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张的中岳庙
校尉张里的庙初次到许昌县张潘镇校尉张村时,在村中见到一座庙宇。上联写着“中岳从地起”,下联是“嵩山与天齐”,额上题着“中王庙”。我感到非常奇怪,乡村中常见文庙,关帝庙,家庙。而该村为何供奉中王庙,该庙占地面积8亩,现存正殿五间,高8米系二层楼硬山式明代建筑。整座建筑造型古朴,雕梁画栋,大殿前有1.5米高的月台。东西两厢房各六间,正殿供奉着中岳王及娘娘的白玉雕像,高1.5米。粉面朱唇,乌云黑髻,栩栩如生。询问当地村民。说:“中岳嵩山的岳王老家就是在校尉张.”他就是中王爷的后代,说话时,双眼发出一丝亮光。
偶然一次翻看《三言二拍》。在《醒世恒言》第17卷一章有《张孝基陈留遇舅》细读文章,里面说许昌有一巨富人家,其人名过,叫善,一生节俭,只有一女一子,儿子过迁“性喜游荡,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诱打合”被人诱赌,瞒着父亲典去几百亩良田,输了几千两银子,被父亲逐出,后招婿张孝基,死后家产尽归张孝基。一日张孝基去开封陈留,仆人遇见沦为乞丐的过迁,张孝基假装不认识将他收作仆人带回去。先令他管菜园,又命他管银钱,经过种种考验,知道他已改好,毅然将全部家产还他,举家迁回故里。“不数年,孝基卒。其友数人游嵩山,忽见旌幢驺从满野,如守土大臣,窃视之,专车者乃孝基也。惊喜,前辑询其所以致此,孝基曰:‘吾以还产之事,上帝命主此山。’”。
作为其文,文采飞扬,观者自知; 作为其事,莫非就是许昌县张潘镇校尉张的“中王庙”?
查阅《许昌县志》,除《三言两拍》中为汉末,《许昌县志》中为元代外,内容如出一辙。但都没说是许昌什么地方人。我根据“张孝基还产处在城东大桑店”一句,多方打听,才知大桑店是现在的许昌县邓庄乡徐湾村。至今徐湾村还建有“娘娘庙”,供奉这位贤淑的女子。
到现在每到两村的庙会,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还相互串亲,忘不了这门亲戚。
校尉张每年阴历3月15日张孝基的生日,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纪念这位重义还产的先辈,连散居全国各地的后裔也纷纷返回故里,缅怀这位祖先。
我常常想,多少年来,中岳庙几经焚毁,又几经修缮,至今香火不断,不能简单归结于迷信,我们先人有大德、大智、大勇、大仁、大义者由人而神,受后人膜拜。我理解为“神”不会死,是在说他们的精神不死,是在说我们民族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美德永远不会死!永远为我们所敬仰、所自豪、所学习。他的后人也有理由世代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
我常为这有旅游价值、文物价值、文学价值、思想道德价值的校尉张的“中王庙”不被外人知道而惋惜。 好文!孝基大义,不赁钱材,修功修德,封为神. 张孝基,仁的典范
人们所崇拜与其说是他的人,不如说是他的仁
若是人人时时事事都可以“仁”的话,世界上也不会有这样多的的纷扰了 自由科学法律的思想拨散以后
道德的思想便似乎让位了
似乎用前者来治就好
道德可以暂时休息了
您说的三言二拍
亏我还有藏书看过
儒家用五伦的道德来匡正社会
取易经的消长盛衰来晓谕世人
都像在世风下隐藏起来
自由科学法律这几个观念的哲理太浅
(像易经是一套的 五伦是纲常 一定不能违的)
治个表面
难治本
倒是被泛滥的用了
这是21世纪的时代现象
不论庙或古书都这样的
但时代风气是会变的
西洋的文艺复兴不正是由神回归人性的吗
现在的世界要由物回归人性
也可能要经过一段岁月吧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性的善才是人类能够存活下去的根本。 传统美德,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虚弱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