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仙 发表于 2010-10-12 09:08:54

又到玩冬蝈的季节,网上淘到篇关于点药的文章,拷贝了一下,和大家分享下

欣赏虫鸣,分“本叫”与“粘药”(亦称“点药”)两种。本叫乃天然鸣声,粘药则点药翅上,变其音响。所谓“药”,乃用松香、柏油(或白松皮树脂)、黄腊加朱砂熬成,色鲜红,近似缄封信函之火漆,如热及融,凉又凝固而酥脆。虫连膀约半月,翅干透,音亦定型,始可用药店之。

粘药之目的在借异物之着翅以降低其震动频率,于是虫声之高者,低矣;尖者,团矣。能使一般之虫声顸而沉,恍若大翅、尖翅。当然,大翅、尖翅之佳者,自非粘药之虫所能及,至多差似而已。

粘药不知始于何时,其设想之巧妙,非殚精竭智不能德,而方法之符合声学原理,又不禁使人惊叹。相传清末宫中内监悬蝈蝈笼于松树下,一日忽闻鸣声大变,苍老悦耳。谛视之,乃松脂滴虫翅上。自此悟出蝈蝈点药法。行之有年,使施于油葫芦、蛐蛐。其广泛流行则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蝈蝈粘药须先冻之半僵,以迟缓其行动。左手中、无名、小三指托手帕,置虫于上,如是方不为所噬,拇指与手帕下之中指相抵,捏住蝈蝈之后腿,食指横按虫项,如是可防其挣脱。粘药由右手操作。长针一根,蜡烛一枝,药在瓷碟中碾碎备用。右手拈针,在烛焰上一过,以针尖挑碟中药屑,药融附着针尖。针腰再就烛增温,急速直立,使融化之药顺针尖流下,点在蝈蝈上翅右上侧,药落下即凝固,似栗米而大,宛若小红珠镶在翅上,此为“盖药”。改变左手手腕角度,稍向外转,亮出蝈蝈底膀之背面,如前在用针将药点在底膀背面透明圆膜(名曰“镜儿”)上部之膀筋分岔处(名曰“三岔”),此为“底药”。至此蝈蝈粘药便告完成。
油葫芦、蛐蛐粘药,方法与蝈蝈略同。惟虫小而弱,故难度较大。粘时不须垫手帕,用食、拇两指捏住两大腿下截(须同时捏住两腿,如之捏其一,虫用力挣扎,腿及脱落),将药点在上翅右上角第三道膀筋中部,此为“盖药”。粘底药则取细铜丝弯成支架,似数字“7”,名曰“支子”,用右手支起虫之底膀。支起后,支子交由左手食、拇两指,与虫腿同时捏住,以便腾出右手,将底药点在底膀背面左上角。

粘药之动作,只需眼明手捷,便可胜任,顾不难。难在对虫之观察与理解。因天生鸣虫,并不尽同,其上下两翅虽力量相等,亦有上大于下者,下大于上者,其粘法皆不同。上下力量相等者,一般盖药大于底药;上大于下者,则只粘盖药,不粘底药;下大于上者,则底药大于盖药。故必须对虫之膀力又充分了解,始能粘好。惟充分理解,往往经几次粘药失败后始能获得。

其更难者为如何用已有之葫芦,粘已入选之虫,是鸣声达到最佳效果。盖虫与葫芦及虫之粘法,三者存在十分密切之有机联系,而必须有全盘考虑。善粘虫者量才粘虫,量虫选器,务使虫尽其材,器尽其用。

为求得最佳效果,自难一举而得,故粘蝈蝈有“甩药”法,粘油葫芦、蛐蛐有“续药”“撤药”法。所谓“甩药”乃当蝈蝈既粘之后,发现膀力尚可胜更多之药,于是在已有之药旁再点一处或数处。在此过程中,并试用五孔、七孔、孔聚孔散不同瓢盖,比较何者为佳。所谓“续药”,乃指油葫芦、蛐蛐之膀力不胜已粘之药,只得用热针吸去少许。以上之加减损益,均要求准确无差,减少反复,否则可怜虫将不胜蹂躏,此难之又难也。
蝈蝈(雄)前翅膀的特点
蝈蝈膀与蟋蟀膀是不同的:1、蝈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质化程度较强。2、蝈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没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响,摩擦出声。3、蝈蝈的左右膀在构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脉与刮片,摩擦脉末端处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脉,更为明显的有透明的发音镜,在发音镜的左侧边缘有特别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边。4、蝈蝈的前翅侧区宽大厚长,特别发达,大多呈翠绿色,与革质化的黄褐色前翅背区、臀区相连接,构成了一个直角,组成芒鸣的音箱。故双翅磨擦鸣叫声音响亮,音量大大超过蟋蟀,但蝈蝈的后翅已完全退化了。

蝈蝈膀(前翅)的点药技术
蝈蝈膀的叫声可以通过人工丫站药来改善,这是喂养鸣虫中一项古老传统的技术,也是欣赏鸣虫中的一种艺术。红色的点药是朱砂,绿色的是铜渣,其点药技术与点油葫芦、点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蝈蝈膀上点药的轻重、大小与位置是都很有讲究,可以根据蝈蝈的类型、大小、形状、厚薄来具体决定,酌情下药。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种:1、把药点在膀根,左上膀红点弧形沟摩擦脉的后方,膀侧膀沟的里边;右下膀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镜片)与膀根中间的翅脉膀筋上,靠近镜片边缘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边为暗药。2、药点在左右膀背区与侧区之间的左右两边纵向平行的两个膀沟中间,左右膀均为明药。3、药点在左上膀背区后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两个弧形膀沟中间最凸起的翅脉上为明药;左下膀药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镜片)边缘下侧向的翅脉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为暗药。点膀下暗药时要用特制的支子把蝈蝈的双膀都支起来,从膀下伸进点药。
蝈蝈点药

蝈蝈膀的叫声可以通过人工丫站药来改善,这是喂养鸣虫中一项古老传统的技术,也是欣赏鸣虫中的一种艺术。红色的点药是朱砂,绿色的是铜渣,其点药技术与点油葫芦、点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蝈蝈膀上点药的轻重、大小与位置是都很有讲究,可以根据蝈蝈的类型、大小、形状、厚薄来具体决定,酌情下药。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种:
1、把药点在膀根,左上膀红点弧形沟摩擦脉的后方,膀侧膀沟的里边;右下膀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镜片)与膀根中间的翅脉膀筋上,靠近镜片边缘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边为暗药。
2、药点在左右膀背区与侧区之间的左右两边纵向平行的两个膀沟中间,左右膀均为明药。
3、药点在左上膀背区后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两个弧形膀沟中间最凸起的翅脉上为明药;左下膀药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镜片)边缘下侧向的翅脉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为暗药。
点膀下暗药时要用特制的支子把蝈蝈的双膀都支起来,从膀下伸进点药。

“全效”配方:松香、松脂、黄铜末、蜡、朱砂
比例: 1 1 0.5 0.5 0.5
我的熬制方法将“整块松香”在“印泥”上来回滚动使其变成红色然后把松香、松脂、蜡一块放到小铁片上下方点蜡烛加热,遇热开始融化随即均匀撒入黄铜末稍是搅拌后停止加热,待冷切后药即凝固铲下碾碎装瓶待用。
注:黄铜末--找黄铜制品用钢锉磨成粉末。
因我有现成的“印泥”所以就没有单配朱砂,如没有印泥就到药店买点朱砂与前料混合。

点药方法步骤:拿虫,左手垫一块小手巾,虫爬其上,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在手巾下托住虫,食指按虫颈大拇指按肚背防挣脱。右手拿一根长6.6厘米缝衣针(磨去针尖)在烛火上加热待针稍热后沾已制好的药末,药遇热即溶黏附在针尖,在将针加热后迅速点在膀上,这是“盖药”。随后点“底药”左手向下转即头朝下,亮出更多蝈蝈底膀背面,针加热沾药在加热把针伸进点在底膀背面某一处点药操作完成。
注:点药应在蝈蝈进入旺叫期时才可点,另无需冻虫可以随时点。
只要稍加练习人人都可以点,但最难的是对虫的了解,点一只蝈蝈前应从它的身体膀型本叫膀力情况来判断用药的多少和点的位置。点药时用药最好不要过多尤其“底药”点后听听虫叫怎样,如膀力尚可在原点药处旁或其他位置在点小药一处已达到最好效果这叫“甩药”,点后晒太阳增加膀力,平时应经常仔细观察研究每一只蝈蝈,经过充分的了解才能点好。
在罗嗦两句在蝈蝈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点出“顸”来,点药蝈蝈应使用\"棒子葫芦\".

文心雕虫 发表于 2010-10-12 09:16:49

SF学习谢谢

点点金黄 发表于 2010-10-12 09:19:37

收藏了

henside 发表于 2010-10-12 09:46:41

这篇文章真是把蝈蝈点药的那点子事都说清楚了

太极蝈蝈 发表于 2010-10-12 09:52:03

学习了,有时间在操作

草莓棉花糖 发表于 2010-10-12 09:57:42

学习+收藏

酣畅淋漓 发表于 2010-10-12 10:09:52

好贴,学习了!
能不能再讲讲油葫芦的点药知识啊!!!

虫虫大战 发表于 2010-10-12 11:26:44

介绍的很详细。

蝶尾龙睛 发表于 2010-10-12 13:20:04

回 楼主(虫仙) 的帖子

楼主找了那么久,也没找到灶鸡的原始生存习俗吧?现今称之为活化石的虫虫。你没想到吧?好好找找~~~~~~~~~~~~~飘过留音~~~~~~~~~~~~~~~~~~~~~~

大圣齐天 发表于 2010-10-12 14:12:47

好贴,学习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又到玩冬蝈的季节,网上淘到篇关于点药的文章,拷贝了一下,和大家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