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00:17:08
第一百一十一幅
獅子魚科
學名:Pterois volitans
中文名:長鬚獅子,魔鬼獅,國公獅,石狗敢。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在東印度洋到馬可薩斯島與奧埃諾群島 (皮特凱恩島群) 中的可可群島-基靈群島與西澳大利亞,北至日本南部與韓國南部, 南至羅得豪島,紐西蘭北部與奧斯垂群島。 被非常相似的 Pterois 哩取代了到蘇門答臘的 從紅海。肉食性,體長最大38公分。
第一百一十二幅
學名:Pterois radiata
中文名:白針獅子鱼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向南至在南非的索德瓦納灣而且向東至社會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在密克羅尼西亞各處。肉食性,體長最大24公分。
第一百一十三幅
學名:Dendrochirus brachypterus
中文名:黃蜂獅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美屬薩摩亞與東加,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羅得豪島; 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馬里亞納群島; 阿拉弗拉海 與澳洲,型態特徵: 淡紅的身體有模糊的寬橫帶; 與橫帶的偶鰭; 中央的鰭有小的深色斑點,背部中央棘短於體高.常見於礁石平臺與潟湖淺灘,在沙的底部上在有雜草覆蓋的岩石的區域中。 成魚時常發現於海綿而且稚魚有時候發現於小群魚群在遙遠的 bommies 上和 10 左右的個體,夜行的。 吃小型甲殼動物。肉食性,體長最大17公分。
第一百一十四幅
學名:Dendrochirus biocellatus
中文名:海象鱼,象鼻獅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模里西斯,留尼旺島, 馬爾地夫與斯里蘭卡, 到社會群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史考特礁。 型態特徵: 在嘴巴之前的在軟的背鰭與觸角狀的觸鬚中的眼狀斑點. 背部中央棘短於體高。 Dendrochirus 的唯一的種在有軟鰭的背鰭上有一對明顯的假眼斑,一個清澈水域的稀有棲居動物豐富的在珊瑚到深度 40個公尺或更多。 躲躲藏藏的而且通常在晚上被觀察到。 在白天期間在洞穴與海綿中, 而且通常不容易看到.有毒的棘。肉食性,體長最大13公分。
第一百一十五幅
學名:Dendrochirus barberi
中文名:班獅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 夏威夷群島。 最近被記錄自詹斯頓島。型態特徵:大的胸鰭, 上面的鰭條分枝末梢部地; 背鰭棘長度超過 1/2個體高 , 薄膜深鋸齒狀的。 鱗片櫛鱗的有大約 50-55 垂直的鱗片列。 冠棘呈現; 在大的個體中的頭部棘的一些分岐。 眶下骨脊一根單列的棘, 不如極小小刺的寬小區塊。 眶上的觸鬚當存在時短, 少於眼窩直徑而且通常不存在; 沒有黑色的條紋,在混濁的潟湖與清澈的臨海礁石中發現於岩架之下了。 收集了深度從近岸到大約 50 公尺左右。肉食性,體長最大16.5公分。
第一百一十六幅
學名:Dendrochirus zebra
中文名:短獅,短須獅子鱼。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美屬薩摩亞, 北至日本南部與小笠原群島, 南至澳洲與羅得豪島。 型態特徵:淡紅的身體有 5條深色的橫帶, 交互的在大個體中有薄的深色橫帶; 中央的鰭有小的深色斑點; 在頰上的深色的斑點.背部中央棘長度超過體。棲息於礁石平臺的珊瑚,碎石或石質底部了; 也在海岸的到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的外圍礁石棲息地, 有時形成小群魚群。 通常水淺的但是報告 80 公尺深。 大洋性的階段移動長距離與遊離棲地到亞熱帶區域, 產卵於繁殖場中了。肉食性,體長最大25公分。
第一百一十七幅
學名:Pterois antennata
中文名:石狗公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到馬貴斯群島與曼加雷瓦群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澳洲的昆士蘭省與克馬得群島與奧斯垂群島。 型態特徵:淡紅的到黃褐色的在身體上有許多深色的橫帶; 中央的鰭有分散的深色斑點; 觸鬚眼睛上方長的而且與深色條紋. 成魚有在胸鰭的基底附近的藍黑色的斑塊, 出現於潟湖與臨海礁石。 躲在岩石與珊瑚結構下面的裂隙中在白天期間而且在晚上獵食。 典型地頭部朝向他們的躲藏處或狹窄的通道安全處, 吃蝦與螃蟹。 有毒的與能夠施放令人痛苦的刺,獨居性或成群, 在岩架與洞穴下。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第一百一十八幅
學名:Pterois sphex
中文名:紅班獅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 已知只來自夏威夷了。胸鰭鰭條所有的不分枝的, 非常長的而且末梢部地與薄膜分離; 背棘非常長的, 一些大約與體高一樣長。 有櫛鱗的鱗片有大約 50-55 垂直的鱗片列; 冠棘呈現; 大多數的頭部棘隨著成長變成多樣。 淚骨與眶下骨對於標本 10 公分 SL 濃密地覆蓋著棘了。 眶上的觸鬚有黑色的橫帶,時常觸鬚不存在於大的標本。 小的標本在胸鰭與腹鰭上有較少的橫帶。 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 通常藏在岩架或洞穴下面了在白天期間; 一夜行的捕食甲殼動物。 肉食性,體長最大22公分。
第一百一十九幅
學名:Pterois miles
中文名:灰石班獅
地域:分佈於印度洋: 紅海南至南非的艾佛烈港而且東至印尼的蘇門答臘。已知也在地中海東部。 淡紅的到黃褐色或灰色的顏色, 在身體與頭部上有很多的細深色的橫帶; 觸鬚眼睛上方可能是有模糊的條紋. 成魚有一條小棘的條紋在中央的鰭中沿著頰與小的斑點.在泥濘的棲地中生活在沿岸水域。 鰭棘強烈毒性的, 可能引起人類的死亡. 肉食性,體長最大35公分。
第一百二十幅
學名:Pterois russelii
中文名:石排獅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波斯灣而且東非到新幾內亞, 南至西澳大利亞。棲息於外海礁石。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00:22:14
第一百二十一幅
鯊魚類
學名:Triakis semifasciata
中文名:豹鯊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 美國的奧勒岡州到加州灣。發現於淺水區了從潮間帶對較深的水域, 最通常在封閉的泥灣中; 包括河口與潟湖 。 偏愛沙地,淤泥平台與布滿岩石的底部鄰近岩礁與海藻床。 在它的食性中存在一個食物的大變種主要吃螃蟹,蝦,硬骨魚,卵, 形成混合的魚群。肉食性,體長最大200公分。
第一百二十二幅
學名:heterodontus francisci
中文名:角虎鯊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 美國加州中部到加州灣, 與可能厄瓜多與祕魯。緩動性的﹐夜行的﹐與大部份獨居性的種。 在沙地淺灘, 深的裂隙與小的洞穴以及大的在水中的巨穴上,棲息於岩石底部,海藻床 , 在岩石之間的沙平局。 成魚傾向回到一樣的休息每天放置. 吃底棲的無脊椎動物, 尤其海膽, 螃蟹與可能鮑魚, 也捕食。 卵生的.可能會咬人何時被攻擊。 有在底部上爬行的肌肉寬闊的偶鰭當作四肢。肉食性,體長最大120公分。
第一百二十三幅
學名:Ginglymostoma cirratum
中文名:護士鯊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羅德島州,美國到巴西南部, 包括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安地列斯群島。 東大西洋: 維德角到加彭; 偶而被發現於法國。 東太平洋: 加州灣與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南部到祕魯。 近親魚種被發現於印度洋。中等長度的觸鬚 , 鼻溝存在的但是沒有鼻孔緣的凹槽 , 嘴在眼正前方, 呼吸孔細小的, 肛前尾短於頭部與身體, 背鰭寬廣地圓的 (第一個比第二背鰭與臀鰭大很多), 尾鰭中等長度的, 超過全長中的 1/4, 黃褐色到灰褐色顏色, 具有或者沒有小的深色斑點與暗的背部鞍狀斑紋. 頭部鈍的, 嘴下方的, 在鼻孔之間的成對顯著的觸鬚.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了。 一種獨居性與緩動性的魚, 時常見到了棲息於底部。 夜行的, 吃底棲無脊椎動物例如棘龍蝦,蝦,螃蟹,海膽,烏賊章魚,蝸牛與二枚貝 , 與魚例如鯰魚,烏魚,河豚與魟。 卵胎生的具有 21 到 28 幼魚在一胎。 為研究畜養於繁殖場了。 如果他們被干擾或不小心踩到,可能攻擊人類。 可食用的, 但是主要的價值在它的隱藏, 這製造非常強硬而持久的皮革. 在峽道中,普遍在水淺的沙地淺灘上, 與珊瑚礁的周圍; 幼魚可能在紅色紅樹林的支柱根之中被發現於。肉食性,體長最大430公分。
第一百二十四幅
學名: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中文名:珍珠鯊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巴基斯坦與印度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新幾內亞,泰國,越南,菲律賓,中國南部與台灣。鞍狀斑紋退化的﹐淡灰色的與白色的斑點邊緣為大的黑色斑點,橫帶與線了.一種常見的但是所知極少的近海鯊魚發現於珊瑚礁了與雖然在礁上居住於裂隙與洞.卵生的。肉食性,體長最大70公分。
第一百二十五幅
學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中文名:黑鰭鯊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夏威夷群島與 Tuamoto 列島。 顯然稀有或不存在於比較東的群。 也地中海東部.(經過蘇伊士運河)。一種小的鯊魚有一個短, 鈍地圓的吻,橢圓形的眼與細尖的齒; 第二背鰭鰭大的; 沒有間背脊.背面黃褐色的, 腹面白色的; 所有的鰭顯著的有黑色的或深褐色的頂端也在胸鰭與尾鰭上葉上的前面與後面的黑邊緣; 一個第一背鰭的突出黑色頂端在它之下突兀的出現一個淡色的條紋了; 在側面上的一個顯著的深色條紋, 在背後對腹鰭延伸. 在礁海峭壁與接近外海的附近, 在珊瑚礁上與在潮間帶 (礁石平臺) 中棲息於淺水區近岸。也發現於紅樹林區域, 搬進與在外隨著潮水, 甚至在淡水中, 但是不在熱帶的湖中與河遠離海洋.各別地或形成小群魚群生存, 偏愛魚也吃甲殼動物,頭足類動物與其他的軟體動物. 胎生的.五月對魚矛漁法變成侵略性而且已經被報告咬在淺水區跋涉的人。 報告引起毒害。 46 到 52 公分的 2 到 4個幼魚出生每胎。肉食性,體長最大200公分。
第一百二十六幅
學名:Orectolobus maculatus
中文名:豆腐鯊,虎沙,花鬣鯊
地域:分佈於東印度洋: 澳洲南部, 從澳洲西部到昆士蘭南部。 來自日本與南中國海的紀錄需要被確認。背面黑的, 有淡色的使較黑的鞍狀花紋陰暗的 O 形的斑紋. 尾鰭上葉並不高的上方體軸, 具有一個強韌的端葉與接近端位的凹槽但是沒有腹的葉.棲息於大陸棚了, 從潮間帶向下至至少 110 公尺.通常在珊瑚礁與岩礁上, 在碼頭下面, 與在砂質底部上.可能出現在水幾乎夠深覆蓋魚, 而且已經被觀察在潮池背部離開水面之間的攀緣而登的脊.夜行的.吃底棲無脊椎動物與硬骨魚類。卵胎生的 , 多達 37個幼胎一胎.已知了咬踩到它的人,或者把腳放在它的嘴旁邊, 而且可能會咬當被騷擾激怒。肉食性,體長最大320公分。
第一百二十七幅
學名:Hemiscyllium ocellatus
中文名:肩章鯊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新幾內亞與澳洲北部。 可能出現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 (印尼) 與索羅門群島。尾鰭有一個明顯的接近端位的凹槽但是沒有腹的葉.側面的眼狀斑不包圍了大的斑點; 斑點位於在頭部的眼前面與下面之上。普遍地棲息於珊瑚礁的淺水區。 常見於潮池。主要吃底棲的無脊椎動物。 卵生的。肉食性,體長最大107公分。
第一百二十八幅
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
中文名:狗侶鯊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台灣,日本,菲律賓, 與可能馬來西亞。 記錄來自韓國了。屬: 鼻孔靠近吻部末端; 口前的吻長的, 嘴巴較靠近眼睛離吻尖較遠; 眼與眶上的脊並不高的; 在頭部或胸鰭上面的身體側邊上的大斑點上沒有黑色的罩。 尾鰭有一個明顯的接近端位的凹槽但是沒有腹的葉. 屬: 鼻孔靠近吻部末端; 口前的吻長的, 嘴巴較靠近眼睛離吻尖較遠; 眼與眶上的脊並不高的; 在頭部或胸鰭上面的身體側邊上的大斑點上沒有黑色的罩。 尾鰭有一個明顯的接近端位的凹槽但是沒有腹的葉. 種: 幼魚而且成魚有橫跨的深色條紋與很多的白色或藍色的斑點. 身體有側面的表皮脊.一種常見的但是所知極少的近岸底棲鯊魚.卵生的。肉食性,體長最大95公分。
第一百二十九幅
學名:Triaenodon obesus
中文名:白鰭鯊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印尼與阿拉弗拉海 , 北至琉球與小笠原群島, 南至新南威爾斯 (澳洲) ,新加勒多尼亞與澳洲與皮特凱恩群島; 在密克羅尼西亞各處。 東太平洋: 可可島與加拉巴哥群島,巴拿馬到哥斯大黎加。一種小的, 細長的在第一背鰭 (有時第二) 與上尾部的鰭上鯊魚有一個非常短又寬的吻,橢圓形的眼與顯著的白色頂端; 第二背鰭幾乎與第一一樣大; 沒有間背脊.呼吸孔通常呈現,齒至少形成 2 功能的列。 背面灰色的, 腹面顏色較淡而且在側邊上有時具有深色的斑點. 第一背鰭葉與背部尾鰭葉時常有明顯的白色頂端,第二背鰭-鰭的葉與腹的尾鰭葉尖端白色的. 潟湖與臨海礁石的緩動性棲居動物在那裡它時常發現在洞中或在珊瑚岩架下休息在白天期間 , 或通常在一個小塊沙地上, 或在一個峽道中. 更活躍的在晚上或在平緩的潮水的時候在強水流的區域中.吃底棲的動物例如魚,章魚,棘龍蝦與螃蟹。 胎生的. 很少報告攻擊人類, 但是是可能危險的尤其當魚已經被獵殺.無論它在何處出現可能被捕獲。 這一隻鯊魚的肝臟已經被報告有毒. 每胎的一到五個 60 公分幼魚,肉食性,體長最大200公分。
第一百三十幅
學名:Chiloscyllium punctatum
中文名:九間鯊,棕班竹鯊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中國,台灣,日本,菲律賓與澳洲北部。屬: 鼻孔靠近吻部末端; 口前的吻長的, 嘴巴較靠近眼睛離吻尖較遠; 眼與眶上的脊並不高的; 在頭部或胸鰭上面的身體側邊上的大斑點上沒有黑色的罩。 尾鰭有一個明顯的接近端位的凹槽但是沒有腹的葉.種: 幼魚有深色的橫紋與通常一些深色的斑點散佈, 橫帶不顯著地有黑色邊緣了. 成魚淡褐色, 通常沒有一個彩色斑紋。背鰭大於腹鰭有突出的鰭游離後端.身體沒有側面的表皮脊。一種常見的近岸底棲鯊魚發現於珊瑚礁了, 常見於潮池中. 可能吃底棲無脊椎動物與小魚。卵生的. 能存活 12 小時離開水面的向上到。 鰓有時寄生著幼蟲的等足目動物 (Praniza-等腳類 Gnathia 的幼體) 。肉食性,體長最大50公分
小游侠
发表于 2006-10-20 00:25:19
海中的虾虎鱼确实很漂亮~比淡水中的漂亮啊~ ~
小游侠
发表于 2006-10-20 00:32:14
陈鹏提供的好多啊~眼睛看花了啊~呵呵~~
青虫虫
发表于 2006-10-20 00:33:42
海中的獅子魚也很漂亮喜欢!
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00:45:06
第一百三十一幅
班類
學名:Pogonoperca punctata
中文名:小丑班,老公仔班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科摩洛到列島群島, 馬貴斯群島與社會群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最近發現於南非的納塔爾南部。 後期幼體有大的白色斑點, 斑點保持成魚圖案的部份, 但是變成陰暗在灰色的區域中有額外的白色小斑點。 鰭保持清澈。分散的分布與特定的棲地, 偏愛在斜坡上的大的珊瑚頂部有平穩的水流的傾向.成魚通常在 20+ 公尺深; 稚魚在潟湖淺灘或遮蔽的內灣。肉食性,體長最大35公分。
第一百三十二幅
學名:Cephalopholis fulva
中文名:啫喱班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美國南卡羅萊那州與百慕達群島到巴西南部, 包括 Atol das Rocas。身體與鰭紅色; 有黑色的線邊緣的許多小的藍色斑點散佈在身體上; 背緣尾梗有 2個突出的黑色斑點; 在下頜的頂端上的一對黑色的斑塊.偏愛珊瑚礁與清澈的水域。 在墨西哥灣,它出現於清澈的深礁中。 (至少 45 公尺) 在百慕達群島與西印度群島,此魚種是常見於淺水區,但是它通常躲在洞穴或岩架下中在白天期間。 此魚種對被在 16 公分TL 時成熟而且轉換雄性於大約 20 公分的雌性感到雌性先熟。 雄姓具有領域性。 主要吃小魚與甲殼動物。 可能跟隨海鰻,而且蛇鰻覓食被驚嚇的獵物。 小心的, 但是可接近的.肉食性,體長最大41公分。
一百三十三幅
學名:Cromileptes altivelis
中文名:老鼠班,鰵魚。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日本南部到帛琉,關島,新加勒多尼亞與澳洲的昆士蘭南部。 東印度洋: 尼古巴群島到西澳的布魯姆。 除了似乎有效種的一個來自肯亞 以外,來自西印度洋 的報告是未證實的。 來自夏威夷的紀錄是可能以被釋放的觀賞魚為依據.通常居住於潟湖與臨海礁石而且是發現於典型的死或淤泥的區域。 也珊瑚礁的周圍與在潮池中發現。 成長非常慢。 捕食小魚與甲殼動物。 人工產卵是由 Tang 等人完成。 卵是有浮力的地方,0.80-0.83 mm 直徑具有一個小油滴。 稚魚是因為通常而捕捉的水族貿易雖然成魚被利用作為一個食用魚.在香港活魚販售。
第一百三十四幅
學名:Cephalopholis argus
中文名:珍珠班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的德爾班與向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與皮特凱恩島群, 北至琉球與小笠原群島, 南至澳洲北部與羅得豪島。 可能是與 黃背青九棘鱸〔Cephalopholis cyanostigma〕 互相混淆。 深褐色的顏色, 有小的黑邊假眼斑; 在身體的後面部份上的 5-6 灰白的橫帶; 在胸上的大灰白的區域; 胸鰭的末梢部部份有時褐紅色的褐色; 在背鰭棘的頂端的三角形的薄膜金橘色的顏色。一個通常普遍種發現於多種珊瑚棲地從潮池到深度至少 40 公尺了; 偏愛這 1 到 10個公尺礁區。 稚魚偏愛淺且有遮蔽的珊瑚叢。主要吃魚 (75-95%) 與少部分的甲殼動物。 在紅海,它吃清晨與午後接近傍晚; 但是在馬達加斯加,它出現更在晚上覓食。肉食性,體長最大60公分。
第一百三十五幅
學名:Cephalopholis miniata
中文名:東星班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的德爾班與向東至列島群島; 在印度洋與中西太平洋中包括大多數的島嶼。 波斯灣與阿曼灣沒有出現。 被誤鑑成來自留尼旺島的 黃背青九棘鱸〔Cephalopholis cyanostigma〕 了。 紅色的有大的, 均勻地在頭部,身體與鰭上空間藍色的斑點。棲息於珊瑚礁的清澈水域; 更時常發現於了裸露的而不是有掩蔽的礁區.吃魚 與甲殼動物。 它形成包含一個優勢的雄魚與 2 到 12個雌性的一雄多雌一起生活的群。 這些群佔領被一個母魚細分成第二的領土而且防護的達到 457 平方公尺的領土。普通地常見.肉食性,體長最大51公分。
第一百三十六幅
學名:Calloplesiops altivelis
中文名:慧星班,七夕鬥鱼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東加與列島群島。頭部與身體深褐色的有小藍灰色斑點; 垂直的與腹鰭深色的橘褐色, 有許多小的藍色斑點; 在最後 3個背鰭鰭條的基底上面的藍色有環的黑色眼狀斑; 在上尾部鰭條的基底的黃斑; 胸鰭鰭條鮮黃色的, 鰭薄膜透明.發現於靠近礁了, 與在洞穴中與裂隙沿著海峭壁.夜行的, 藏在岩架下與在洞中白天.它的假眼實際上是背鰭眼狀斑使掠食者困惑因為它擺出魚的一個被反轉的影像。 當危險時, 它將把它的頭插入一個洞內而且暴露擬態海鰻的頭的它的尾巴末端. 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第一百三十七幅
學名:Labracinus cyclophthalmus
中文名:紅娘仔班,准雀班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廣泛地分佈在從日本南部的印度-馬來列島各處南至澳洲西北大陸棚, 而且東至新愛爾蘭,巴布亞新幾內亞。下唇不間斷的在瘉合處。 犛骨齒相當大的, 排列成一個鋸齒形。 尾鰭圓的; 上半部用 5- 6個前流的鰭條與 9個主要的鰭條。 側線有前背部數列 43- 62(通常 48- 62) 管狀的鱗片從鰓裂 , 與一個肉梗的成列 12- 延伸 14(通常 18- 22) 管狀的鱗片。 背鰭與臀鰭有明顯的鱗鞘。發現於靠近珊瑚或者淺水礁區 的岩石的庇護所了, 有中等的湧浪或者水流在哪裡形成性別混合的分散魚群。 到處移動活動經過溝槽與通道。吃小魚。時常進入水族館魚貿易, 而且已經被馴養繁殖。 肉食性,體長最大22公分。
第一百三十八幅
學名:Variola louti
中文名:朱鱠班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 向東至皮特凱恩群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澳洲新南威爾斯。 不出現在波斯灣也不在夏威夷。稚魚明顯的特徵是在吻部上的白色線。通常在清澈的水域中見到在深度在 15 公尺之下, 而且偏愛島與外海礁石而不是大陸的海岸。 主要吃魚, 而且捕食螃蟹, 蝦與口足目甲殼類。肉食性。體長最大83公分。
第一百三十九幅
學名:Epinephelus dermatolepis
中文名:班馬紋班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 美國的南加州到祕魯,包括雷維拉吉哥多島與加拉巴哥群島,可可島,克利珀頓島。一個日行性掠食者捕食小型底棲的魚與偶然地吃甲殼動物。 時常它使用草食性魚類作為一個移動的掩飾為了吃善於隱藏的動物相擾亂的這些吃草動物; 它也會跟隨覓食海鰻捕捉來自他們的藏身處的被驚嚇的魚。 小的稚魚曾經見到在深色海膽, Centrostephanus coronatus 的長棘之中藏。 雜食性,體長最大100公分。
第一百四十幅
學名:Epinephelus Ianceolatus
中文名:龍膽石班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奧歌亞灣與向東至夏威夷與皮特凱恩群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澳洲。 不存在於波斯灣正在困惑。大從前面到背面的個體體型增大的背鰭棘。 它是所有珊瑚礁住處硬骨魚類的最大的。最大的硬骨魚發現於珊瑚礁了。常見淺水域。 發現於洞穴或殘骸了; 也在河口。 個體超過一公尺長曾經從海岸與在港灣中捕捉。 稚魚躲躲藏藏的在礁而且很少地見到. 吃棘龍蝦,魚,包括小的鯊魚與鰩 , 與幼年的海龜與甲殼動物。 在南非河口, 主要的獵物項目是泥螃蟹, Scylla serrata. 致命的攻擊人類的未被證實報告。 幾乎在很重地魚的區域中消除。 在香港活魚販售。大的個體可能具有熱帶海魚毒.肉食性,體長最大270公分。
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00:53:55
第一百四十一幅
山羊科
學名:Parupeneus indicus
中文名:黃点羊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到美屬薩摩亞與東加, 北至菲律賓與小笠原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在側邊與黑色的肉梗斑點上的大的黃斑.棲息於水淺的沙地或海岸的與潟湖內部礁的淤泥區域。各別地或成群生存。大的成魚通常在深度中等之處到大約 30 公尺。 吃底棲的無脊椎動物。肉食性,體長最大45公分。
第一百四十二幅
學名:Parupeneus barberinoides
中文名:秋姑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模里西斯與菲律賓到美屬薩摩亞西部,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與東加; 帛琉,加羅林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的馬紹爾群島。棲息於混合的沙子,碎石與海草覆蓋的底部。 有遮蔽的水域例如海灣或潟湖的通常發現於珊瑚礁的鄰近區域。 主要捕食蠕蟲,甲殼動物,海星與小的軟體動物與心形海膽。 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第一百四十三幅
學名: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
中文名:老爺羊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東印度洋的聖誕島到夏威夷群島,列島群島,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羅得豪島與拉帕群島。在身體的後面的部份上的黑色間斷條紋眼睛後面與大的黑色而灰白的斑紋, 形成一個略微條紋.這個偶然群游性種發生在沙子區塊以及來自礁石平臺與潟湖淺灘的碎石,堅硬的石灰石或珊瑚底部。 主要吃小的螃蟹與蝦在白天期間, 也底棲的魚卵,軟體動物與有孔蟲。肉食性,體長最大35公分。
第一百四十四幅
學名:Parupeneus chrysonemus
中文名:衫羊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 夏威夷。習性不祥。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第一百四十五幅
學名:Parupeneus barberinus
中文名:大絛真秋姑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南至南非 與向東至列島群島,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澳洲。黑色的斑紋從眼睛後面與眼睛大小黑色的肉梗斑點。 在黑色者上面的黃色長條, 最明顯的幼年時。Parupeneus 的最豐富種之一. 棲息於大的沙子區塊以及礁石平臺的沙子與碎石區 , 與潟湖與臨海礁石到深度大約 100 公尺。 獵食棲息於砂中的無脊椎動物例如多毛類的蠕蟲與甲殼動物。 來自帛琉與加羅林群島東部的個體時常有一個黃色的條紋延伸到眼後面的緊接在寬的黑色條紋上。成魚獨居性或形成小群魚群。 稚魚通常形成小群魚群, 時常在稀疏的海草棲息地混和著其他的種。肉食性,體長最大60公分。
第一百四十六幅
學名:Parupeneus macronema
中文名:黑草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延伸的紅海到南非的索德瓦納灣東至印尼與菲律賓。黑色的斑紋從眼睛後面與大於眼睛大小黑色的肉梗斑點。 灰白的區域在第二背鰭鰭的黑色斑紋與暗色的基部斑紋的末端把它與相似的 P. barberinus 區別開來。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到超過 25 公尺。 棲息於沙或雜草叢生的底部了。 通常單獨的被看到但是時常在附近的一些個體。肉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第一百四十七幅
學名:Parupeneus cyclostomus
中文名:鬚哥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南至南非的德爾班 。 而且東至夏威夷群島,列島群島,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與拉帕島。頭部通常有藍色的條紋; 身體紅色的, 紅色的-藍色的或藍色具有一個黃色的鞍狀斑在後第二背鰭鰭; 有時全身黃色的 (稚魚).在尾梗的頂端上的一個寬的黃色斑塊,那是明顯的在比較不黃色個體身上.棲息於礁石平臺,潟湖與臨海礁石的珊瑚,岩石或碎石堆底部了。 稚魚形成魚群, 成魚通常獨居性。 主要吃小魚,甲殼動物,星蟲,蝦,螃蟹,章魚與小的腹足動物在白天期間。肉食性,體長最大50公分。
第一百四十八幅
學名:Parupeneus rubescens
中文名:紅鱸羊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紅海與波斯灣南至南非。 而且東至西太平洋。 東南大西洋: 南非.色彩可變的; 具有或者沒有黑色的鞍狀斑在尾梗上.棲息於沿岸水域的砂質底部與黝暗區域了。肉食性,體長最大43公分。
第一百四十九幅
學名:Parupeneus spilurus
中文名:白三間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日本到西澳大利亞,新加勒多尼亞與紐西蘭北部。 最近記錄自東加。 頭部與身體有明顯的斑紋。 尾梗有黑色的斑點在前面中上側面有黃色的區域之上.在發現於主要的深礁的印尼鄰近強的水流。 通常形成小群魚群。肉食性,體長最大36公分。
第一百五十幅
學名:Parupeneus porphyreus
中文名:紅印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 夏威夷。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 形成小群魚群岩架下或在珊瑚之中白天,分散在晚上在岩石與珊瑚捕食底棲的甲殼動物之中覓食.大部分捕食底棲的甲殼動物的是一個夜行的掠食者.肉食性,體長最大51公分。
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01:34:28
第一百五十一幅
狐狸科
學名:Bodianus pulchellus
中文名:紅狐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美國南卡羅萊那州與百慕達群島到宏都拉斯與南美洲北部, 包括安地列斯群島.東大西洋: 聖多美島.身體在下側上紅色的有白色的斑紋。 在前面背棘的基底的黑色斑點。非常特殊而色彩鮮豔的種。 棲息於珊瑚礁與岩礁, 很少地在深度大於 24 公尺.吃螃蟹與小的貝。稚魚剔啄寄生蟲從其它的魚身上。可以和西班牙的狐鯛, B. rufus 雜交。肉食性,體長最大28公分。
第一百五十二幅
學名:Bodianus rufus
中文名:紫狐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百慕達群島, 佛羅里達南部 (美國) 與在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到巴西南部各處。背鰭藍色的頭部,身體的上面前端與前面如果從?#092;水區, 紅色的如果從深地; 身體的其餘部分與尾部黃色。 背鰭、臀鰭 , 與腹鰭大部份藍色或紅色的-在後面的黃色,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 吃海星,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與海膽。 稚魚活躍地剔啄來自較大的魚的寄生蟲。 一個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 可以和斑鰭狐鯛, B. pulchellus 雜交。
肉食第一百五十三幅
學名:Bodianus diana
中文名:金点紅狐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 與到馬紹爾群島與美屬薩摩亞, 北至日本。在列島群島中被更長的鼻口部的 白斑普提魚〔Bodianus prognathus〕 取代了。吻端尖的。 後嘴角在眼窩的前緣下面或緊鄰後方。發現於臨海礁石的珊瑚豐富的區域了。 稚魚時常在黑珊瑚與柳珊瑚的附近隱匿; 也常常聚集於洞穴頂蓬, 主要吃底棲的無脊椎動物例如軟體動物與甲殼動物。 稚魚經常地除去寄生蟲從其它的魚身上。肉食性,體長最大25公分。性,體長最大40公分。
第一百五十四幅
學名:Cheilinus fasciatus
中文名:紅頭黑間狐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密克羅尼西亞與美屬薩摩亞, 北至琉球群島.小的稚魚時常被誤認為 Wetmorella sp. 由於細的垂直白色條紋。 大的個體發育鮮紅色區域而且雄魚有擴大的尾鰭葉。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 通常在區域有混合的珊瑚,沙子與碎石。 主要吃底棲性,具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與海膽。 幼魚常見於淤泥的礁, 通常沿著有藻類碎石與砂的邊緣。肉食性,體長最大24公分。
第一百五十五幅
學名:Bodianus mesothorax
中文名:獵狐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東印度洋的聖誕島,印尼 , 菲律賓,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大堡礁; 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稚魚與成魚與他們的 B. axillaris 的相對物相似, 但是稚魚有黃色的,而不是白色的斑點與成魚已經很清晰黑色的條紋在身體的淡色與深色部分之間而且在背鰭與臀鰭上沒有假眼斑。 稚魚的顏色完全地對成魚圖案改變當大約 5-6 公分長。 改變只花數個星期,而且中間物被很少地見到。稚魚時進入亞熱帶遊離棲地在大洋性的階段期間由溫暖的水流引起了。棲息於珊瑚礁繁盛的外礁斜坡深度 5 到超過 20 公尺, 特別地在洞穴的附近。 稚魚在洞穴; 成魚到處開放地游泳, 但是通常接近底部, 而且時常從事清潔較大的魚.肉食性,體長最大25公分。
第一百五十六幅
學名:Bodianus anthioides
中文名:飛狐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而且東至列島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與奧斯垂群島。歷經相當較小的隨著成長改變顏色。 容易地鑑別特徵為罕見的顏色與長的尾部了。棲息於臨海礁石。 生活於礁有豐富的無脊椎動物例如柳珊瑚,海鞭子與黑珊瑚。 普遍的沿著陡峭的外礁斜坡密克羅尼西亞的深度超過 25 公尺。 通常見到如孤單的個體. 稚魚以清潔工姿態出現。 可能是獨居性或者可能成對生存。肉食性,體長最大24公分。
第一百五十七幅
學名:Bodianus bimaculatus
中文名:金背狐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模里西斯與馬爾地夫到巴布亞新幾內亞, 北至日本南部。小的稚魚是鮮黃色的,而且當紅色的線發育的時候,雌性變得更橘色的。 雄性主要是粉紅色有紅色的線.普遍的在陡峭的外礁斜坡 的碎石與沙的周圍,與海峭壁, 通常鄰近很深的水域。 在軟質底部的棲息地形成小群集有海綿與軟珊瑚的地方。 群通常包含稚魚與雌性那是被一個大的雄魚控制.肉食性,體長最大10公分。
第一百五十八幅
學名:Bodianus axillaris
中文名:朱古力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東至馬紹爾群島, 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稚魚與雌性容易地辨識特徵為通常黑色的身體有大的白色斑點了; 在背鰭與臀鰭的軟棘的部位上雄魚有大的黑色斑點。稚魚 B.mesothorax 與稚魚相似但是有白色而不是黃斑。 隨著成長歷經一個戲劇性的彩色改變。棲息於清澈的潟湖與臨海礁石。 稚魚單獨出現在洞穴或者岩架下中並且藉由啄食擔任清潔工其他魚 (成魚偶然地做這) 的身體。主要吃底棲性, 具有硬殼的, 無脊椎動物例如軟體動物與甲殼動物.不常在市場上銷售。 偶然地在水族貿易中見到了。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第一百五十九幅
學名:Bodianus bilunulatus
中文名:黃隆頭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非連續分布包括一個區域從西印度洋到西太平洋, 與第二個區域包括夏威夷與南方的玻利尼西亞列島群島到皮特凱恩島而且西至美屬薩摩亞。幼魚容易地鑑別特徵為罕見的顏色了。 成魚通常有一個在尾部附近的橢圓形的黑色鞍狀斑,但是它可能變成不明顯在大的雄性中。生活於深的礁斜坡有豐富的無脊椎動物例如海綿與海鞭子,但是年輕的成魚偶然地被見到在水非常淺處, 通常獨居性的在珊瑚礁與岩礁中。 主要吃底棲性, 具有硬殼的, 無脊椎動物例如軟體動物與甲殼動物。 雌性先熟的。肉食性,體長最大55公分。
第一百六十幅
學名:Siganus magnificus
中文名:白狐狸
地域:分佈於東印度洋: 泰國, 包括到印尼爪哇的斯米蘭群島。眼睛的條紋深褐色到黑色的; 一個寬的白色弧從峽部與第二個的基底的胸延續的 - 第 4個背棘; 在白色的條紋,身體褐色或灰色後面背面, 腹面略白的。 棘矮胖的, 不是很尖銳而有毒。 前鰓蓋骨角 120個 ? 強的部分重疊的鱗片在眼窩的中心之下深地覆蓋頰, 8 或 9 列; 胸的中線完全覆蓋著鱗片。 前鼻孔的打開長在上非常短的管是比較高的在後部地。棲息於珊瑚礁並且吃藻類與小型無脊椎動物。 成魚成對出現。雜食性,體長最大24公
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18:45:35
第一百六十一幅
躄鱼科
又稱按康鱼,香港石頭鱼,娃娃鱼,國內、台灣五腳虎。
學名:Antennarius striatus
中文名:花獅
地域:分佈於東大西洋: 外海的非洲海岸, 從塞內加爾到非洲西南部, 具有一個來自聖赫勒拿島的單一記錄。 西大西洋: 外海的紐澤西州 (美國) ,百慕達群島,巴哈馬的海岸, 墨西哥灣與在加勒比海到的島群各處巴西的最南海岸。 印度-太平洋: 紅海與東非岸邊到社會與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 南至澳洲與紐西蘭。 色彩可變的, 時常淡黃色的﹐橘色的﹐和綠色的, 灰色或褐色的有黑色的斑紋或細長的斑塊, 有時純黑色的。 突出的線從眼放射。支撐誘餌的硬骨在上嘴唇之前延伸。 長度通常到大約 20 公分, 但是偶然比較大的在亞熱帶中.在岩石,沙子或碎石上棲息於岩石與珊瑚礁。 發現於了雜草叢生的河口沿著非洲南部的東海岸。在大西洋,它被發現於平均深度 40 公尺。觀察非常像河豚一樣膨脹自己。 卵生的。 跟雌性比起來雄魚有更多的密集顏色與擴大的皮膚附肢。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25公分。
第一百六十二幅
學名:Antennarius pictus
中文名:橙娃娃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夏威夷與社會群島。色彩可變的; 有一個黑色的階段有白色的胸鰭鰭條頂端。 誘餌的骨質部份有很多的深色交叉條紋而且幾乎兩倍長於第二背鰭棘; 餌球一個平附肢的細長簇。棲息於淺水區掩蔽的礁石。成魚通常與海綿在一起; 稚魚露天地在沙子或礁上, 擬態小的海綿或裸鰓類動物.卵生的。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第一百六十三幅
學名:Histrio histrio
中文名:海草
地域:分佈於印度洋: 南非的頂端向東至印度洋與斯里蘭卡,包括紅海,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與模里西斯。 西太平洋: 北海道到熱帶澳洲 (向南遠至在西部中的柏斯而且在東部中向南遠至雪梨), 包括台灣,菲律賓,模里西斯,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關島,東加,新加勒多尼亞與紐西蘭; 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馬里亞納群島. 在東太平洋的發生保持麻煩。 西大西洋: 緬因灣到烏拉圭的拉布拉塔河河口。 東大西洋: 亞速群島與外海的非洲西方部; 來自挪威北部的瓦杜 (Duben& Koren 1846) 的記錄是以被北大西洋與挪威海流帶往北方的一個離群的魚為依據。有色彩斑點的綠色有正在混合著漂浮的 馬尾藻 雜草的很多的肉質像雜草一樣的表皮附肢在它通常是發現。 誘餌遠短於第二背鰭棘。 餌球球狀的有短絲狀突起。 皮膚平滑的, 沒有表皮的小刺; 胸鰭悄悄靠近與身體分離為大部分的它的長度.發現於靠近表面了, 通常伴隨著漂浮的目標 或 馬尾藻 . 通常在暴風雨的時候被吹進海岸與海灣水域。 一種獨居性與狼吞虎嚥的掠食者.他們吃魚與尋找藏身處在漂浮的雜草中的蝦。卵生的。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第一百六十四幅
學名:Antennarius commerson
中文名:黑娃娃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與東太平洋: 紅海與南非到巴拿馬, 北至日本南部與夏威夷群島, 南至羅得豪島與社會群島。 被當成 Antennarius moluccensis 由命名者了。進來多種顏色: 黃色的﹐橘色的﹐和綠色的﹐褐色﹐與黑色的。 誘餌的骨質部份大約等於第二背鰭棘 (10.2-16.9% SL) 的長度; 餌球一個平附肢的小簇. Illicial 長度在 %SL: 19.3-25.2. 薄膜在後第二背鰭棘厚而小刺狀的, 延伸至第三個的基底. 最大的種之一,發現於潟湖與臨海礁石了, 時常在突堤塔門上. 捕食魚。 卵生的。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38公分。
第一百六十五幅
學名:Antennarius tuberosus
中文名:花头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 (但是顯然地不存在查戈斯群島北方) 到菲律賓與模里西斯與向東至太平洋板塊的群島。逐漸變細成為缺乏一個餌球的一個非絲狀的單一觸鬚的誘餌略長於第二背鰭棘。 缺乏在上頜與誘餌的基底之間的一個凹槽。 特殊的彩色斑紋在那一個在臀鰭與尾鰭上有一個寬的深色條紋與邊緣的深色條紋。對於所有的已知抓取的平均深度是 11.2 公尺。 在實驗的水族館被維持的個體改變顏色從深灰色到淡乳色在 2個星期裡面。 卵生的。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9公分
第一百六十六幅
學名:Antennarius maculatus
中文名:黃娃娃,班按康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馬爾地夫與模里西斯到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與索羅門群島。 最近記錄自新加勒多尼亞。特徵為很多的突出瘤狀的突起在它的皮膚與擬態一個極小的魚的一個大的餌球了。 誘餌的骨質部份有很多的交叉條紋而且大約兩倍長於第二背鰭棘。 體色變異很大, 範圍從乳黃色的到黃色的﹐褐色, 否則黑色的有範圍從的分散的深色圓形的斑點與鞍狀斑或斑塊白色到粉紅的﹐赭紅色﹐否則紅色的。 有濃密斑點的個體與 A. pictus 相似. 通常有在所有的鰭上紅色或者橘色的邊緣,而且橫過身體的第一個條紋對眼的後緣轉移可用來與 A. pictus 區別.棲息於掩蔽的岩礁。成魚是通常與海綿在一起.稚魚露天地在礁上看起來像裸鰓類動物.卵生的。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10公分。
第一百六十七幅
學名:Antennarius avalonis
中文名:秘魯娃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 聖卡塔利娜島島,美國的南加州到祕魯。成魚棲息於岩石區, 包括潮間帶。 棲息於沙泥底了。幼魚吃經常捕食甲殼動物但是當他們生長比較大,他們消費越來越多的魚, 有時捕捉而且吃魚他們自己的大小。肉食性,體長最大33公分。
第一百六十八幅
學名:Antennarius biocellatus
中文名:紅娃娃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印尼,新幾內亞, 所羅門,菲律賓與台灣。 記錄來自帛琉了。通常在軟的背鰭上以一或二個假眼斑為特色。 對 14 公分的長度。罕見的在觸鬚動物之中在時常佔領半鹹淡或甚至完全淡水的棲息地方面。 大多數的標本被採自 10 公尺深以內。 卵生的。 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14公分。
第一百六十九幅
學名:Antennarius sp
中文名:白娃娃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聖誕島與羅雷淺灘到社會群島,包括帛琉,斐濟,美屬薩摩亞,歐胡島與夏威夷。鰓裂位於遠在背上在臀鰭起源的附近.曾經採集自潮池與對外礁斜坡。肉食性,體長最大13公分。
第一百七十幅
學名:Antennarius pauciradiatus
中文名:石娃娃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巴哈馬,外海的貝里斯,哥倫比亞,百慕達群島,波多黎各,安地瓜, Tortugas 與外海的佛羅里達的大西洋海岸。在第二背鰭棘的頂端附近的成對的細長肉質的垂片。 只有一個有誘餌短於第二背鰭棘。主要地在礁與岩石的區塊附近生存。 相當稀有的. 大西洋西部中小的襞魚科魚類。肉食性,體長最大7公分。
陈鹏
发表于 2006-10-20 18:51:03
第一百七十一幅
天竺鯛科
學名:Apogon griffini
中文名:金花
地域:分佈於:中西太平洋: 菲律賓。礁區魚類; 海洋,氣候: 熱帶的 。肉食性,體長最大14公分。
第一百七十二幅
學名:Apogon pseudomaculatus
中文名:紅蜻蜓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新英格蘭,美國麻薩諸塞州,百慕達群島與巴哈馬到巴西南部, 包括墨西哥灣。經常發現於堅硬的或半-大陸棚的堅硬底部; 在港灣中與樁材與海洋牆壁的周圍, 出自到外海岩礁。肉食性,體長最大11公分。
第一百七十三幅
學名:Sphaeramia nematoptera
中文名:睡衣,玫瑰,班点玫瑰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爪哇到斐濟,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大堡礁。 最近從東加記錄。特殊的種尾部鰭與色彩鮮豔的紅色眼。寬的黑色中央的身體條紋與頭部黃色.在掩蔽的海灣與潟湖中的 Porites nigrescens 與 P. cylindrica 的分支之中形成魚群。晚上分散覓食接近底部.曾經後面在繁殖場.受歡迎的水族館魚。肉食性,體長最大10公分。
第一百七十四幅
學名:Apogon aureus
中文名:籃眼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紅海而且東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 北至日本三宅島 , 南至澳洲與新加勒多尼亞.顏色活著時黃銅色的具有彩虹色, 在後部地的灰白; 一條黑色的斑紋,與一條藍色的線接壤了, 經過眼從吻部前面延續的與超過; 在顎骨上的一個狹窄的藍色條紋。 大的且斜嘴; 中央的前背鱗片 5; 前鰓蓋骨脊平滑的與在後部與大部分的下緣鋸齒狀的。 黑色的橫帶圍網尾柄出現在幼魚和成魚時期。在岩石或岩架下中棲息於洞在淺水區中。 已知出現在與 Apogon apogonoides 混合的魚群在夏天與秋天期間, 但是在冬天與春天的形式分開的魚群。肉食性,體長最大15公分。
第一百七十五幅
學名:Apogon cyanosoma
中文名:金梳囉,彩条玫瑰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紅海南至莫三比克而且東至斐濟, 北至琉球與博寧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最近從東加記錄。藍銀色的顏色,6 橘黃色的斑紋, 包括一條短的眼睛後面的斑紋。 約略相等的沿著腹部, 與側面中央的斑紋在尾鰭基底 (紅色的在晚上) 上末端變成桃紅色的到橘色的斑點.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從深度的掩蔽清澈的水域 1 到至少 49 公尺。 在洞中,形成小或大群魚群岩架下了, 或甚至在海膽的長棘之中。 吃浮游性甲殼動物與小型無脊椎動物。 曾經後面在繁殖場。肉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一百七十六幅
學名:Pterapogon kauderni
中文名:峇里天使,泗水玫瑰,長鰭玫瑰
地域:分佈於中西太平洋: 顯然地侷限於 Banggai 島,印尼了。 受到威脅的由於滅絕為水族貿易由於收集。容易地用它的流蘇第一背鰭辨認出, 細長的肛門與第二背鰭鰭條, 深深地叉型尾與顯著的彩色斑紋。普遍的突堤周圍, 在泥沙中以海草 ( Enhalus acoroides) 底部. 伴隨著 Diadema setosum ,長棘海膽了。 個體 2 到 60 在海膽正上方盤旋, 藉由較年輕的一些大約 2-3 公分 SL 停留更靠近海膽。 魚當危險時撤退到棘之中。 可能吃小型底棲與浮游性甲殼動物在晚上。 雄性直到孵化孵卵; 大的卵大約 2.5 mm 直徑, 在孵化之後在口腔裡面而幼魚保持未確定的時期、 稚魚也使用卷曲異輻海葵尋求保護、 曾經後面在繁殖場。肉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第一百七十七幅
學名:Apogon leptacanthus
中文名:長刺玫瑰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與莫三比克島到薩摩亞與東加,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在密克羅尼西亞各處。半透明的到微白色的顏色在頭部與身體前部上有藍色的斑點與不完全的﹐狹窄的﹐和橘色的橫帶.高的第一背鰭,眼藍色.密集的群集 (時常混和著其他的種, 例如 Archamia fucata, A. zosterophora) 在隱匿上方樹枝狀珊瑚 ( Porites cylindrica 與 P. andrewsi) 的堆被發現, 時常混濁的海灣與潟湖.夜行的種。雜食性,體長最大6公分。
第一百七十八幅
學名:Apogon multilineatus
中文名:黄天竺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經過眼以下的在身體與厚的條紋上的很多的細線。 有時一個小的黑色肉梗的斑點。肉食性,體長最大10公分。
第一百七十九幅
學名:Apogon kallopterus
中文名:中綫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南至南非奧歌亞灣 。 而且東至列島群島,馬貴斯群島與皮特凱恩群島, 北至日本南部與夏威夷群島, 南至紐西蘭 與拉帕島。黃褐色的對淡紅色褐色顏色, 暗色的鱗片邊緣; 一條褐色側面中央的斑紋從吻尖, 經過眼睛到上尾部的基底;(斑紋可能在梗上消失) 在尾鰭基底的黑色斑點,出現於水質清澈的潟湖礁坪與臨海礁石從低浪花區到深度 45 公尺。 通常各別地在裂隙中發現。 晚上捕食小型底棲的與游離於水中甲殼動物。肉食性,體長最大15公分。
第一百八十幅
學名:Apogon compressus
中文名:橫條天竺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馬來西亞東至在密克羅尼西亞與索羅門群島的帛琉, 北至琉球群島而且南至大堡礁。色彩是白色或略帶桃色的在側邊上有大約六條紅褐色的斑紋; 在尾鰭基底的 3-4個深色的斑點。 眼藍色虹彩的。 小的稚魚有黃色的尾梗有在中心中的黑色斑點, 擬態大齒的 Cheilodipterus 種。 那使他們能夠到處更自由游泳。發現於小的聚集了在或之中在堆的附近樹枝狀珊瑚例如 Porites cylindrica 或 P. nigrescens、夜行的種。肉食性,體長最大12公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