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油葫芦两话~~~恭请各位鸣虫朋友用2、3分钟细细品味此贴摘抄的古人如何赏玩鸣虫
明朝——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今都人多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动;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然。置子蔬叶,仍洒覆之。足翅成,渐以黑。匝月则
鸣,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
(注:此处“促织”为“油葫芦”)
清朝——又有油葫芦,当秋令时,一文可买十余枚。至十月则一枚可值数千文。盖其鸣时铿锵断续,声颤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
闲人之韵事也。
古人的言语、文字确实简练、易懂。第一段短短几言,就把冬日繁殖油葫芦的复杂过程交代的清清楚楚。希望能给已经开始自己繁殖或者准备繁殖油葫芦的朋友们一些提示。
第二段把我们身临其境的带回了清朝时期的集市上,与古人一起挑选油葫芦,夜赏其声。再看看自己养的黑虫儿,呵呵,是不是感觉有些不一样 编辑时候格式不是这样的,可是发表出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很不工整。各位看官,不好意思了。 细细品味了,第一段是讲蟋蟀的吧。 回玉生兄,这两段都是讲油葫芦的。第一段虽是写“促织”,可是原文还写了“促织种别有三。。。。(此处省略文字若干)曰油葫芦”,所以这段是讲油葫芦的。 学习了
有才
学习
学习了 我也引用一段回楼主及网友
在中国人工孵化鸣虫最早可以追述到明朝,明刘侗的<<促织志>>中记载:"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今都人多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伏五六日,土蠕动;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状.置子蔬菜叶,仍洒覆之,足翅成,渐以黑,匝月则鸣,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这说明在明朝已有用温室暖炕人工孵化鸣虫的事情了.明末清初人工孵化鸣虫又发展了,至清朝达到了一个高潮期,清宫里有专人负责人工孵化鸣虫,他们被称为:把式.专门人工孵化三大鸣虫:蝈蝈,油葫芦,蛐蛐,供宫廷皇室赏玩.到了清末民初时,人工孵化鸣虫已经有了广泛的民间市场,在京津地区有了许多人工孵化鸣虫的世家,专以出卖人工孵化的鸣虫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他们被称为:罐家.他们各自都有着密不外传的人工孵虫的看家本领.从清末到本世纪90年代,京津地区育虫的罐家更是层出不穷,据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伯光在2007年8月4日的交流会说:仅天津的鸣虫份房,就有二千多个,中国的鸣虫市场鸣虫的来源主要是天津,每一个份房至少也要出几千条虫,那么每年在全国花鸟市场销售的鸣虫就是几千万条!正是由于有这样多的孵虫罐家和广泛的民间市场,促进了人工孵化鸣虫的技术不断发展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