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美食··(又更新了2种美食)
在咸阳,闲暇的时候就喜欢走走那条老街,那是一条古旧的街道,青砖铺路,两边林立的都是很多年以前的老房子,多数都是商铺,青灰色的瓦上长着高高低低的蒿草,初春的阳光透过道两旁的槐树洒在高低不平的青砖路面上,偶尔有风吹过,浮尘中,老街的时光仿佛停滞了一样,在这里,你完全感受不到现代化都市的节奏,这里的人们是舒适而又闲散的,他们操着浓重的乡音,不紧不慢的做着小本生意,满足而又安详。老街上也有汽车通过,但更多的是人力三轮车,两块钱就可以走到街道的尽头,临到尽头的时候,道路向北而转,这里就是北门口了,北门口的商铺以小饭馆和小吃为主,大多非常简陋但却朴实,著头面就是挺有名的一家,顾名思义,箸,筷子也,就是面条如筷子头一般粗细,面在一口大锅里煮熟后,放入作料,然后用热油一泼即可,看似很简单的面食,可每到饭口,人却是很多,大家自己拿碗,自己找地方坐吃,一般是找上两个板凳,一个坐,一个放碗来吃,或者干脆捧碗在路边蹲下大吃,饭馆老板也不去管那么多,本来嘛,这就是大众饭馆,这么多人如此的吃相,不正是给自己做免费的广告吗。我也吃过一次,面条口感筋道,香辣可口,是绝对的陕西口味。难怪能赢得一大批食客。
老街上最有特色的当属锅盔牙子了,这种小吃,类似西安的肉夹馍,但做法又要比肉夹馍精致许多,锅盔本是陕西特产,正规的锅盔用铁坳烙成,厚约两存,大如锅盖,足够一家人数天的食用,可这里的锅盔牙子却秀气的让人顿生爱怜,它不过是小小的一块面团,被挤压成巴掌大小的一个薄薄的面饼,放入平低锅中,待到烙至七成熟的时候,用刀拦腰一截两断,继续用文火烙熟出炉,用一把小刀划开,填入炖好肥瘦相间的腊汁肉,然后用油纸一裹,交给你时还依旧烫手,放到嘴里一咬,锅盔牙子的外皮首先酥脆的裂成了小块,蹦到了舌尖上,弹到了口腔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是柔韧的面香和肉香交织在一起,欢快的充斥着口腔里的每一颗味觉神经,等到你的大脑被这突如其来美味刺激的兴奋起来时,手里就只剩下一张油纸了,这时候,你通常会继续买上两三个,不吃饱是不会离开那个锅盔牙子的。既然叫锅盔牙子,就说明它秉承了锅盔的一部分,即前期的烙制是相同的,但牙子二字又说明了它不同于锅盔,仅仅是一个牙子,一点点而已,真是即形象而又生动。
如果你感到有些口干的话,走不了两步就有香气扑鼻的鸡丝混沌,很大的一碗,上面漂浮着紫菜和虾皮,闪亮的油花,鸡肉丝夹杂其中,用勺子翻一翻,皮儿薄肉厚的混沌沉在碗底,就算你吃饱了看到它,还仍然能激起你很大的食欲,或者,路口还有一家粉汤羊血,伙计在滚烫的汤锅里舀起一勺汤浇在放着羊血,豆腐,粉条的碗里,然后再倒回锅里,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在碗里放入作料,香菜,蒜苗等等,再浇入热汤就算好了,放到眼前,碗里红白相间,绿色点缀其中,浓香袭人,让人胃口大开。在老街上吃饭,一个人总共不会超过三五元钱,却能吃的非常满意舒心,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咸阳其他几种夹馍
说咸阳的小吃就先说加馍。馍是北方人的主食。无论烙的锅盔蒸的蒸馍在陕西方言里都是叫馍。干馍无味,陕西人吃的时侯就喜欢加一点东西在里面。这就是加馍。本是平常家里的饭食。有钱的加肉无钱的加菜。油泼辣子猪大油。但凡是有味道的东西都可以加而食之。西安城里就有了著名的肉加馍。肉加馍其实是馍加肉。我小的时间也一直搞不清楚,明明是馍加的肉为什么要说是肉加馍。有人说是古语肉加与馍中的意思。我感觉有一点牵强。无非是人的口语的罢了。
咸阳和西安很近。一条渭河,二三十里路相隔。过去也是一个管辖。最后一次划规西安是在1966年。但十里乡俗不同。西安的肉加馍在咸阳是吃不开的。樊家出名但在咸阳也没有分号。咸阳的袁记在那里都有,但在咸阳反而不是太火。咸阳有咸阳的特色。加馍与西安是大不相同。不但大不同而且流派很多。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琳琅满目,燕瘦环肥,不关你的口味有多么的刁。这里的加馍肯定有适合你的一种。
一. 蒸肉加馍
蒸肉夹馍是咸阳的早点,卖的地方很多。出名的应该算乐育北路的老扬家。从咸阳最繁华的人民路十字往北走,没有多远,过了505的辛酸苦辣大楼路西就是老扬家。两间的门面不大,但很深大约有百十平方以上。黑黑的大匾显的是那么的古朴。这么大的门面光是卖个赶早。九十点睡个懒觉在去,门已经关了。 门前大笼摆的高高的。热气腾腾的大笼里溜的就是蒸肉和馍。一个大灯泡不关是天不亮还是大太阳永远都是亮着。灯泡下人永远是那么多,熙熙攘攘。老板伙计忙忙碌碌。没有吃就有一种红活的印象留到了你的脑海里了。
肉分三种,粉蒸肉,小酥肉,条子肉。价钱也不一样。粉蒸的最便宜,因为里面肉少米多。小酥肉中挡,虽是肉块但都是裹了面炸过。条子肉最贵因为是纯肉片。不知道是价钱的原因还是现在的人都喜欢减肥。吃粉蒸的最多。我这个人吃饭爱看样子,进去了在桌子上一看要粉蒸的多。就要了一个粉蒸肉两个馍。端上一看小小的净糕碗一碗蒸肉,配的是荷叶饼。我一看对朋友说:吹的神的很,这不就是西安卖的笼笼肉加馍吗?还是咸阳名吃?
朋友说:不一样的。西安卖的笼笼肉是四川的小吃。四川有四川的特点。川人吃的是麻辣味。笼笼肉里面就有了浓浓的脾县豆瓣味道。陕西人吃不惯的。咸阳的蒸肉是从关中农家宴席的蒸碗发展而来。周秦时代就已有了。跟本就不是一回事。肉是肥肉五花。米是江米炒熟研烂。配陕西五香调和味。大火蒸小火闷。肉蒸烂基本已经无型了。肉的香味和油已经全部渗透到了米里了。是陕西的五香味,绝没一点辣子酱的味道,要吃辣也行。桌子上有油泼辣子。舀一勺但是光要辣子不要舀油,舀油的是外行。我不解:为什么?为什么因为米里已经吸饱了肉里的大油,如果在加了辣子油,馍拿到手里已用力油就流了。不卫生是一方面。油多了也腻。
一个加馍就这么多的讲究。我调了辣子加一个就吃上了。馍到嘴就是不一样。荷叶饼绵软可口。不向西安白吉馍硬的咯牙。肉是香辣有味,米已经吸饱了肉和调和的香。在嘴里舌头一点就化了,留下的就只是个香了。几口一个馍就下去了。一想不敢这样吃了。还有两种没有尝。叫伙计娃把小酥肉和条子肉又端了一碗。
小酥肉是肉蛋蛋裹面炸了以后,加调和水蒸了蒸的。肉瘦的多,适合姑娘娃吃。加到馍里一吃,面已经酥烂中间有浓浓的调和味。瘦肉烂的见了舌头就化成了丝丝。一点都不柴。绝的是加完了肉。碗里还有一点点汤,上面漂这油。桌上的壶里有煎火的艳茶。把艳茶倒到了汤里,就是一碗汤。一口馍一口汤,汤香肉烂,原汤化原食。就如吃完了泡馍的口汤一样。
条子肉是肥五花。一个碗六片。要两个馍一个馍加三片。要三个馍就是一个馍加两片。有的人嫌肥肉腻,就要一盘专门配的小菜。菜是咸菜但是不咸。油泼辣子已拌,口重的人配这肉加到里面,美的很。肉是先过油在切在蒸的。蒸的酥烂。肉皮已经蒸出了胶,粘的很加的时间不注意粘到筷子上半天只忙下不来。配着加馍卖的有稀饭。会吃的基本不喝稀饭,我也不喝。喝茶,蒸肉馆里茶迟早是煎的,浓浓的艳茶滚烫。一口茶一口肉一点不腻。茶是陕青。我在想要是到了冬天,换成大砖茯茶,熬美那才过隐。
咸阳的蒸肉好吃我想是和这茶分不开的。吃完了六片蒸肉,碗里就剩下了两片豆腐干。豆腐干在肉底下埋这。肉味和调料的味道入了进去很是好吃,可惜只有两片。没吃就完了。
老板是两个四张左右的中年人。从身体看过去估计都是练家子出身。一身的运动休闲。头戴奈克的棒球帽。一个收钱一个拿肉。没有事的时间我也爱跟他们谝上两句。老抽的是三五烟。人也是个爽快人,想想也有意思。黑黑的老匾,传统的小吃。老板新潮的打扮几十年如一日都是三五烟。传统小吃和现在文化完美的结合。显的是那么的有魅力。
吃了一次我就喜欢上了蒸肉加馍。有时去老王家,有时去仪凤街里的凤凰台下。要一碗肉加两个馍。端一个茶盅。那种没有把把,传统的茶盅。喝这提梁老壶里倒出的茶。看这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凤凰台和明清的老街,绿绿的国槐。小吃不分传统和现代。传统和现代完美的结合了。
二:老汗喜
有人说肉加馍是陕西或西安独有的。我不同意这一说法。去河北就有驴肉火烧一吃。也算是保定徐水一带的名吃。火烧就是烧饼,烫面烙的饼,加卤好的驴肉别有一番风味。去四川,在成都的盐市口就有锅盔加肉卖的。也标的是地方风味。不同是馍薄面软。肉不是腊汁肉,是煮好的白肉切的。
可老汉喜就是咸阳独有的了。老汉喜是一个统称,其实就是荷叶饼加馍。仔细的说蒸肉加馍用的也是荷叶饼,也算是老汉喜的一支。咸阳人说的是老汉喜是指荷叶饼加腊汁肉。荷叶饼绵软,好咬,即使没有牙的老汉吃起来也很方便,故起名:老汉喜。
老汉喜清末民初在咸阳就特别的盛行。在永绥街的饮食街没有拆的时间我爱去那里吃。不贵1.2一个(现在都2块了··)。热热的荷叶饼加这香香的腊汁肉,蒸荷叶饼方法和蒸馍一样。不同的是把面擀成牛舌头烧饼一样长长的,中间抹一点轻油,对折。讲究一点的把边做成花纹,用专用的针扎上荷叶的叶脉。蒸好的馍就如荷叶一般。现在简化了,擀了面一对折。蒸好了光光的,一边是两层,可以揭开加肉,一边没有缝加的肉或汤一点也漏不下去。好似门窗上的合叶,也就叫了合叶饼。
现在的永绥街已经没有卖饮食的了。我爱去塔尔坡的二中门口的一家去吃。那里的老汉喜与重不同,上好的腊汁肉,加馍的时间配上香肠和青椒剁碎。香肠是自制的广味,香里面带这甜味。青椒是上好的牛角辣子,特别的辣,加到馍里四色分明。香肠是红的,瘦肉是褐色,肥肉是白的,青椒碧绿。吃到嘴里腊汁肉的咸香,香肠的甜香。青椒混合的那一种辣不是一般油泼辣子的味道可以比的。一口咬下去,混合的香刺激的满口都是口水。
孜然加馍
孜然是一种调料。又名安西茴香。安西是古地名代带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地名。大约就是今天的新疆和有新疆往西是地方吧。形状就如咱门说的小茴香。这一种调料是烤肉专用。著名的新疆烤羊肉就全凭的孜然。
咸阳现在到处是孜然加馍。人民路十字,塔儿坡,彩电,沈家都有。好的我认为还是七厂里的好。说是孜然加馍可与西安的烧饼加已经不一样了。先说馍,馍用的是电烤饼。电烤饼凉了顽的很。加馍之钱就放到油里炸一下。油用的是精练味道不高,炸出的馍金黄,皮焦里酥。肉有牛肉有鸡肉个人的爱好不同。我爱吃牛肉的。肉是大片的与西安的肉沫沫不一样。虽然是大片的牛肉。但入口就化了,配大块的青椒,孜然给的重那个香呀。
同样是牛肉咱在家里就炒不到那么嫩。观察了几次才知道人家的肉是经过淹制的。
这就是我知道的几个咸阳的加馍。西安没有。味道不错。都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中终结和发明的出来的。没有事的时侯去咸阳转转。滔滔的渭水。明清的古街。别具一格的加馍也是千年古都的一种文化。 说说咸阳的面食···
箸头面馆在北大街中段,老板姓肖不姓张。何谓箸头面?箸,筷子也,即象筷子一样粗细的面。名这样叫,实不尽然,有棍棍面,有扯面,有宽面,有窄面,有粗面,有细面。不管啥面,只放豆芽、辣子、味精,用油泼,即油泼面是也。箸头面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老板舍得放油,面吃完油一层吃不完;二是量大,一大碗面膀肩人吃不完;三是便宜,两块钱一碗,不论物价涨落,一老不变。就面本身讲,从发面、性面、揉面、擀面、扯面、煮面等方面有窍道,做出来就两个字:瓤筋。瓤即不硬,筋即不烂不碎有嚼头。瓤筋两字说出来容易,做到却不容易,要拿捏的准没有几年的功夫不行。因为以上原因,箸头面馆生意一直红火。火到啥程度?没有蒜,没有纸,喝汤自己舀,想单独吃小碗没门,除非你吃了大碗再带个小碗可以。就这,生意天天还是顾客排队。卖菜的、蹬三轮的、拉架子车的、干重活的来吃,开出租的、穿西服的、坐轿车的、夹皮包的、画眉描唇的也来吃。我走南闯北几十年,吃的面数不胜数,咸阳箸头面不敢说是天下最好的,但咸阳箸头面馆肖老板招呼客人时的记性却是天下一绝。我在此隆重推出,望海内外宾朋来咸阳一定不要忘了箸头面馆,面可以不吃,肖老板不能不见。肖老板的记性如何好?你去吃两回面,第三回不用说话他就知道你吃宽、吃细、吃多、吃少、吃咸、吃淡、吃辣、吃酸。几十碗面放灶房煮,哪一碗面在前,哪一碗面在后,哪一碗面煮轻,哪一碗面煮重,哪一碗面放豆芽,哪一碗面不放豆芽,哪一碗是谁的,哪一碗面不是谁的,肖老板不用本子,不用笔,全砸在脑子里,一口报的清清楚楚,不会出一点错。不信?你朝北大街里头走,吃回面或是站那儿看一会儿就知道了。 这次说说咸阳的凉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
凉皮大致分为 面皮 米皮 擀面皮 烙面皮 biangbiang面,咸阳一种独特面食。说面之前先说字。这个biang字典不收,字库不存,只是存留于咸阳百姓的口中,说者清楚,听者明白。民间有谚语专门说这个字的写法:
一点飞上天,
河水流两边,
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你家长,我家长,
当中夹个马大王,
心衬底,月照光,
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上车车逛咸阳。
用这么多笔画、部首、字来组成一个字,实在是太复杂了。外地人听起来一头雾水,看起来十分有趣。不过这个biang字到底是咋来的,人说人异,没有定论。、我琢磨多年,有两个猜想:一是象声字。biang字说的是扁、长、宽的面条,这种面条制作中打在案板上发出biang的声音,故人们造了个字来形容这种声音。二是扁长二字的组合音.biangbiang面人们原来叫扁长面,说时间长了扁长二字的音慢慢发生了变化,用扁的声母和长的韵母组成了一个新的音,biang。就像不用二字组成的甭一样。估计我这两个猜想竞争中国文字的最高奖绰绰有余。
biangbiang面也叫河水biangbiang.最早咸阳人吃渭河水,沿河而居,挑水和面。咸阳人实在,做的面又长又扁又宽又薄又筋。咸阳梁澄清先生说:“这种用天然河水做成的面食,生不变硬,熟不粘连,置之虽久亦不变质走味。”“不但食时美味可口,老少皆宜,而且食后易于消化,耐劳耐饥。”“不仅为一般人家喜欢终年食用,而且也逐渐成为旧时咸阳街头一种大众化的风味食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吃biangbiang面原来要到中山街里去,在人民剧院附近有好几家 面馆,到中午时候人挤人。现在永绥街、清太街改造,生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据说有一家搬到了兴无村即凤凰小区,地方大了,卫生好了,生意很是火爆。一般人进到面馆张口就是:“来碗面,全套。”什么叫全套?外地人不明白。全套就是放肉臊子、西红柿鸡蛋、炸酱、再用油泼,三样一样不缺。
biangbiang面,不仅奇在面,还奇在字。吃着又长又扁又宽又薄又筋的面条,看着那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字,人们对咸阳的认识又进了一层。
biangbiang面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 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 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咸阳。 好地方不错的美食好吃欣赏了谢谢分享 很有地方特色,俺喜欢 好地方不错的美食好吃欣赏了谢谢分享 流口水 ! 又更新了2种美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