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湛《追月》成型轨迹
《追月》是赵士湛先生创作的勒杜鹃盆景。连同主题未明确前的4年时间 ,用时12年。该桩是一劣等桩材,干身大部份粗细一样,中段又长又直无变化 ,少节奏,根本不符合选桩的要求。在弃之可惜的心态下种在一坭盆中,四年尚未确定创作方案,听之任之,图一。 1997年春对顶部进行了局部修剪,图二。 1998年清明后就桩相右展的势态确立“追”为今后创作主题,开展正式的有目的的追求。将全桩重剪、摘叶,确定顶枝,右展枝,头部副干三者为今后造型重点枝,一切杂乱枝全部剪除,换盆改植 ,适当抬高右边加强动感态势并有利于右展要枝的培育、造型,图三。 放任一年,有目的的增培右向枝,抑控左向枝。1999年春重剪后,“追”的势态确立,图四。 加强管理 ,以增培右向枝为出发点,6月9月各疏剪 一次。2000年春重剪,作品骨架已定而且枝线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图五。 适当控水控肥,以增加细枝数量和枝展到位为管理目的,6月9用各重剪摘叶一次,均衡全桩树势,提高统一成型的可能性。图六是2002年春剪萌芽时树照。从照片可见作品经5年定向培育基本上达到预定效果,今后是细致的成型后期管理和进一步加强作品意境。 图七是2004年春剪后刚萌芽时树照。作品经两年培育,细枝繁密,树相浑雄,“追”的主题 得到进一步升华。 图八是2004年秋疏剪后照。 图九是2005年6月重剪摘叶后萌芽时树照。经7年培育,作品已成型,今后只要保持不衰退、不变形、提升树格、深化“追月”主题、意境即可。 可见,有目的有计划有追求是盆景创作最为可靠的方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