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归去来兮[原创]
书的归去来兮星天外
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苍山之巅,头狼在嚎叫,不远处狮子王和他的族群也在进行新一轮的选举。
林风过处,大地阵颤。
火光摇曳,长发白须粗麻裹身的一个老者正在按等级分配着食物。昨天,他们发现了一个食物丰茂的地方。这,他已经在绳上打了结,在石头上刻了图。
洪水漫滥,四海为家粗布葛衣的禹紧蹙眉头,筹划制水方略。这时,一只神龟背绘水情地图-----“洛书”出现了,夏天下从此始。
多少日月轮回,秦砖汉瓦明长城。
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生了一场病,看着熬汤的“龙骨”上纵横的线条,他或许想到了“河图”“洛书”的古老故事,于是他不但收购而且研究,结果他成为了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这位发现释读古老的商国家藏书的人,最后还是逃不开时代,留下一个自杀的结局。
图书,从一个国家的历史开始,就以一种神秘绚丽色彩出场,至高至上。它入救民生于危难之间,出如陶朱公般潇洒。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并立国,靠的是神语《圣经》的感召。
过去,图书是信息,是掌握公众知识的命运。民众是不能接近和了解图书的,他们只有劳作的命运。
那时,国家图书馆的书很丰富,老子当然知识就渊博了,孔子就向他请教问题。孔子懂的多了,就写书了。他还不满足,就收弟子推广自己。他和他的后代知道书的重要,于是夹墙里都藏了书,这大概是有史料记载的私人藏书馆了。
春秋战国最大的贡献在于催生了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主张各异,思想独立。我想这和当时取材方便的竹简图书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东汉,私人藏书得到发展,曹曾“石仓藏书”就说明了这点。魏晋南北朝中,皇权更迭剧烈,权利和信息都向士族转移,印刷技术的进步,私人藏书馆兴旺起来。沈约是其中的一个范例。他家族地位显赫,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知识文人藏书多了,就写书。沈约写了不少史书,还写了一些音律诗歌。
宋代以后,私人藏书的数量剧增,于是专门的藏书楼不断涌现。
明代是一个政治紊乱,各种私人经济发达的时代。科举制度,给了下层向上层变动的途径,杜绝了爆发英法式变革的可能。富贾收书藏书刻书,文人藏书写书参加科举。明嘉靖四十年,士大夫范钦开始建造藏书楼,名为“天一阁”,藏书七万余卷。明清以后,文人学者都以能登楼览书而自豪,黄宗羲有幸成为外姓登阁第一人。
清代,藏书风气更胜。清王朝不但编纂了《四库全书》,而且还为它专修南北七处藏书楼。民间出现了“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的“私人藏书四大家”。
民国前后,各家藏书如敦煌卷册一样被国内外商贾相中,一些流失国外,一些进入个人和各地方图书馆。建国后,私人藏书都汇入了国家各级图书馆。千转百移,书回到了它刚开始去的地方。
过去人常言“赠人以轩,不如赠人以书”,现在书的功用已被阅览器、手机、电脑取代,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用电脑制作出一本书来。书从神堂中的紧缺物资,变为街头巷尾百姓的寻常物。废字满纸,废纸满地,“洛阳纸贵”的年代不再复回。
时间如水,流到了21世纪。人们突然开始追捧起书来。过去藏书人讲究的版本、版次、版别、印数、印刷技术等被重新提起。在中国,莫说宋元孤本,只是上世纪的小人书、《连环画报》等就已经被炒得风云迭起。在英国,才154年历史的足球规则手册以约合91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卖出。
书成了一个收藏品种,成了这经济世界的新宠儿。
我们的书注定无处可逃,它终于成不了在污泥里拖着尾巴活着的龟------“聊乘化以归尽”。
2011-7-29日
会成为抢手货的!!!!!!!!!!!! 书成了一种收藏品种.成了这经济世界的新宠儿.............. 細心欣賞,书的归去来兮,謝謝分享。 謝謝分享。 好文章好文笔好文彩!!!!!!!!!!!!!!!!!! 嗯,有些书需要读好多遍;有些书即使还没读,看上去就舒服。 顺手拍几张手边的书玩。
回 6楼(书剑飘零) 的帖子
现在的书装裱设计用心的少了 , 都是好书!以乾隆版为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