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盆纪行
前些年来一直在京城附近玩虫,所过手的盆大多数是北盆——并不是由此来贬低南盆,实是因为北方汉子天性粗犷豪迈,看不惯南方人精雕细琢的秀气,也因此和一些推崇南盆的虫友起过许多争执。去年3月份,关系亲密的几个朋友从南方带回来了几个盆,说是精品南盆,用来养虫育虫最好不过,还拿出来炫耀给我看。那是一对地下款袁中华的浮雕盆,图案是西安兵马俑的铜车马,这样豪爽的图案并不多见——记忆里的南盆大多印着松竹梅花,透露着浓浓的书卷气味。也正是这只盆,让我对南盆有了新的认识,从那以后也就慢慢开始了解南盆的相关情况。7月中旬,因为朋友邀请,有幸去苏州参观了一趟,我也趁着这几天去朋友口中的陆慕蟋蟀盆产地遛了遛足。到了朋友们口中的南窑村——第一印象是惊讶,南窑村原来数十家的蟋蟀盆坊都聚集在一起了——都说盆的技艺都是各家的独门秘方,这样各家间近乎透明的氛围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这当然只是我自己的疑问,并不会真的去询问那些做盆的师傅们。本着就近的原则就看到了在门口的第一家叶逢春工作室,恰逢叶老在对盆做抛光处理,随行的朋友围着叶老闲聊,我也就趁着时机好好浏览了一遍叶老的样品。不得不说,叶老蟋蟀盆的样品还是很多的,铜鼓盆,直口盆,竹节盆都有销售,观其特点,总的来说应该用厚重古朴来形容。相比市面上大多数在盆身上做文章的蟋蟀盆,叶老更情愿在盆盖上做文章——虽说是做文章,但是文章做得很是简练,大多数的盖子上的花纹并不繁琐,有敲“春夏秋冬”,有敲“龙凤”图案,也有围绕盖沿敲一圈格子图案的,都非常简洁明了,但是给人很清爽的感受。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叶老的盆壁似乎都很厚实,相对于一些小巧轻盈的南盆来说,叶老的盆真的是重了。究其为何,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江南的秋冬季湿气重,给人的感觉特别寒冷,厚实的盆壁一方面可以提供给虫更好的保暖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盆内部的干燥。所以,叶老的盆大概在上海玩虫界比较畅销,大约也是借了这样的天然优势。
既然来了,精品自然不可不看,虽然门口挂着牌子,但是苏晓红,沈世南,袁中华这样的大师的工作室却是门扉紧闭,也就无缘得见。好在蒋泉林在家,心里便也有些窃喜。希望能淘些精品回去做收藏。走进蒋泉林的工作室,明显的感觉和叶老不同,叶老的盆朴实无华,蒋泉林的盆却是光华内敛。最明显的就是盆的颜色和泥质的精细程度。蒋泉林的盆大多以青白色为主,但是颜色更为光亮洁白,无论是盆底还是盆盖的光滑程度都堪称一绝。恰逢旁边有烧裂的盆身,捡来一看,断裂处已经烧制的泥土颗粒非常细腻,可见在取浆和打实的工序上都花了大工夫。另外,仔细观察蒋泉林的盆,发现其对“箍”(当地这么叫,具体就是圈形形鼓起的装饰)的运用特别有心德。记得5.6间在网上看到一只蒋氏的螺蛳盆,盆身从上到下全是一圈一圈的箍装饰而成,无论是在加工难度还是烧制难度上难度极大,大为佩服。今天亲眼看到蒋泉林更多的盆,发现网上所见还是寥寥一角,毕竟其精品虽多,但是大多私人收藏,流传不多,也就更易卖出高价。
临走之前,虽然见识了不少精品,但是总觉得看过的盆大多南盆北做,盆大而高重而厚,和南方人的温婉的品性不大相称。随行的朋友就拉着我进了最里面的胡平工作室——胡平,我并不了解,网上的介绍也较少,不知朋友为什么要我去那里看看。朋友说,要见识南盆的传统特色,就是这里了。在朋友的引导下,还是浏览了胡平的样品——样品较少,但是却有些不同的特色。其中最为我看中的还是朋友称为大小山水的盆,抛开盆盖不说,盆身简笔雕刻的山水画虽然说不得惟妙惟肖,却有一股独特的文人气韵在里面——大概是没有像袁中华,沈世男,苏晓红,蒋泉林四大家的名号,气韵就显得淡泊,和山水的配合倒也是相得益彰。与叶老和蒋老的盆相比,胡平现做的款式有许多薄盆,朋友说相对于厚壁的盆来说,薄盆的操作难度更大——但是我以为,在更大程度上,盆壁的厚度变下,让盆显得有江南特色更为可贵,但是这样虫真的养得好吗?朋友说他每年定盆,他家的盆用来养虫倒是非常合适,无论从价格上还是效用上——拗不过朋友,就带来大小山水各一个。
回去的路上,一直觉得此次南行,还是诸多遗憾,虽然手里拿了有大家大师的盆,也有风格独特的盆,但是时间短暂,南盆的精髓还是没能瞧见更多,希望年前能够再一行江南,有些更大的捕获。 来逛逛 来逛逛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