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葱中见人家》中看李可染晚年的水墨艺术
80年代是李可染绘画艺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万木葱中见人家》便完成于这个时期。作为李可染“密林烟树”系列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把中国水墨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难度。“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
这是1986年李可染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书画展(李可染中国书画展)图目上写下的两句话。此时李可染已是79岁高龄。“苦学派”的概念成为李可染晚年心境的写照,他不止一次对人说“我是时间上的穷人”,有一种紧迫感促使他更加勤奋、超负荷地工作。他感到自己的许多想法来不及完成了,需要靠一种集体的力量接力做下去,将自己开辟的道路拓展下去。
晚年的李可染深深苦恼于荣誉、声望给他带来的种种烦扰,加之疾病缠身,他希望有个安静一点儿的环境让他专心画画。他曾不得不在门口贴出谢绝酬应的启事。李可染晚年许多作品完成于北戴河,并不是为了去休养,而是为了可以安心作画,每次去了,下车伊始即理纸磨墨,极少有时间到海边散心。
熟悉水墨语言的人知道,泼墨活泼烂漫有余而浑厚深沉不足。40年代的李可染是泼墨高手,后来京华拜齐白石、黄宾虹二先生为师,遂由泼墨向积墨转变,逐渐形成浑厚渊穆的积墨风格。然而,经过40余年刻苦砥砺的修行之后,老画师突然想要获得大自由和大自在,于是又重拾泼墨。与40年前的小泼墨不同,老先生这回玩的是大泼墨。
1982年,李可染在《茂林清暑图》的题跋中写道:“昔人论画云:‘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成画,二者结合,便成画诀’。此数语甚为精到,因解事物相反相成之理。吾偶以泼墨法作《茂林清暑图》,虽水墨纵肆,但无狂态,因题此数语。”时隔4年之后,在北戴河海滨避暑的李可染,又重画此境,于是便有了《万木葱中见人家》。两画相比,虽然《茂林清暑图》是《万木葱中见人家》的蓝本,只是后者不仅尺幅更大,而且景物更为丰富,境界更为宏阔,语言更为周密。《茂林清署图》确实有些“偶作”的味道,笔墨游戏的心态要多一些,重点是在新的泼墨语言的实验;而《万木葱中见人家》就是在实验成功基础上一次深思熟虑的行为,故而画得更庄重一些,构图、笔墨、意境的种种表达更丰满和周到。
李可染的山水画,对造型从来要求如雕塑般结实,如素描般准确。正因为如此学院般的苛刻,所以有时不免落入“板刻结”。但这种严格的水墨语言训练,也给他晚年的大泼墨“随水墨纵横,但无狂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谓“无狂态”,可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是指心态,临事以敬,不轻浮,不癫狂,不造次;另一方面是指语言,虽然用笔用墨很纵肆,但笔笔到位,笔笔精准,笔笔老辣。李成的惜墨是控制,王洽的泼墨是纵肆,二者结合,便是李可染的“虽水墨纵肆,但无狂态。”这当然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以老僧补衲之静,制天马行空之动,在墨海翻腾中贯透着渊深的静穆之气,这就是李可染晚年大泼墨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度。
这幅《万木葱中见人家》,以泼墨作底,先画出“湿云常带雨”的灵动墨韵,再以积墨很沉实地加厚林木的暗处,使画面更趋幽邃。特别是以多层淡墨积盖部分树木的高光,使之掩映于林荫深处,山林呈现出无尽的层次,深不可测,似有似无的云烟自密树中隐隐升起,这既丰富了中间灰色调的层次,同时又保证了全画素描调子的统一性,使画面不至于太花。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家中第一个自觉地从素描调子来整合画面统一性的画家。他学过油画,也刻过木刻,对素描下过很大力气。如何在光影明昧中巧妙把握素描调性的统一成为我们面对李可染逆光山水首要关注的点。
《万木葱中见人家》完成于1986年8月,即中国美术馆“李可染书画展”(李可染生前最后一次个人画展)三个月之后。此时的李可染在进行了一次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的总结之后,无论在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上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可染曾在1986年中国美术馆个展的一篇前言《我的话》中写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我早年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两年后的李可染自己已充分意识到,并为能够突破以往的成就而沉浸在喜悦之中,他在画跋中说:“吾以自家笔墨写我自家山水,虽未步前人后尘,但以能不失东方艺术神韵为快。”——题《高岩水边人家》(1988年)。
1987年李可染正式提出了学派问题,并具体表述了他所说的 “苦学派”之内涵:“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汲取大自然的精华,进行创造;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刻苦、顽强;画风严谨、深厚、饱满、凝重;气势博大雄浑;基本功扎实过硬。这也可说是苦学派的一些特征、个性。”这段话概括了李可染的艺术道路、审美理想和对继承者的严格要求。他要以此为准绳,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学派。
《万木葱中见人家》不仅是李可染“密林烟树”系列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胜任地表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山林那种湿度极大,黑密肥腴却又千古青苍、岚光四射的复杂景象,把中国水墨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难度。它又在李可染晚年艺术生涯最辉煌时期闪耀光辉。
在山重水复的艺术道路上,每位艺术大师都必须经历艰巨的跋涉。“峰高无坦途”李可染也不例外。这个在绘画艺术上倡导“苦学”的艺术大师,当他年近八旬之时,却还在说:“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李可染以自己的绘画艺术成就在当代艺术中国美术史上矗立起一座大山。 精品贴!!!!!!!!!!!!!!!!!!好 艺术特色
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调所吸引。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著有《谈山水画》。
编辑本段书法特色
李可染擅画山水、人物、牛,他勇于创新,成为现代中国画坛上备受推崇的大家,在现代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他也工书法,尤其近年来书法受到人们追捧。齐白石老人曾在赠李可染之画《五蟹图》中评其曰:“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书画可以横行矣。”
沈鹏先生在《李可染书画全集·书法卷·序》中说:“书法既是李可染的余事,也是他的全部艺术活动的重要部分。说余事,因为书法只占用他从事绘画以外的较少时间,并且与绘画的数量比较占据次位。但是,从书画理法相同的意义来说,从笔法与结构的最抽象的原则来说,书法就不仅不是余事,而是可染艺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了。”李可染先生擅书法,又喜搜书帖,尤爱魏碑,他书法早年学王羲之、赵孟兆页、石涛诸帖,深得精髓,融会贯通,与早年绘画一样入古出新,脱化而出。其上世纪40年代的书法,独幅作品已极少见,从大多题画书法看,大都用笔灵活多变,气韵生动,意趣酣畅,体势跌宕,与晚年书法的沉重凝练不同。
上世纪60年代“文革”中作画甚少,常以习字为日课,临摹颜真卿《八关斋帖》、魏碑、汉隶诸帖,自创了一种采众家之长的一家之体——“酱当体”(李可染自戏名之)。以此字体来纠正自己书风中的“流滑”之病。“酱当体”的由来,据画家回忆说,是源于旧时酱园招牌上工匠所写的大字,多是笔画粗重平实,线条缺少韵味和变化,即近于“横平竖直”的一种极其刻板的书体。李可染先生曾说:“字体削瘦容易,丰厚难。就像人的肢体,要有骨力、有弹性、苍而润。瘦笔只见骨头,比较容易,若在丰厚之中见出筋力就好了。丰厚比瘦削好,传世多颜字是有道理的,颜字有庙堂之气。”以后,他的书风有了突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轻灵优美变为沉实厚重了。从传世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70年代末期已达到高峰。代表作有《峰高无坦途》(1978年作)、《痴思长绳系日》(1979年作)等,明显具有一种成熟的自我风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渐趋凝重厚拙,点画圆浑与方断兼之,线条极富立体感。其风格以《师牛堂》(1985年作)、《为祖国河山立传》(1986年作)、《废画三千》(1986年作)、《东方既白》(1989年作)、《所要者魂》(1986年作)等为代表。
其中一幅《东方既白》书轴,堪为楷范。该作品为纸本,纵103.2厘米,宽34.2厘米。其款为:“1989年岁次己已秋九月上浣(按:上旬)。李可染于师牛堂。”按“1989年”为作者83岁时所书。款右下方钤有白文方印“白发学童”、朱文圆印“李”、白文方印“可染”。这幅作品是画家晚年典型书风之作,其中“东方既白”4个大字中的“既”字左正右斜,左平右险,“东”字左撇的墨韵干辣,右捺的墨味腴润,均颇为适度而具有美感。“白”字“曰”的右下的开而不收,“既”字的“艮”部的左上部“开口”等,都十分微妙而别有意趣。这种笔法圆厚重实,既不显得沉重呆板,又丰厚之中见筋力。其结体意方而用圆,字势开张大气。其点画圆劲,用墨酣饱,时有飞白、颤笔,行笔如锥划沙,具有动感,有篆隶之意。通篇给人以沉稳坚定、宽博大度、严肃雄健之感。是李氏晚年代表作品之一。
李可染先生的书画作品具有很高艺术性,声名日隆,常在市场中频创高值。由于他一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作多是精品,故传世作品较少。梅墨生先生所编著之《中国名画家全集·李可染·附主要传世作品目录》中所著录其书画作品共计232幅,其中书法作品仅有13幅。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传世书法作品十分稀少珍贵,所以,深得众多收藏者珍爱。笔者认为,了解一些李可染先生的生平和书法艺术特色,有利于收藏爱好者对李可染作品之收藏与真伪辨别。
画作故事 ▲《万山红遍》
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于2007年5月28日的中国近现代画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经过热烈竞投后,以35,040,000港元高价成交,打破画家作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厘米,宽84厘米,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故此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画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更是当时最为欢迎的名句之一。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称之为“红色山水”,“红色”亦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编辑本段印章印语
《可贵者胆》——一九五四年出外写生用此印语。以自勉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书于师牛堂。"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
《所要者魂》——一九五四年出外写生前镌用此印语。 一九八六年 丙寅四月 可染于师牛堂"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我打出来前刻的两方印章。"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为祖国山河立传》——祖国河山壮丽,理应精心描画。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四月书吾山水印语可染。
《废画三千》——自励印语 一九八六年 岁次丙寅 可染于师牛堂怕画坏是没出息的。只要用心画,画坏了没有关系。我有一方图章,叫做"废画三千",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自己的老圈子里转,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是很难进步的。(李可染自释)
《孺子牛》——鲁迅先生联语云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语给我们启发教育 吾因此开始画牛 并名我画室为师范牛堂 今逢鲁迅先生诞辰百年纪念 写此以志敬仰 一九八一 可染并记
《七十始知己无知》——50年代,我几次外出写生,背着学生的画具,每天跋山涉水,行程数万里;力求创造有现实生活气息、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现在不知不觉已是七十以外了,我总结了一下,刻了一方图章"七十始知己无知",意思是天地之大,万物之广,道理之深,自己所学所知,微不足道。总结自己,七十生涯,深感无知,要从"零"学起。(李可染自释)
《峰高无坦途》(赠周恩聪)——此吾七十总结印语 书赠恩聪同学共勉 一九七八年 可染
其他作品有:《可贵者胆》2、3,《所要者魂》2、《语不惊人》等。
编辑本段画作话语
《一叶知秋》——立轴、设色彩本,67×37cm
四十年代,李可染转向中国画创作时,他的人物画创作表现出更成熟的个人风格,充分地反映了他艺术个性中潇洒放逸的性情。这种风格特色一直保持到晚年,成为其艺术审美表现中与山水画雄浑厚重审美趣向对立统一的一个重要的互补因素。
题句:"正问秋消息,一叶落中庭。"
郭沫若题:"梧桐是秋之精神,清爽二字尽之。"
《万山红遍》——1962年镜框、设色纸本,69×45cm
以朱砂绘万山红遍诗意图,此幅为开篇之作,作于1962年。以后两年又有创作,目前已知的"朱砂山水"作品仅有五件,分藏在私人及美术机构。从艺术上讲这类特别山水创作是李可染从"写境"跃向"造境"的创新,浑然灿烂,极为感人。
题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清漓胜境图》——1977年、152×128cm
江山明澄似镜,两岩景物和江山舟楫皆入影成双。参差错落的房舍,茂郁林丛,还有奇形怪状、千变万化的山峰,好像故意排列在江水两岸,任人观赏。画家用宏大布局,把漓江最令人倾倒的景物一揽子铺展于画面上。在笔墨方面,画家避虚就实,刻划具体,提高远景的能见度,以强调此地空气的清澄。线条凝重沉着,墨色充足饱满,使秀美的漓江稳重而不飘,十分耐看。
《孺子牛图》(1983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师牛堂,寄情,白发学童,彭城李氏,可染印信 68×111cm)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其他作品有:
《松下观瀑图》(1943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学不辍 79.9×47cm)
《洗桐图》(194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三企,可染,一尘不染 65.5×37.2cm)
《棕下老人》(1945年94.4×43.5cm)
《午困图》(1948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莫名其妙,有君堂 71.3×34.3cm)
《人在梅花中》(1961年镜心、设色纸本,70×45cm)
《鲁迅故乡绍兴城》(1962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 62.3×44.6cm)
《万山红遍》(二)(1964年136×84cm)
《昆仑山色》(1965年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钤印:可染,寄情,河山如画 67×45cm)
《阳朔》(1972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 69×95cm)
《山顶梯田》(197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李 51.3×38.7cm)
《井冈山》(1976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 129×81cm)
《雨中漓江》(1977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河山如画 71.2×48.7cm)
《清漓帆影图》(1979年立轴、设色纸本,60×96cm)
《牧童短笛图》(1980年立轴、设色彩本,69×45cm)
《泼墨山水》(1981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日新,李 68.7×45.9cm)
《牧童归去夕阳红》(198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孺子牛,李下不正冠,陈言务去 69×58.5cm)
《烟江夕照》(1987年68.5×103cm)
《百重泉》(1987年109.6×60.2cm)
《密林烟树》(1988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陈言务去 76.5×50cm)
《草原放牧》(1988年77.5×102.5cm)
《雨势骤然晴》(1988年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钤印:白发学童,李,可染,师牛堂 82.7×52.2cm)
还有:《执扇仕女》(1943)、《布袋和尚》(1943)、《荷净纳凉》(1943)、《放鹤亭》(1945)、《蕉林鸣琴》(1946)、《浔阳琵琶》(1946)、《宋人诗意》(1946)、《暮归》(1946)、《温柔乡里不惊寒》(1947)、《钟馗》(1948)、《柳溪渔艇图》(1960)、《醉翁图》(1947)、《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1954)、《黄山云海》(1982)、《春雨江南图》(1983)、《苍岩双瀑图》(1983)、《黄山烟云》(1984)、《峡江轻舟图》(1987)、《山静瀑声宣》(1988)、《峡江帆影图》(1988)、《密树自生烟》(1988)、《高岩水边人家》(1988)、《暮雨初收夕阳中》、《苦吟图轴》、《榕荫渡牛图轴》、《犟牛图轴》、《雨中漓江图轴》、《山水图轴》等
编辑本段李氏评说
范宽——他的画比较神秘。《溪山行旅》反映东方人心胸之广,气魄之大。前景低小,后面的山相当高大,近、中、远景高度占三分之二,宽度占五分之四,反觉山势高大之极。
李成 ——李成的画,近年也感觉很远,远到气势逼人,让人看了惊心动魄。前景的山,顶多只够得上近景,而放在最前面,从透视看,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心胸气魄大,不斤斤于透视的“近大远小”。
李唐——用墨很好,皴法严密,把山的浓厚感表现出来了。
王蒙——水墨山水,重峦叠嶂,笔法很好。
黄公望——用墨好
石溪——画厚重,很有分量,多秃笔,用笔圆滑。历代大家,不论中西,没有一个不在深厚上用功。
石涛——跑的地方很多,所以画有新意,意境好,很少公式化,没有固定式。
八大山人——他的画超脱,抽象成分多,用墨讲究。
龚贤——他发展了积墨法。中国画笔墨玄灵,一层层画,一笔笔加,画到深厚而空灵,不板不滞,有清苍之气,很难。
米芾——我喜欢米南宫。传为米南宫的《雨景图》山雨欲来,山上浮动一种云气。
编辑本段李氏年谱
190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排行第二,原名永顺。童年酷爱戏曲绘画,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博得邻人围观。
1914年——入私塾。穷巷无良师,两年无所得,惟常在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不加阻止。
1916年——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取学名李可染。
1917年——始入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取学名可染。
1920年——暑假,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亭,见集益书画社室内数位老画师正在作画,急趋窗外伏观,一连数日,恋恋不舍。由此得登堂入室,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习王石谷一派山水。
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两年。此间,得见吴昌硕真迹。在学校一次纪念会上,听康有为演讲,言数年来周游全球,确认中国唐宋绘画为世界艺术高峰,激发可染立志献身绘画艺术。
1925年——毕业创作以其王石谷派细笔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刘海粟校长为之题跋。是年回徐州,在第七师范附小和私立徐州艺专任教至1928年冬。
1926年——在省立第七师范附属小学和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1929年——越级考上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得林风眠校长赏识。春季入学,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Andre Claouodot)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同年,杭州"一八艺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艺社",为最早成员。
1930年——杭州"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首次在杭州举行。同年,西湖国立艺术院改制,取消研究部,并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李可染在该校教授研究室任助理员,半工半读。
1931年——5月,杭州"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习作展,鲁迅为展览写《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可染作品始受注意。1930年至1932年期间,"一八艺社"成员先后被迫离校,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给予路费资助,离开西湖,回到徐州。
1932年——在徐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主要是油画),创办“黑白画会”。大幅《钟馗》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1935年——游泰山,至北平故宫博物院尽赏历代名画。
1937年——领导徐州美专学生作抗日宣传。办《抗日画报》。
1938年——赴武汉,先后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部门进行爱国宣传活动。
1939年——为表达国仇家恨,完成宣传画《是谁破坏了你的快乐的家园?》
1940年——住金刚坡下的赖家桥,与理论家蔡仪同室,相互切磋艺事,共同探讨新艺术理论。由抗战宣传活动转回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
1941年——郭沫若先生为李可染作题画诗二首,一为五律《题水牛图》,一为七律《题峡里行舟图》。
1942年——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从而寄托爱国情怀。他在《自述》中说:"1941年后,文委会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较多的时间恢复对中国画的研究。当时我住在重庆金刚坡下家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做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是年,徐悲鸿先生偶见李可染水彩风景画,赞赏之至,写信附亲笔水墨画《猫图》赠之,用以交换可染水彩风景画一幅,是为两画家订交之始。在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其参展作品水墨写意画《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徐悲鸿先生订购。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获好评。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3年——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对民族传统,提出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以此为座右铭。是年,迁居国立艺专宿舍,屋后竹林生发幼竹,伸展入画室,嫩叶新绿拂于案旁。古人有云"何可一日无此君耶。"遂自命画室为"有君堂"。
??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
1944年——在重庆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品述推崇。老舍先生在文中写道:"大约在五年前吧,文艺协会义卖会员们的书画,可染兄弟画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给了我。这两张我自己买下了,那幅水牛今天还在我的书斋兼客厅兼卧室里悬挂着。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由此可知,李可染擅山水,喜作水墨牛图,大约30年代已见端倪。据徐州艺专老学生回忆,染师早在徐州家乡已默谙此道。
1945年——与林风眠、丁衍庸、倪贻德、赵无极等举办《现代绘画联展》。在昆明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作《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
1946年——任北平国立艺专中国画副教授。
1947年——执弟子礼于齐白石。拜师后,白石老人作《五蟹图》,题句云:"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白石老人1947年在李可染《耙草歇牛图》上的题句是:"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的高手。"在李可染的《牧童双牛图》中,白石老人又题句说?quot;中国画后代高出上古者,在乾嘉间,向后高手无多。至同光间,仅有赵撝叔,再后只有吴缶庐。缶庐去后约二十余年,画手如鳞,继缶庐者有李可染。今见可染画多,因多事饶舌。"
1948年——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1949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当年《人民美术》第五期又发表了他到大同云岗石窟考察后撰写的《云岗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随同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参加土改,创作新年画《工农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作品。
1952年——再次到云岗石窟考察。又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的炳灵寺石窟考察团赴炳灵寺考察,沿途参观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为汉代艺术沉雄的气魄所震撼。
1954年——为变革中国画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上半年首次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悦心殿举行三画家水墨写生画联展,引起强烈反响。是年夏,于江南写生途中,逗留西湖,在黄宾虹家待了六天,看黄师作画,向黄师求教。又访京剧艺术家盖叫天,交流学艺心得。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的转型期(1954-1965)的开始。
1956年——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代表作有《鲁迅故乡绍兴城》、《万县》、《江城朝雾》、《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峡百步梯》等。返回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三天,对美术界影响至深。
1957年——与画家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时四个月。柏林艺术科院为两画家举办联合画展。
1958年——观摩齐白石遗作展并发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
1959年——赴桂林写生。在北京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并先后在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同年,捷克布拉格博物馆举办《李可染画展》。《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出版。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1961年——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李可染中国画艺术走向成熟。此后三年,冬季到广东从化、夏季到北戴河从事创作,许多名作如《鲁迅故乡绍兴城》、《黄海烟霞》、《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等都在这一期间完成。
1962年——作《黄山烟霞》、《漓江》、《万山红遍(一)》、《五牛图》。
1964年——作《清漓天下景》、《万山红遍(二)》、丈二巨幅《漓江》、《巫山云图》、《山下水田》等。
1966年——"文革"开始,被迫停笔。通过书法磨练基本功,纯化人格力度。勤奋不辍。这段时间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丰碑期(1979-1989)积蓄了雄厚精进的创造力。
1969年——下放湖北丹江口干校,为时二年。
1972年——按周恩来调令返京,重新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为民族饭店作大幅《漓江》。
1973年——作6米巨幅《漓江胜境图》,历时三个月完成。又作《树梢百重泉》,作为国礼赠送友好国家元首。
1974-1975年——"四人帮"发动"批黑画、反击资产阶级黑线回潮"运动。李可染名作《阳朔胜境图》被指为《黑画》,横遭批判。原陈列于公共场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李可染身受迫害,但仍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为日本华侨总会作大幅《漓江》、《井岗山》图轴。
1977年——作《井岗山》、《襟江阁》、《清漓风光图》等。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后连续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书写了鲁迅联语,并题“鲁迅先生联语云‘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语给我启发教育,吾因此开始画牛,并名我画室为‘师牛堂’,今逢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年纪念,写此以志敬仰。一九八一,可染并记”。
1983年——赴日本东京、大阪举办 《李可染中国画展》。艺术教学片《峰高无坦途--李可染的山水艺术》,欣赏片《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画牛》完成。
1984年——《江山无尽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
1985年——10月,江苏徐州市修复李可染旧居,李可染捐赠其本人历年书画墨迹珍品40件,连同李可染学生、传派画家赠画,长期陈列,供研究观赏。是年,作《水牛赞图》,画跋中云:"回忆当年郭老与吾同住在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郭老写此诗,共三十六行,盛赞牛之美德,并称之为国兽,益增我画牛情趣".跋文追记了"吾始画牛"的新起点。在经历了一系列精神震荡和内心思索以后,构思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属于未来的一方印章"东方既白",预言现代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前景。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盛况空前。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笔耕生涯的最后一次展览,展出作品202件。展览全面反映了李可染革新中国画历四十余年的艰苦里程,体现了早、中、近期不同阶段的艺术造诣、风格演变与开拓性贡献。李可染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说:"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又说:"现在我年近八旬,但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我常想,我若能活到一百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一想二百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无涯惟智,事物发展是无穷无尽的,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李可染中国画展》前言,《我的话》)
1987年——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 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1988年——捐赠作品《雨过瀑声急》,以义卖所得4万美元赠予国际修复长城、拯救威尼斯委员会。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画家捐款10万美元,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12月5日上午10时50分,心脏病猝发,溘然长逝,享年82岁。
2007年——11月4日,为期10天的题为“世纪可染”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编辑本段艺术随笔
生活与艺术相比,生活是基础,任何事情要想干好都要先打基础,为什么一些人的山水画形成公式化。主要是脱离生活,脱离真实,没有感受。凭自己想当然去画,画来画去必然形成一种固定的公式。
一幅画怎样才算好,我告诉你一个“五字诀”,很容易记:“气”“寒(含)”“北(笔)”“风(丰)”“大”。
“气”指气韵,一幅画的气韵最为重要,是统帅,是灵魂,“六法”中第一条、最重要,就是讲气韵生动。
“含”指含蓄,画面含蓄至关重要,好画给人以深思,回味无穷,象撞钟一样要有余音,要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地。好文章不能剑拔弩张,好画也是如此,要有深度,不是简单的表象,而是含蓄无尽的感觉。
“笔”指笔墨,是创作的手段、方法,任何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好的意境都需要用好的笔墨手段表现出来,这是基本功的一部份。
“丰”指丰富,一些人画画草率行事,这样不好。画家要对观众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要给人以精神享受、给人以教育、发人深思,使人久观而忘返,这就必须画面丰富、“耐看”。黄宾虹的“积墨法”就有这种感觉。丰富不一定就非是繁笔,简笔画也能达到丰富的效果,只是更不容易。艺术要追求丰富,片面强调洗练到了简单、草率的程度是不行的。初学更是如此,千笔万笔不嫌繁嘛。
“大”指“大气”,有人画画给人以“大气”之感。有人画画给人感觉拘谨“小气”。这是由画家的修养、性格等因素所定。能做到“大气”不容易。范宽那样的作品历史上少有,大气,是中国画的好传统。这五个字很容易记,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五字诀”,要有生活基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长时间苦学苦练,才有可能做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