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涿州——“笼子马”的神奇艺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爱好养鸟的人都知道,养鸟器具的好与坏,是能否养好观赏鸟的关键之一。所以,只有先备置一个好的鸟笼,才能将鸟养得健康活泼,鸣唱自如,适合观赏。而涿州义和庄乡马家手工制作的鸟笼以其技术独特、美观精致、坚固耐用而闻名,为众多玩儿家、收藏家所推崇,在京津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人称“笼子马”。当我们探访第五组来到义和庄乡“笼子马”第二代传人马福清家里时,外形清瘦、十分腼腆的马福清显得有些拘谨,他把我们迎进屋,只见客厅里放着的几只鸟笼子,外观简单,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客厅里间是马福清的工作间。当我们问起马家鸟笼发家史时,他紧张的面容才稍稍放松下来。据介绍,马家手工制作鸟笼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距今已有80年历史。创始人马德润,自幼在北京天桥学艺,若练一套过硬的鸟笼制作技术。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家乡制作鸟笼,经过他不懈钻研,认真揣摩,制作技术越发精湛而独特,鸟笼越来越精致耐用,“笼子马”因此而得名。
马家鸟笼的品种极为丰富,有红子、画眉、百灵、黄鸟等近20个品种,并全部为手工制作,不用胶粘接,却严丝合缝,坚固耐用,能够承受一个成人的重量,价格也从300元到3000元不等。为了见证鸟笼的坚固,我与涿州文广局的一位女同志站在了上面,真是太神奇了,鸟笼竟然在我们重重的压力下,毫发未损,可见极具收藏价值,当然价格也不菲了。
马福清告诉我们,该鸟笼制作工艺要求极高,工序也繁多,要经过劈条、熏蒸、打箍、平圈、穿条等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说着,在简陋的工作室他熟练地为我们演示了打箍、穿条等过程,让我们感受制作的独到之处。“制作过程不仅要严谨,每一个步骤也要有严格的标准。比如选料时,从竹子的年龄、老嫩、皮色、竹节等方面都十分考究,做到分类使用、分毫不差。”马福清如数家珍。
马福清还告诉我们,现在他的笼子在北京销量很好,有些商家还找上门来订货。问他目前有什么打算时,他说他很知足,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手艺能够传承给儿子,争取扩大产量,以满足鸟类爱好者的需求。
“笼子马”已成为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何使这张名片继续发扬光大,除了当地政府的扶持关注,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外,\"笼子马\"也需要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表现形式。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前进,马福清及他的传人,将以更令人瞩目的艺术表现在涿州大地上大放异彩。
发现者/李建春 供图/赵海江
http://www.hebnews.cn/attachement/jpg/site2/20100811/406186eabb330dcc40413b.jpg
马福清就在这简陋的工作间里,创造出神奇。
http://www.hebnews.cn/attachement/jpg/site2/20100811/406186eabb330dcc40613c.jpg
我们对他的制作颇感兴趣。
http://www.hebnews.cn/attachement/jpg/site2/20100811/406186eabb330dcc40963d.jpg
马师傅演示穿条、打箍过程
http://www.hebnews.cn/attachement/jpg/site2/20100811/406186eabb330dcc40a23e.jpg
呵呵,站在马福清制作的鸟笼上,检验其坚固程度,偶也颇有成就感。
http://www.hebnews.cn/attachement/jpg/site2/20100811/406186eabb330dcc40bd3f.jpg 顶了,最后一张图片给力 工作间里不是不让人随便进吗 那几个都是记者涿州马的鸟笼哪是一流的鸟笼 最后一张挺给力! 不能简单把结实与好工艺划等号 欣赏了 好手艺,欣赏了。 老涿州马还是很牛比的,现在的已经差远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