4颗蛋,孵化期约26日,幼鸟52日龄时羽毛长成。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9:26

尖嘴锥尾鹦鹉 (Slender-billed Conure)  

尖嘴锥尾鹦鹉以及南方锥尾鹦鹉(Austral Conure)是Enicognathus锥尾鹦鹉里的唯二两位成员,外型与一般锥尾鹦鹉差距较大,细尖长的嘴喙是牠们独有的特色,其功能在野外主要是用来挖食核果以及挖掘地面上一些根茎类食物食用,其普遍度相当的低,无论是在国际鹦鹉养殖或国内市场上都非常稀少,相关信息非常稀少也使得尖嘴锥尾鹦鹉一直有层神秘面纱,但是宠物性佳且生命力强韧适应力强,外表特殊、稀有、繁殖成果缺乏是牠们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体长:40 cm (16 吋)

分布:主要栖息于南美洲智利中部以及其部分离岛上。

整体概述:

尖嘴锥尾鹦鹉 多栖息于森林地区与开阔的乡间郊区,栖息范围从海平面高度至2000公尺的高山地区,在冬季时也常于牧场农作区发现牠们的行踪,但是数目已大不如前,由于人为捕捉与栖息地大幅被人类破坏与掠取,尖嘴锥尾鹦鹉的数量持续下降中,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变为一级保育类鸟种,牠们多成群数只至数百只集体活动,又时更有上千只群聚栖息的现象,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天然食物包括了种子、嫩芽、根茎类、水果、农作物等;尖嘴锥尾鹦鹉大部分中空的树木中,也会筑巢于岩壁内、岩石裂缝、白蚁窝里,甚至没有巢穴时会自行在山壁中用树枝筑巢,繁殖季节介于11月至12月,通常一次生产3-5颗蛋 。

饲养摘要:

刚引进饲养时会比较胆小害羞,但是应环境速度快且良好,一旦适应环境获得妥善照顾后即非常健壮,因为来自于其原产地智利有许多寒冷的高山地方,所以牠们能耐低温,而且对气候的适应多半无虞,偶尔会吵杂,尤其在感到不安与威胁时,但与一般大型锥尾鹦鹉相比,牠们算安静很多了,多在晨昏时才作短暂的鸣叫,破坏力低,喂食上须达到营养均衡的配置,包括各种种子、谷物、坚果、蔬菜、水果、维他命、矿物质都应适量喂食;其安置方法最好是能采落地式室外笼舍,里面宜有植栽供栖息,因为牠们天性爱在地面上觅食活动,所以地面上宜有些可食性草类及植物 ,当宠物鸟宜选择手养鸟,尖嘴的幼鸟体型大,有学语能力且活泼好动,是不错的宠物鸟选择。

繁殖:

其繁殖成果不常见,且多于欧美国家,因为数量原本就相当少,尖嘴锥尾鹦鹉约于2至3岁时始有繁殖能力,成对繁殖效果比较好,牠们在繁殖期时敏感度高,所以尽量不要打扰其孵雏,切忌时常好奇开翻巢箱,尖嘴锥尾鹦鹉可能会发生咬蛋或弃蛋的情形,一次约产4-6颗蛋,但常有没授精的情形发生,孵化期约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须8周,若由交由亲鸟育雏,幼鸟约9至10周左右会离巢,离巢2周后即会断奶。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39:54

黑帽锥尾鹦鹉 (Black-capped Conure) 

黑帽锥尾鹦鹉(黑头小太阳)是Pyrrhura 小型锥尾鹦鹉里的一员,也是里面体型较娇小的种类,个性好玩活泼,价位不高,是很可爱的宠物鸟,也如同种小型锥尾鹦鹉一样不吵闹,是对鹦鹉有兴趣的初入门者良好的选择之一;黑帽锥尾鹦鹉 有两个亚种,性别无法由外表判断。

体长:25 cm (9.5 吋)

分布:黑帽锥尾鹦鹉主要分布在西亚马逊盆地,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巴西等国境内。

整体概述:

黑帽锥尾鹦鹉在野外的栖地主要在海拔300公尺以下的潮湿的低地热带森林,尤在安地斯山周围的丘陵地区林间地带更易见其踪迹,但东安地斯山丘陵地区数量较少,牠们多为群居性,通常约30只左右成群活动,繁殖期间时聚集数量则较少,黑帽锥尾鹦鹉 大都在树顶上觅食或群集,鲜少至30公尺以下的高度活动,繁殖期在2至3月间。

饲养摘要:

人工繁殖鸟很容易饲养,牠们是活跃的鸟儿,但刚饲养时较害羞,也较怕人,常一有人接近就躲进巢箱,但一适应环境与天气后则十分健壮,可常喷水或供其沐浴保持良好羽毛状况与羽色,大部分的黑帽锥尾鹦鹉都会喜爱沐浴,饮食则同一般Pyrrhura 小型锥尾鹦鹉,以混合种子饲料和坚果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或是进口鹦鹉饼干、干粮等营养食物。

繁殖:

若饲养的为人工繁殖成鸟则难度并不会太高,一般以繁殖而言成对繁殖是比较理想的繁殖方法,巢箱使用一般鸡尾鹦鹉(卡美)用的直式巢箱即可,若鸟很怕人则可自行制作深度深一点的巢箱,通常鹦鹉对深度深、比较暗的巢箱比较有安全感,但记得钉上梯子供其进出巢箱爬行;黑帽锥尾鹦鹉是多产的种类,若将雏鸟移出手养整年都有可能繁殖,但必须妥善控制生产次数,若不间断的繁殖会大大影响往后繁殖品质与亲鸟健康甚至死亡,一窝产5-8 颗蛋,孵化期约25天,6 - 7 周幼鸟羽毛长成。

鹦歌艳鹉 发表于 2008-10-31 18:40:38

绿颊锥尾鹦鹉 (Green-cheeked Conure)

绿颊锥尾鹦鹉(绿颊小太阳)是最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同时也是体型最小的锥尾鹦鹉之一,个性十分调皮、活泼、好奇、亲人,对人的接受度高,别于非洲系Poicephalus鹦鹉(塞内加尔、麦耶氏等),牠们不会成为只亲近接受一人的鹦鹉,所以相当讨人喜欢,虽然与其它锥尾鹦鹉一样并不以说话能力著称,但牠们安静又讨喜,所以很适合各种居家环境饲养;绿颊锥尾鹦鹉与赤褐腹锥尾鹦鹉(红腹小太阳,Maroon-bellied Conure)外表上非常相似,常被误认,绿颊锥尾鹦鹉的体色较淡较亮,胸前毛色较呈灰色,但主要辨识点是绿颊锥尾鹦鹉的尾部是红褐色,而赤褐腹锥尾鹦鹉的尾部则是绿色(但尾部底面仍是红褐色);有5种亚种,从外表无法分辨性别,须经由DNA鉴定或外科手术鉴定,有数种美丽颜色的变种,最常见的变种是黄边锥尾鹦鹉(Yellow-sided Conure),后来新改良出来的变种还有肉桂色(左图三那两只浅色的)和比较少的蓝色(左图二),最新的变种则是菠萝绿颊(左图一),颜色鲜艳,数量最少;绿颊锥尾鹦鹉在饲主良好照顾下可有25年或更高的寿命,一般来说平均寿命可能约10 -15年。

体长:26 cm (10 吋)

分布:绿颊锥尾鹦鹉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与秘鲁

整体概述:

牠们通常栖息于各种林地、林间草原、落叶林、沼泽地等海拔2900 m以下的地区,群居性,一般都10至20只左右一起活动,习惯在树顶觅食,在分布的区域算是常见的鸟类,筑巢在树洞中,繁殖期可能始于2月,一窝产3-4颗蛋 ,在栖地里有稳定的族群结构与数量。

饲养摘要:

绿颊锥尾鹦鹉是活泼的鹦鹉,其各类迷人鲜艳的变种也是最近非常热门且高需求的鸟种,成鸟刚饲养时会较害羞,有人接近时会躲入巢箱内,但适应力与生命力强,不吵闹,比牠们的近亲Aratinga类的锥尾鹦鹉安静许多,但在兴奋、高兴或想吸引主人注意时会鸣叫,牠们相当喜爱洗澡,常沐浴能使羽毛与皮肤维持良好的状况,许多饲养绿颊锥尾鹦鹉的人会遇到这些小家伙长大时会开始出现咬人的习惯,尤其在开始成熟的时期时(约9个月大到1岁时),但这个问题通常很快会解决;饮食上避免只喂食种子饲料,这对牠们的健康会大打折扣,蔬菜、水果、鸟饼干饲料 、适量的维他命等都需酌量喂食。

繁殖:

与一般锥尾鹦鹉差不多,绿颊锥尾鹦鹉大约都在春夏开始繁殖,繁殖难度不高,整年都可能繁殖,大多数的绿颊锥尾鹦鹉都是多产的鸟儿,但也有一些不是;巢箱可使用直立式,巢箱规格同于鸡尾鹦鹉即可,牠们大概1岁有繁殖能力,但建议18个月大时再繁殖较理想,尤其是母鸟,一年可繁殖2 -3次,一次约产4-7颗蛋,通常为4至5颗,繁殖期间不宜过于频繁的开翻检查巢箱,因为有可能导致亲鸟受惊吓而伤害了蛋或雏鸟的情形,孵化期约24天,幼鸟毛羽长成需7至8周。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请求2位版主把我这个贴全部删除,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