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里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在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编辑本段
相关记载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奉。到五代时,绘画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宾头卢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降龙罗汉
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以上十六位罗汉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渡众生。
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
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
在《济公外传》中,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几百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确实是一个画片儿代表一个故事。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全员画像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馽ika)有关。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
欢喜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
妖魔除尽、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
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民间传说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金蟾寓意
“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阵里将军。 钟馗嫁妹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故事,讲的是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绘画、戏剧、电影等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由于钟馗自古被誉为禳灾祛魅的神人,古今画家都喜欢以钟馗入画,除了喜欢画他捉鬼,也喜欢画钟馗
传统绘画 《钟馗嫁妹》
嫁妹的故事,并留下了很多佳作。 宋代文人学士中堪称玩石大家者,莫过于书画家米芾了。他的书画造诣非常高,宋徽宗时官居书画学博士。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他生性诙谐古怪,好洁成癖,有人赠诗予他:“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
米芾之癣石,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谑称。米芾的“癫”,是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他的一切言行中。作为石痴,则表现在他爱石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上。他因为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以致于荒废公务,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司,但他仍然迷石如故,丝豪无悔改之意。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此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好笑。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另一次,他得到一块端石砚山(一种天然形成的状如峰峦的砚石)爱释手,竟三连三天抱着它入睡,并请好友苏东坡为之作铭。米芾一生蓄藏的砚山和石砚非常多(清代《西清砚谱》中著录有多方米芾珍藏的石砚)。他在给想从他那儿得一方石砚的朋友写信中这样写道:“辱教须宝砚,去心者为失心之人,去首者乃项羽也。砚为吾首,谁人教唆,事须很研。”由此可见,石头就是他的命。
米芾对石的“痴”和“癫”,还表现在他去涟水为官这件事上。他听说安徽的灵壁县产奇石,便请求到地接灵壁的涟水县为官。因为他的心思在石头上,因此到了涟水县之后,对职守自然就很少过问。为此,招致上司对他公务勘查,这就发生了一件宋代玩石赏石上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宋稗类抄》一书中叙述的一则故事更是有趣。故事中说:米芾为了得灵壁石,便请求到涟水作官司。到涟水后,他一心收藏奇石,并给每一块奇石赋诗一首。他玩石玩得神魂颠倒,整日呆在画室里不出来,有时一连几日不理公务。当时上司杨次公为察史(当时的官职),他平就听说米芾玩石入迷,经常不理公务,便来规劝。他到了米芾府内,正色对米芾说:“你身为朝廷命官,把你从千里之外派来,是要你勤于公务,你怎么能整日玩赏石头?”米芾走上前去从左边的衣袖里取出一块石头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青润,并对杨次公说:“这样的石头怎么能叫人不爱!”说着,他把这块石头又揣在衣袖中,接着又从衣袖中取出另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叠嶂层峦,更为奇巧,紧接又取出第三块。并不无自豪地再对杨次公说:“这样的石头怎么能叫人不爱!”哪知,杨次公突然改变了态度,高兴地说“这样的奇石并不是你一个人爱,我们也很爱。”说着,便从米芾的衣袖中取出三块石头,抱在怀中上车便走了。 天上人间 惟有酒仙
解释:嗜酒的仙人。多用于对酷爱饮酒者的美称
唐 白居易 《对酒》诗之三:“赖有酒仙相煖热, 松 乔 醉即到前头。”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石曼卿 ﹞饮酒过人,有 刘潜 者,亦志义之士也,常与 曼卿 为酒敌。闻京师 沙行 王氏 新开酒楼,遂往造焉,对饮终日……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传 王氏 酒楼有二酒仙来饮。” 清 丘逢甲 《游罗浮》诗之八:“住世为酒人,出世为酒仙。”
编辑本段
醉卧竹林的刘伶
酒仙是提起“酒仙”,有的文化知识和饮酒常识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醉卧在晋代竹林里的刘伶。
刘伶饮酒的传说大概应首推“杜康造酒醉刘伶”,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是酒圣,而刘伶专喝他的酒,必是酒仙无疑。可是,杜康即是少康,少康则是传说中夏国的国王,而刘伶却生活在西晋的沛国,这“杜康造酒醉刘伶”便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既可以理解为杜康造的酒保存到晋代,也可以理解为酒最初是由杜康造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在仙界那个灵魂的自由王国里,刘伶慕名寻到造酒者杜康,杜康则让他的琼液将刘伶醉到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凡界的说法,在仙界只不过是三天罢了。
我国从古至今没有一部专写饮酒者的史书,而且历代以来,人们对饮酒总是褒贬不一,很少有为饮酒者立传的,因此,现在想要查找一下刘伶每日里饮酒的次数和每次的量数,实在是困难之至。
不过,有一点到可以稍加证实,即是刘伶在青少年时代是不太饮酒的,否则,他就当不上建安参军。可是他这个参军不是当腻了,便是有点看不出火候,竟对朝廷发出了策问。大嚷大叫要推行老庄思想,推行“无为而治”的观点,其结果是不但没有能够使皇帝老子“无为”,倒是自己被一“无能”之名而罢免。
刘伶的酒缘应该是在他被罢免之后才结的。 他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现在又真的无处可为,便开始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刘伶对于“酒坛”的一大贡献当推他作过《酒德颂》,极力宣传他的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荡生活,无奈是文中对礼法的藐视太过了头,以致今天要寻到此文已经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困难。
刘伶的一则饮酒的故事和庄周先生的人生观到也极为相似,据说刘伶出游在外的时候,曾让仆人扛把镢头随在其后,并叮嘱道:“我在什么地方醉死了,就地把我埋了。”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超脱。
可是,刘伶的酒真的喝过了头,不但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也使他空挂了“竹林七贤”之名,没有留下一篇让后人叫绝的佳作,只留下一个流传千古的酒名,或褒或贬,评说不一。
编辑本段
酒仙李白
被封为诗圣的李白也属于酒仙之列,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酒,便没有辉煌了中国文学史的诗圣李太白,“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佐证。
李白在哪里,李白在丛山峻岭之间。那位头带峨冠,腰佩长剑的游侠就是李白。李白不同于其他游侠道士的地方,是他的腰间没有那只酒葫芦。他是富家子弟,有很多金银供他花销,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用那只酒葫芦干嘛?李白在青年时代是不太喜欢独饮的,每到一处,他都散金结友,饮酒做诗,喝了无数美酒,写下了无数优美壮丽的诗篇。
李白确实是有才气的,就在游山玩水间,就在饮酒做诗时,大名已经传到了京都,使得皇帝老子也感到他是天下奇才,下了三道诏书,征他入京。
这位诗人虽然向来傲视权贵,但他也是人,也想有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还是高高兴兴地走向了京都。临行前,仍不忘置一席酒,以示庆贺,并且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歌而去。一种苦尽甜来,一展鹏程的心态溢于言表。
可是李白想错了。皇帝老子并没有给他什么实权,只不过是让他在歌舞厅中填几首如“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词来以供消遣。虽然只是一种消遣的艺术,但也表现出李白超众的才华,常常带醉上殿,一诗惊倒四座,连贵妃也不得不侧目相看。
皇帝是不能终日消遣的,这便给李白留下了饮酒交友、举杯吟诗的机会。这个狂傲的才子经常出现在长安街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与“四明狂客”贺知章等人结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忆:“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便是当时的写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罢了。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统治和宫廷中尔虞我诈、腐朽荒淫的生活,使这位伟大的诗人实在难以忍受,终于在一次酒后做出了让皇帝无法容忍的事情。他虽然把脚伸出去,让那位权宦高力士脱下了靴子,侮辱了那位不可一世的人物。但高力士也不是吃醋的,那朝靴自从高力士的手中脱下来,也就很难再穿上去了。没有办法,李白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向皇帝打了辞职报告,离京而去。
李白喜诗、喜酒、爱月,一组《月下独酌》,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种意境。
谁是相知相爱的亲人,唯有举杯邀月,醉卧花间。政治上的抱负终成泡影,日过中天,谁也无可奈何。
如果说《月下独酌》还带有表层次无聊醉酒的意味的话,那么,《将进酒》则表现内心的一种与世沧茫同愁苦的巨大悲哀,一句“与尔同消万古愁”,已经不仅仅是悲叹人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朝如青丝暮如雪”了。
即使是在“万古愁”难消的时候,诗人也仍然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同时蕴涵着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心理,一面是“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样壮志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另一方面又是“但愿长醉不愿醒”,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又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极度蔑视。
李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浪漫的结尾:一叶小舟飘荡在采石江中,一代诗圣且歌且饮,傲笑天下,终于,那个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诗圣投入到了江中,向那深藏在江中的明月游去,渐渐地同明月溶为一体,在灵魂的天国里,他终于得到了他歌咏了一生的明月,成为千古绝唱。
编辑本段
醉酒英雄武松
这位酒仙还躺在景阳岗前的大青石上,鼾声如雷,那意思,是要把大青石睡得风化了之后,再醒来赶路。
各位大概知道了,我要说的这位,就是《水浒传》中的武二郎。我之所以说他是《水浒传》中的武二郎而不说他是北宋末年的武松,是因为武松的名气是通过施耐庵才得以流传百世的。
这武松本来是清河县小有名气的人物,可他却非常贪恋杯中之物,每每喝醉之后,便要与人打官司。这次,他摊上了一桩大官司,把人给打死了,无可奈何之际,只得远去他乡。
没想到竟在半路上遇到了这个“三碗不过岗”的酒店,年轻气盛、酒量如海的武二郎只把那招牌看成是狡猾的酒家做的一条吓人的广告,根本没放在心上,一口气喝了十五碗。这酒本是叫“出门倒”的,可武松喝了十五碗出门之后竟没有倒下,却回过头来嘲笑酒家:“却不说三碗不过岗!”然后大步向前走去。
如果没有这十五碗酒,武松能否打死那只吊睛白额大虎,可就不好说了。那只大虎出现的时候,武松的酒虽然吓醒了一半,但那剩下的一半正好是酒的威力所在,结果是三拳两脚,就把那大虫给打死了。那些被害已久的阳谷县民众好不高兴,把绸缎和鲜花都披挂在武松的身上。
武松因打虎而扬名于世,而打虎的力量又恰恰是那十五碗老酒的威力。这样,武松的英名和武松的酒名便如日月一样,同贯长虹。
没有酒,武松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武松自己也说:“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岗上如何打得了这只大虫?”
正如俗话所说:“酒壮英雄胆”,为此,武松在施恩要教训将门神时,才提出了“三碗不过望”的要求。望便是酒幌,一路之上,凡遇酒店,必喝三碗,否则便不能前行,十四五里路,十二三个酒家,武松竟喝了三十五六碗,本事也不知道增到多少分了,那小小的将门神,只不过是他掌中的一只臭虫。
话又说回来,酒壮英雄胆,提前得是英雄。假如你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却硬充好汉,拿酒来灌,想借此扬名,到后来只能成为滩到在地上的一堆乱泥,成为狗熊。
刘伶喝酒而有酒名,李白喝酒而有诗名,武松喝酒而增英名,同是饮酒,各有千秋。 此帖甚好。 学习了 不错不错!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