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齐日月 发表于 2017-7-7 21:40:21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暑″

牋牋牋牋牋牋牋
牋牋牋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金105度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时天气以热,但尚未达到几点,所以称作“小暑”。时至小暑,一时绿树浓荫,炎热之感渐渐袭来,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季节,并出现大雨、雷击或冰雹。
小暑三候为:“一喉威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一到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见中都带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用在字,九月在户,十十月蟋蟀,任我床下。”文中所说的看到八月即是夏利的六月,也就是消暑解气的时候。由于此时天气炎热,所以蟋蟀离开炎热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天空中可以看到老鹰在飞翔,联系的搏击的方法。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活动。

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 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

tvb51 发表于 2017-7-9 22:27:40

图文并茂非常好帖子……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7-7-11 09:44:47

了解欣赏。谢谢分享。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7-7-11 09:46:45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种植蔬菜,备足过冬;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明齐日月 发表于 2017-7-14 06:04:22

自已来把顶出来。

王建春在 发表于 2017-7-14 06:48:51

大家早上好

zjg927 发表于 2017-7-14 12:51:03

大家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