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征文]找寻年味
[年味征文] 找寻年味压岁钱、穿新衣、放鞭炮、做蛋饺、酿面筋、守岁、走亲戚、贴春联、拜年……这是我们小时侯最盼望,最想享受年味。然而现在却感到年味越来越淡,是年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出了问题?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精神文化,是历史和时间的延续,当然没有问题。是人们的文化心理出了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和文明的发展,我们所需的已超出了我们所向往的年味。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这副春联体现了旧时的春节习俗,也映衬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旧时的过年,不但有贴门联、燃放烟花爆竹,还喝米酒、看戏曲、帖年画、帖福字等习俗,还有踩高跷,舞龙灯,腰鼓……的年活动。如今的春节却漫漫的在人们心中演变成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假日”人们渐渐接受的一个“长假”。喝茅台、五粮液替代了米酒,扑克麻将代替了腰鼓,踩高跷,孩子堆积如山的寒假作业,也剥夺了他们走亲访友的权利,压岁钱也好象失去它本身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生活脚步的加快,年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大家不再去品位年的味道和年的涵义,年的只是新和旧的分界线,现在和过去的分水岭。
过去,我们喜欢过年,也能感受到“年”的味道,是因为年有着悠久的历史韵味,有的是我们未泯的童心。穿新衣,放鞭炮是过年象征,一大家人先是祭祖再围坐桌前,轮流着向老人家敬酒、祝福长寿,乐意融融。在农村,春节前夕还要宰杀一头自家养的肥猪,那忙碌的景象至尽还历历在目。过去的年虽然贫穷,但也过的开心。现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东西却漫漫自然淡化了,感受不到强烈的喜庆气息。
在我们孩提时,还能感受到那浓郁的年味,那一切的一切至今还记忆尤新,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儿时的我亦已成家立业,反而感觉不到那浓浓的节日气氛。如果认为是农村城市化国家全球化,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至今依然保留着那浓浓的年味,每年都有大量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在文化上实现着他们追寻文化的梦想,同时每年都有许多的世界友人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过中国的年,来咀嚼和品味中国“年味”
随着与世界的接轨,中国发展了,可我们年的味不能变。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在融入国际的同时,我们不能抛弃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不能抛弃我们传统的年文化、年味。要学会在现代中寻找传统,在传统中找寻现代。使年这棵奇花异葩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经久不息的花香。 是社会的进步
还是生活的压力
使我们对"年"不再有从前的期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年味已经淡薄了,主要的原因我认为:一是过去过年和平常的反差太大了。哪个时候平常吃的一般,穿的也一般,惟独过年的时候吃的好,穿的好,还可以尽情的玩。现在不同了,平常吃的和穿的都和过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能形成反差。二是春节是个民俗的东西,里面有好多文化底蕴。而现代的年轻人好多不理解和不接受这些民俗的东西。在他们或者她们的眼中,春节和圣诞节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放几天假而已。 引用第3楼鸟的家园于2008-02-12 10:05发表的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年味已经淡薄了,主要的原因我认为:一是过去过年和平常的反差太大了。哪个时候平常吃的一般,穿的也一般,惟独过年的时候吃的好,穿的好,还可以尽情的玩。现在不同了,平常吃的和穿的都和过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能形成反差。二是春节是个民俗的东西,里面有好多文化底蕴。而现代的年轻人好多不理解和不接受这些民俗的东西。在他们或者她们的眼中,春节和圣诞节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放几天假而已。
现在平时吃的就很不错,所以不再象过去那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感觉自然就淡了.还有现在的人际关系不再单纯,春节时拜年串门的意义不同了. 这是一味对传统的颠覆所造成的遗憾,如今正修补损失。 吃太多的山珍海味,对洋节日的崇尚,民族文化底蕴的流失,使过年变成了名义的上长假。 本篇写的不错,有时也想,为什么孩提时代喜欢过年,而长大后反而不喜欢?也许是因为那时天真,眼睛里只有快乐与满足,年味其实没有没落,只是成年人被烦琐事物缠绕而少于发现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