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叫口之系列探索——杂谈篇
歌舞百灵,首先是歌然后是舞。歌就是百灵的鸣叫,鸣叫表现出来的即是叫口。草原上的百灵鸟叫是原汁原味的百灵的自然口。有的人说非常好听,但大部分人没听过。空中的鱼鳞燕(叫天子)、小沙百灵的叫口我们很多人领略过。叫天子叫的急促、柔细但很水且甜。单就从地上向高空起飞时所发出的似“嘟、嘟”的由近及远的连叫,就令人回味;小沙叫的虽不那么水却是无比的婉转而又赋有节奏。看着天空盘旋的小沙,听着它的叫声,仿佛在叫着麻雀、燕子、红子、绣眼的叫口,虽不太多,有的甚至是半口,但听起来非常得动人、动听。即使听上半天也不感疲劳和厌倦。
笼中的百灵由于野生的不太好调理,人们总爱填雏驯养。所出叫口都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资源,大都是一些野鸟、禽畜的叫口。于是产生了如老北京“十三套”、洛阳、焦作口以及保定流派口等。人们在追求单一叫口的同时更加注重整套叫口的节奏、旋律以及听觉的感染力。如保定口以黎鸡、啄木鸟、黄鹂、灰喜鹊等为主要叫口夹杂以山雀、绣眼、白鹡鴒、白头翁、蜡嘴、猫、鸡嘎蛋、小鸡等叫口。金属音般黎鸡、空旷的啄木鸟、浑厚的黄鹂、狂野的灰喜鹊的叫口,并以甜美柔细的山雀、绣眼、燕子、白鹡鴒等连接再加上鸡、猫、(狗)的叫声产生了长短、粗细;甜美、浑厚;低沉、高昂的节奏变化。同时又以黎鸡的几种叫口贯穿始终、形成了以黎鸡为叫口的主旋律。铿锵且略带沙哑似打拍式的“呱啦”、空灵幽静的“五更”、欢快而有节奏的“雨后”、婉转动听的“护窝”、婉约而带乞求的“不得劲儿”等等,这些在不同时间、不同时令鸣叫的黎鸡叫口使整套叫口听起来特点分明、特色浓郁,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清、净。清就是清清楚楚;净就是纯净、干净。追求清口百灵、净口百灵没错,也是一些人的方向。谁不想拥有一只叫口纯净、和谐、自然的百灵哪。曾几何时,挺好的百灵鸟就因为学上了不爱听的口,就全部淘汰了,有的还不止一次吧。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大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如时下白头翁、金翅雀到处都是,城市里高楼林立,居住的空间越来越小。你想玩百灵,对面楼上传来了画眉、八哥、玉鸟的叫声,或有的人弄俩鹦鹉哄孩子啦。另外,现代噪音的污染越发严重,报警声、门铃声、手机声甚嚣尘上。更有甚者,你想玩净口百灵啊,他非养两个画眉玩玩儿,养不了俩月,你的百灵咯子口学上了,他的画眉也死了。(这里,只代表个人观点)有时,这就是我们的纠结,也是我们的无奈。这些问题怎样避免、如何解决还真是道难题。
人们常说玩鸟就是玩的心态,自己高兴就行。有时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呢。有叫口好的还要找多的,还要找逼真的、有野味儿的,还要找净口、清口的,还要找品起来有味道的。又曾几何时跑南闯北,一批批鸟倒蹬出去,又一批批鸟倒蹬进来。难吗、累吗。真是笼犹在,鸟非也。笼是鸟非啊。有的鸟友说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喜欢就好。补充一句,别玩儿的太深哎。。。。是吗?
人们有时总怀念自己从前的老鸟。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大多有怀旧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早先人们涉水不深、懂得不多,什么净口、脏口,什么这套那套等等,似懂又不懂。玩的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当时玩的是一种乐,可能现在玩的多是追求与向往吧。如果细想起来,可能还是少知道点好,懵懂点好。糊涂点好。真是难得糊涂,糊涂难得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是一年春风来,又是一季桃花开。或徜徉于田野,或漫步在山林,微风拂面,流水潺潺。林间穿梭的鸟儿不时传来几声鸣叫,哪怕只是几个单一的叫口,也会使你砰然而心动。这,或许是我们最初玩鸟的感受吧。 说的极是,玩鸟无非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情趣,玩的是心态,玩的是感觉。自己高兴就行,与人于己都不必太苛求,否则心就累了。也就有悖于我们玩鸟的初衷了。 今早一上来就看到这么闪亮的帖子,真给力啊。 搞复杂了,鸟和人都累!还是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野外听到鸟叫,未必也有十三套,但我们仍然会感觉非常好,因为那是自然!哈哈,自己轻松就好啦! 好文笔,好心态,但是玩深很难自拔啊!呵呵 给力,舒服,过瘾!谁都没得罪! 文章真好。好好好 说的很有道理,文章很精彩,欣赏了通俗易懂的美文。 说的太好啦,楼主你说的不会是我吧? 说的太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