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秋水龙吟的博客 鸣虫的捕捉方法
鸣虫的捕捉方法在介绍鸣虫的捕捉之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使鸣虫能世代相传,永远造福于人类,要对鸣虫和其他昆虫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切不可破坏它们的栖息环境,不滥捕乱捉。 1.捕捉原则 在捕捉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待鸣虫性成熟后捕捉,尽可能让鸣虫在自然界留下后代,因此捕捉时间不宜太早; 2)捕成虫,留若虫,捕雄虫,留雌虫,对不需要的鸣虫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无故弄死; 3)捕捉数量要节制,决不可进行扫荡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点,对稀有种类,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种群数量; 4)对于穴居或隐居的鸣虫,尽可能不要去破坏它们的“住宅”,对在捕捉过程中翻开的砖瓦石块等地面覆盖物,要恢复原状,帮助它们尽快“重建家园”。 2.捕捉时间 野外鸣虫大都在夏末秋初成熟。雄性成熟后便开始鸣叫。听到虫鸣便是合适的捕捉时间。一般来说,7、8、9三个月是捕捉鸣虫的最佳季节。对于昼行性鸣虫,如大多数蛉虫类、蝈蝈等,白天捕捉为宜;对于夜行性鸣虫,如蟋蟀类、马蛉等,则晚间捕捉为佳。 3.栖息场所 常见鸣虫的栖息场所可分为三类:地栖、草栖和树栖。地栖鸣虫有斗蟋,油葫芦、棺头蟋等。它们生活在田野地表、杂草和作物的根部,村舍屋宇的墙脚,砖块瓦砾堆下。常常挖洞穴居,或利用现成的墙隙、石缝隐居。有些隐藏在枯枝落叶层或砖瓦等覆盖物之下,如马蛉。地栖鸣虫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几乎所有的蛉虫类鸣虫都是草栖的,如黄蛉、墨蛉、金蛉子、石蛉等,栖于各种杂草、茅草、芦苇和灌木丛中,常爬行于草根、叶面和枝干上。树栖鸣虫有金钟、竹蛉、蝈蝈、纺织娘等。它们常栖于较大的灌木、瓜豆等棚架作物和树木上,尤其是金钟,喜在树木的高位枝条上鸣叫。树栖鸣虫喜通风干燥的环境,草栖鸣虫则介于两者之间。 4.捕捉工具与方法 捕捉鸣虫最基本的工具是各种捕网。市场有售的小圆锥形尼龙网罩适用于地栖鸣虫,也可利用透明的小口塑料饮料瓶,剪下带口盖的半截作捕虫罩。随虫声找到确切的穴居点后,可用网罩或塑料罩守候,然后用草秆、枝条或灌水将虫逐出。对于草栖鸣虫可用普通捕虫网扫,扫进网内后再用小网罩捉。如能见到鸣虫停栖于植株上,也可直接用小网罩捕捉。栖于高大树上的鸣虫要用大捕虫网。对于不善飞的金钟、竹蛉等,如手能够得着,可直接用手捉,但须小心,要捉住整个虫身,不要只捉虫腿。对有假死习性的鸣虫,如蝈蝈,最好是双网齐下,一网在上捕捉,一网在下守候,蝈蝈受惊后从枝干上垂直跌落入网。
磬蛉怎样捕捉?
磬蛉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杂草,朽木丛中或蔓生在地面的藤本植物丛中以及乱石、砖块的空隙之中,捕捉时可先听其鸣声,辨别出它的栖息之处,循声寻觅,不难寻找。它行动比较迟缓,一旦寻获即不难捕获,用细眼尼龙网罩进行罩捕即可。 磬蛉喜欢与金钟儿等其他鸣虫聚居一处,因而白天可在多石块的草丛等处去静听鸣声,然后轻手轻脚的掀开石块,往往不仅能找到磬蛉,还很可能找到其他鸣虫,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满载而归。所以白天捕捉,收获大于夜间。
草蛉怎样捕捉?
草蛉的数量较多,容易找到,又因它不在高高的树干上,而是在地面的草丛中,所以捉起来并不怎么困难。捕捉使用的工具仍用套纸漏斗的玻璃瓶。 其实,捕捉草蛉不必特地去找,可以在郊外或者公园散心时,顺便带着套纸漏斗的瓶子,一边走一边观察沿途草丛、草坪,发现有鸣声时就可顺便去捉几只带回家玩玩。 另一种捕捉草蛉的方法是,在夏天晴好的天气气温较高时,草蛉会栖息在草较长较密的草丛中,此时可把草蛉驱赶到浅草和平地上去,这样捕捉起来就容易多了。深秋时分,各种草大多枯黄,显得不那么茂密,捕捉草蛉就更方便了。 在草蛉较少的地区,捕捉时,应先仔细听它的鸣叫声,然后前去将其驱赶到无草或少草处捕捉。总之,草蛉的数量较多,而且它习惯于群居,发现1只后,就能在附近寻找到2只、3只,甚至更多。
斑蛉怎样捕捉
斑蛉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只要掌握它产生的时期,就很容易捕捉。 捕捉斑蛉工具很简单,只要用一个瓶口稍大些的玻璃瓶就行了,既不要带网兜,也不必套纸漏斗,捉时只要用瓶口对着它,在地上直接将斑蛉向瓶内赶,待它进到瓶内后把玻璃瓶竖立起来,它就爬不住来了。
此虫由于体形太小,除了能蹦会跳之外,没有其他防卫能力,因而易受到天敌的伤害。加上为了杀灭害虫,人们常在庭院花圃和作物田地中喷用虫药,也伤及斑蛉,因而大大减少了它生存的数量,否则,斑蛉的数量还会更多
赤胸墨蛉怎样捕捉?
捕捉赤胸墨蛉一般都在夜间和清晨进行,捕捉的方法和捕捉其他小型鸣虫一样,用大口的玻璃瓶,在瓶口套上喇叭形的纸漏斗去捕捉。第1步到野外有草丛、较潮湿和有遮阴的环境中静静的听虫的鸣声,然后循声去找虫子。 由于第1代赤胸墨蛉数量较少,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捕2~3小时只能捕很少几只,因而墨蛉在市场上很不容易买到,能买到的大多是秋墨蛉。 赤胸墨蛉数量大,并不希奇,捕捉也很容易。可以直接在白天捕捉,只需1个小时即可捉到10余只或更多。 有些鸣虫爱好者特意将尚未羽化的若虫捉回来饲养。这种大龄若虫,体形已经较大,腹部显露出鲜红的颜色,象红色的蚂蚁。仔细观赏,到是很有些新鲜感。 这种若虫捉回来后,和成虫一样加以饲养,也可以多只放在一起混养,隔上几天,它就会羽化成成虫。
不过,由于秋墨蛉比较能耐干旱,可以养在玻璃瓶内任其自然羽化,但不能把这种做法用在夏墨蛉上去,因为夏墨蛉是经不起干燥的。
小黄蛉怎样捕捉?捕捉小黄蛉最好在白天进行,因为这种昆虫的虫体很小,晚上不易发现,加上第1代羽化出来的成虫数量较少,所以晚上捕捉难度较大。 捕捉所用的工具是玻璃瓶,瓶口套有纸漏斗。因其白天鸣叫,捕捉时只需先听何处有虫的鸣声,然后循着声音逐步靠近,最后就能找到。 小黄蛉身体小巧,行动敏捷,加上它既会跳跃又会飞翔,所以捕捉时脚步要轻,尽量不要触动周边的杂草,不要发出声音惊动它,要出其不意的将其抖进纸漏斗中。 捕捉第2代小黄蛉就要容易的多。大概是由于这时的气温较低,小黄蛉已不太活跃,大多并拢着双腿伏在茭白丛、芦苇丛和杂草丛、枯稻秸上,不飞也不跳,只要把瓶子放在它下面,直接往里面捕捉就行。
此外还有一种捕捉法,就是从路边的矮树丛或草丛中将其驱赶出来,它们就会跌落在地上,这时只要用玻璃瓶罩上去,一罩一个准。
金蛉子怎样捕捉?
金蛉子常在2种环境中栖息,捕捉金蛉子也应在下面2种场所下手。 一是在大片绿叶的背面捕捉。捕捉工具一般都用口径稍大一点的玻璃瓶,口上套一个用纸做成的纸漏斗,剪去尖头,将漏斗口插在瓶内。捕捉时将纸漏斗对准金蛉子的头部,用另一只手从虫背后将其扑住,此虫有趋光性,此时它会主动地往光亮的玻璃瓶口跃入。 金蛉子数量较多,用这种方法捕捉,1个小时左右常可捉到数十只。 另一种是在草丛中和叶片上捕捉,也是用上述方法。草丛中和叶片上捕捉到的金蛉子大多体质不强,鸣声欠佳,不如在竹竿、树干上爬行的金铃子品质优良。 值得注意的是,竹竿、树干上爬行起来的金蛉子,爬行迅速,动作灵活,在用手去扑时常容易从缝隙处逃走,捕捉起来有一定难度,捕捉者必须相当机灵,出手要准确而敏捷、眼明手快。 最容易捕捉的是深秋时躲藏在卷起的枯叶片中的虫子,捕捉时只要直接将瓶口对准卷叶,就可将虫捉进瓶内。也可将卷叶连虫一起投入塑料袋内,扎住袋口,回到家后再将其放入饲养器中。
纺织娘怎样捕捉?
捕捉纺织娘并不困难,这是因为其鸣声响亮,可以循声寻找,而且它在鸣叫时复翅抖动,露出里面白色的内翅,有些纺织娘还会一边鸣叫一边缓缓地动,这就很容易被捕捉者发现。还有一个容易被捉的原因是它的行动迟缓而笨拙,受到惊扰时不飞翔,往往只轻轻的跳一下,如果惊动不大,它会继续鸣叫。 不过抓捕纺织娘时要注意:它的2条细长的后退很脆弱,如果卤莽的用手去扑,很容易把它的长腿碰断。因此,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用纱网痘捕,或用大口的玻璃瓶,捕捉时将瓶口对准虫的头部前方,另一手将其推送进瓶内。
转一篇秋水龙吟的博客 鸣虫的捕捉方法
鸣虫的捕捉方法在介绍鸣虫的捕捉之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使鸣虫能世代相传,永远造福于人类,要对鸣虫和其他昆虫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切不可破坏它们的栖息环境,不滥捕乱捉。 1.捕捉原则 在捕捉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待鸣虫性成熟后捕捉,尽可能让鸣虫在自然界留下后代,因此捕捉时间不宜太早; 2)捕成虫,留若虫,捕雄虫,留雌虫,对不需要的鸣虫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无故弄死; 3)捕捉数量要节制,决不可进行扫荡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点,对稀有种类,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种群数量; 4)对于穴居或隐居的鸣虫,尽可能不要去破坏它们的“住宅”,对在捕捉过程中翻开的砖瓦石块等地面覆盖物,要恢复原状,帮助它们尽快“重建家园”。 2.捕捉时间 野外鸣虫大都在夏末秋初成熟。雄性成熟后便开始鸣叫。听到虫鸣便是合适的捕捉时间。一般来说,7、8、9三个月是捕捉鸣虫的最佳季节。对于昼行性鸣虫,如大多数蛉虫类、蝈蝈等,白天捕捉为宜;对于夜行性鸣虫,如蟋蟀类、马蛉等,则晚间捕捉为佳。 3.栖息场所 常见鸣虫的栖息场所可分为三类:地栖、草栖和树栖。地栖鸣虫有斗蟋,油葫芦、棺头蟋等。它们生活在田野地表、杂草和作物的根部,村舍屋宇的墙脚,砖块瓦砾堆下。常常挖洞穴居,或利用现成的墙隙、石缝隐居。有些隐藏在枯枝落叶层或砖瓦等覆盖物之下,如马蛉。地栖鸣虫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几乎所有的蛉虫类鸣虫都是草栖的,如黄蛉、墨蛉、金蛉子、石蛉等,栖于各种杂草、茅草、芦苇和灌木丛中,常爬行于草根、叶面和枝干上。树栖鸣虫有金钟、竹蛉、蝈蝈、纺织娘等。它们常栖于较大的灌木、瓜豆等棚架作物和树木上,尤其是金钟,喜在树木的高位枝条上鸣叫。树栖鸣虫喜通风干燥的环境,草栖鸣虫则介于两者之间。 4.捕捉工具与方法 捕捉鸣虫最基本的工具是各种捕网。市场有售的小圆锥形尼龙网罩适用于地栖鸣虫,也可利用透明的小口塑料饮料瓶,剪下带口盖的半截作捕虫罩。随虫声找到确切的穴居点后,可用网罩或塑料罩守候,然后用草秆、枝条或灌水将虫逐出。对于草栖鸣虫可用普通捕虫网扫,扫进网内后再用小网罩捉。如能见到鸣虫停栖于植株上,也可直接用小网罩捕捉。栖于高大树上的鸣虫要用大捕虫网。对于不善飞的金钟、竹蛉等,如手能够得着,可直接用手捉,但须小心,要捉住整个虫身,不要只捉虫腿。对有假死习性的鸣虫,如蝈蝈,最好是双网齐下,一网在上捕捉,一网在下守候,蝈蝈受惊后从枝干上垂直跌落入网。
磬蛉怎样捕捉?
磬蛉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杂草,朽木丛中或蔓生在地面的藤本植物丛中以及乱石、砖块的空隙之中,捕捉时可先听其鸣声,辨别出它的栖息之处,循声寻觅,不难寻找。它行动比较迟缓,一旦寻获即不难捕获,用细眼尼龙网罩进行罩捕即可。 磬蛉喜欢与金钟儿等其他鸣虫聚居一处,因而白天可在多石块的草丛等处去静听鸣声,然后轻手轻脚的掀开石块,往往不仅能找到磬蛉,还很可能找到其他鸣虫,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满载而归。所以白天捕捉,收获大于夜间。
草蛉怎样捕捉?
草蛉的数量较多,容易找到,又因它不在高高的树干上,而是在地面的草丛中,所以捉起来并不怎么困难。捕捉使用的工具仍用套纸漏斗的玻璃瓶。 其实,捕捉草蛉不必特地去找,可以在郊外或者公园散心时,顺便带着套纸漏斗的瓶子,一边走一边观察沿途草丛、草坪,发现有鸣声时就可顺便去捉几只带回家玩玩。 另一种捕捉草蛉的方法是,在夏天晴好的天气气温较高时,草蛉会栖息在草较长较密的草丛中,此时可把草蛉驱赶到浅草和平地上去,这样捕捉起来就容易多了。深秋时分,各种草大多枯黄,显得不那么茂密,捕捉草蛉就更方便了。 在草蛉较少的地区,捕捉时,应先仔细听它的鸣叫声,然后前去将其驱赶到无草或少草处捕捉。总之,草蛉的数量较多,而且它习惯于群居,发现1只后,就能在附近寻找到2只、3只,甚至更多。
斑蛉怎样捕捉
斑蛉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只要掌握它产生的时期,就很容易捕捉。 捕捉斑蛉工具很简单,只要用一个瓶口稍大些的玻璃瓶就行了,既不要带网兜,也不必套纸漏斗,捉时只要用瓶口对着它,在地上直接将斑蛉向瓶内赶,待它进到瓶内后把玻璃瓶竖立起来,它就爬不住来了。
此虫由于体形太小,除了能蹦会跳之外,没有其他防卫能力,因而易受到天敌的伤害。加上为了杀灭害虫,人们常在庭院花圃和作物田地中喷用虫药,也伤及斑蛉,因而大大减少了它生存的数量,否则,斑蛉的数量还会更多
赤胸墨蛉怎样捕捉?
捕捉赤胸墨蛉一般都在夜间和清晨进行,捕捉的方法和捕捉其他小型鸣虫一样,用大口的玻璃瓶,在瓶口套上喇叭形的纸漏斗去捕捉。第1步到野外有草丛、较潮湿和有遮阴的环境中静静的听虫的鸣声,然后循声去找虫子。 由于第1代赤胸墨蛉数量较少,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捕2~3小时只能捕很少几只,因而墨蛉在市场上很不容易买到,能买到的大多是秋墨蛉。 赤胸墨蛉数量大,并不希奇,捕捉也很容易。可以直接在白天捕捉,只需1个小时即可捉到10余只或更多。 有些鸣虫爱好者特意将尚未羽化的若虫捉回来饲养。这种大龄若虫,体形已经较大,腹部显露出鲜红的颜色,象红色的蚂蚁。仔细观赏,到是很有些新鲜感。 这种若虫捉回来后,和成虫一样加以饲养,也可以多只放在一起混养,隔上几天,它就会羽化成成虫。
不过,由于秋墨蛉比较能耐干旱,可以养在玻璃瓶内任其自然羽化,但不能把这种做法用在夏墨蛉上去,因为夏墨蛉是经不起干燥的。
小黄蛉怎样捕捉?捕捉小黄蛉最好在白天进行,因为这种昆虫的虫体很小,晚上不易发现,加上第1代羽化出来的成虫数量较少,所以晚上捕捉难度较大。 捕捉所用的工具是玻璃瓶,瓶口套有纸漏斗。因其白天鸣叫,捕捉时只需先听何处有虫的鸣声,然后循着声音逐步靠近,最后就能找到。 小黄蛉身体小巧,行动敏捷,加上它既会跳跃又会飞翔,所以捕捉时脚步要轻,尽量不要触动周边的杂草,不要发出声音惊动它,要出其不意的将其抖进纸漏斗中。 捕捉第2代小黄蛉就要容易的多。大概是由于这时的气温较低,小黄蛉已不太活跃,大多并拢着双腿伏在茭白丛、芦苇丛和杂草丛、枯稻秸上,不飞也不跳,只要把瓶子放在它下面,直接往里面捕捉就行。
此外还有一种捕捉法,就是从路边的矮树丛或草丛中将其驱赶出来,它们就会跌落在地上,这时只要用玻璃瓶罩上去,一罩一个准。
金蛉子怎样捕捉?
金蛉子常在2种环境中栖息,捕捉金蛉子也应在下面2种场所下手。 一是在大片绿叶的背面捕捉。捕捉工具一般都用口径稍大一点的玻璃瓶,口上套一个用纸做成的纸漏斗,剪去尖头,将漏斗口插在瓶内。捕捉时将纸漏斗对准金蛉子的头部,用另一只手从虫背后将其扑住,此虫有趋光性,此时它会主动地往光亮的玻璃瓶口跃入。 金蛉子数量较多,用这种方法捕捉,1个小时左右常可捉到数十只。 另一种是在草丛中和叶片上捕捉,也是用上述方法。草丛中和叶片上捕捉到的金蛉子大多体质不强,鸣声欠佳,不如在竹竿、树干上爬行的金铃子品质优良。 值得注意的是,竹竿、树干上爬行起来的金蛉子,爬行迅速,动作灵活,在用手去扑时常容易从缝隙处逃走,捕捉起来有一定难度,捕捉者必须相当机灵,出手要准确而敏捷、眼明手快。 最容易捕捉的是深秋时躲藏在卷起的枯叶片中的虫子,捕捉时只要直接将瓶口对准卷叶,就可将虫捉进瓶内。也可将卷叶连虫一起投入塑料袋内,扎住袋口,回到家后再将其放入饲养器中。
纺织娘怎样捕捉?
捕捉纺织娘并不困难,这是因为其鸣声响亮,可以循声寻找,而且它在鸣叫时复翅抖动,露出里面白色的内翅,有些纺织娘还会一边鸣叫一边缓缓地动,这就很容易被捕捉者发现。还有一个容易被捉的原因是它的行动迟缓而笨拙,受到惊扰时不飞翔,往往只轻轻的跳一下,如果惊动不大,它会继续鸣叫。 不过抓捕纺织娘时要注意:它的2条细长的后退很脆弱,如果卤莽的用手去扑,很容易把它的长腿碰断。因此,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用纱网痘捕,或用大口的玻璃瓶,捕捉时将瓶口对准虫的头部前方,另一手将其推送进瓶内。 寒蝉怎样捕捉?
捕捉寒蝉并不十分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它栖息在树干上的部位并不很高,一般都在2米左右高的地方,人要去捕捉,这个高度正好能够用得着。 捕捉的方法和捕捉其他昆虫差不多,可以用手直接去抓捕,也可用纱网兜进行扫捕和盖捕。只是寒蝉的行动要灵敏的多,如果从正面伸手去捕,往往刚一伸手它就已经“扑哧”一声飞走了。 最好不要从正面去捕捉,而应该从老远处就要看清它的停留处,然后从树的背后轻手轻脚的向它所在的树木靠近,待到了可够着的近处时,出其不意的伸手去抓捕。儿童们常常采用粘胶来粘捕。由于寒蝉栖息处并不太高,网兜的柄只有50cm长,操纵起来灵敏快速,所以捕捉效果还算不错
蟋蟀的捕捉
每年的八九月,立秋过后,蟋蟀始长为~只成虫,但这时还不能马上入手捕捉,应让其在土中生长一些时日,以吸收自然界的养分。至处暑前后,虫体成熟了许多,此时就可以开始捕捉了。捕捉时间大致从处暑开始,可持续到白露后一星期左右(北方稍早),再后因为天气转冷,蟋蟀或因饮食寒凉露水而虫体亏损,或因挖土御寒而牙齿损伤,故而白露稍后的蟋蟀,就没有什么捕捉价值了。捉虫时间分白天和夜间两种。白天可以在中午稍后的一二点钟左右,听结铃声来捕捉。此时捉虫的好处是,蟋蟀结铃迫切,铃声连绵不绝,容易捕捉到声源;不足之处是白天易受干扰,蟋蟀见光之后跳得极快板远,捕捉难度比夜间大。晚上捕虫,可从八九点钟开始,至次日凌晨四五点钟,尤以2~4时这段时间效果最佳。此时捕捉的优点是,更深人静,万物无声,干扰少,呜音清晰,而且上品之虫大多要到此时才开始鸣叫;不足之处是上品虫的鸣叫声太短暂,间隔时间又长,易使捕捉者错过机会。此外,雷雨过后半小时左右,正是各色蟋蟀盛鸣之际,此时虫木论优劣大小,都在草根叶下、墙阴砖缝等处振翅高吟,选择机会多,对此也不可忽视。有道是“天时不如地利”捕捉蟋蟀也是如此。虽然是适时而捉,但如果地方选择不当,非其地而捕,那么到头来也会使人空忙一场,常常是一夜辛苦,到手只是一些细小的不堪入盆的次等虫儿。
如果一旦地方选择准确,捕捉得法,那么收获将是十分可观的。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究竟应该选择什么地方才能捉到好虫呢?在宋朝贾似道的《秋壑促织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出于草上者,其身则软;出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其性劣。”他指出了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蟋蟀的不同特性,可作为捉虫、选虫的总的依据。除此之外,根据当前的情况,介绍以下几点规律性的体会,供捉虫时参考。
在农民经常耕耘的农田里或者近期内耕耘过的土地上不宜捕捉。因为这些农田土地大多喷洒过农药化肥,化肥农药对作物有利,但对蟋蟀来说却是“催命符”,以致在这些地方生长的蟋蟀多为小、弱、残、薄之物。再者,由于经常翻动地表,蟋蟀的生栖场所受到侵扰,使之不能安静生长,导致个体衰弱。另外,在农作物田地中捕捉蟋蟀,特别容易损坏庄稼,这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捉虫本身是一项娱乐和锻炼活动,若一旦过火,就是一害,在上海七宝地区就是如此,因这里盛产名虫上品,每年秋天,捉虫者趋之若骛,将大片农田辟为平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在浅草中、贫瘠土里、瓦砾堆内、粪坑近旁,以及垃圾堆和畜舍旁边,不会有好虫生长。同时,在小水沟附近、腐草堆里,也绝少有上将名虫。但是,如果在墙脚边和干燥高敞的地方捕捉蟋蟀,大多会有上品之虫入手。特别是在荒僻的石坑、岩缝、城墙根、大石板下、废寺弃字、野家、河畔等人迹罕到之处,常有体质刚健的珍品异虫。此外,在以下两种环境里也可能有佳虫隐伏:一种是在体质特别肥壮的“棺材板”蟋蟀特别多的地方;另一种就是蟋蟀的密度特别小,即在正常情况下,蟋蟀的鸣叫声特别稀的地方。在这两种环境里,常常能捉到超乎寻常的上上佳品虫。如能选择好以上诸地,只要走下心来,慢慢搜捕,一定会有好的收获。选好了时间、地点,还要有好的捉虫技巧,才能保证一只只上等虫儿手到擒拿。一般到了野外,四下里都是此起彼伏的虫声,这样就需要从中听出虫的优劣了。总的来说,要选择那些声音宏亮、雄浑的虫下手,要找准这种声源。随着季节的不同,它们的声音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早秋时节,应以鸣声苍劲刚烈的作为捕捉对象;若其声抑扬顿挫并呈间歇性的,以及鸣声虽不高,但其声调坚实有力,属于“实声”的,更是不可轻易放过;长衣、阔翅之类的蟋蟀,鸣声多宽大、沙哑,它们的声音特别容易区分,这也是捕捉对象,不可轻弃。实践证明,那些上好的蟋蟀,往往是鸣叫快捷有力,震动人心,它每振翅一呼,捕捉者的心跳也随之加快,这是因为听到好虫的声音而令人兴奋所致。至于那些鸣声尖小、连续不断,或声音虽高,但听去却是给人一种空洞感、全无节奏的声音,则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到了中秋时节,虫鸣声要以响亮、刚烈的为好,但是那些发出宽大而沙哑声的,往往是日趋苍老的垂暮之虫,对它也不必再操劳了。据老一辈的说法,上品佳虫的鸣声,不但具有上述短暂、快捷、有力的特点,而且每次连续鸣叫的次数,总是单数,即每次急鸣三声、五声、七声,这也是一种区别蟋蟀优劣的依据。如果在白天听铃声捕捉,方法也大致相同。早期以铃声缓慢、略带沙哑、个头儿较大者,多为上品之虫,那些铃声急促、声音清脆的,多为小个儿劣种。到了中秋时节,铃声以稍急而响亮的为佳,时近晚秋,对其不应轻易放过。至于那些声音缓慢、沙哑的,必为颤颤老矣的衰弱之虫,对它也就不必再费力去捕捉了。一般养虫者都普遍认为捉虫以深夜为好,因为上品好虫都在这时鸣叫,事实也确是如此,但好虫鸣叫的间隔时间是很长的,有时正当捉虫者路过时它没有鸣叫,就会失之交臂。而中午结铃则不同,因其迫切需要交尾,鸣叫一声紧接一声,间隔不是很长,从而给捉虫者提供很大方便。对于捉午铃虫这一点,历代虫谱都木加议论,或者只说“听铃声捉大不到好虫”。事实恰恰相反,善于从结铃声中辨别其大小优劣的捕捉老,却最爱捉午铃虫,而且得将机会远远高于深夜,但其缺点就是如前所述的捉虫难度比深夜高出许多。在深夜捉虫,一旦发现后,用电筒照住,只要不碰到它,一般它是不动的,而白天则不同,一旦翻开砖块草皮,它马上就会连窜带跳地逃之夭夭,而且好虫会审得更快,跳得更远,更容易逃脱,故捉虫者如果没有灵敏的反应和较熟练的捕捉技巧,的确是不大容易捉住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捉午铃虫“捉大不到好虫”的原由吧。
双斑蟋蟀怎样捕捉?
双斑蟋蟀日夜都会鸣叫,因此,捕捉这种鸣虫白天也可以循着它的鸣声去寻找捕捉。不过白天捉到的,一般都是“大路货”、“平庸之辈”,若从打斗的角度看,它的战斗力都是比较一般的。 富有经验的玩赏者,他们懂得,想要捉那种“无敌大将军”、屡站屡捷的佳品,必须在夜间去捉。玩赏这种蟋蟀的行家,他们在捕捉时,不是见一个捉一个,而是很有选择性的。 他们到野外后,先要静心仔细聆听四周各个方向传来的双斑蟋蟀鸣声,分辨出哪只的鸣声具有铿锵金属之声,这种双斑蟋蟀才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百战百胜的最佳斗虫,然后,才循着这个鸣声去认真寻找和捕捉。这种上佳的都蟋并不是很容易获得的,有时一连几天出去捕捉都只能空手而归,一无所获。因为大多数虫都是平庸之辈,不值得去捕捉。 雌虫和雄虫有明显的区别,区别点在于它们的背上(翅)。雄虫的背上有很好看的花纹,玩赏者称之为“龙背”;而雌虫背上却是排列得很整齐的细“布纹”,玩赏者称之为“狮背”,其花纹很象筛米用的竹筛上的纹路,其实叫它为:筛背“更确切些。 夜间捕捉双斑蟋蟀,最好要有2~3个同伴一起去。理由是,要带几样东西,如要2个手电筒、临时装虫用的笼子,而且还要带上竹棍和蛇药,因为这个季节的夜间正是野外毒蛇出来觅食的时候,很可能会遇上毒蛇,一个人去遇上这种情况就显得人手不够用。
梨片蟋怎样捕捉?
梨片蟋捕捉起来不象捕捉其他鸣虫那么容易,主要有2个难点:一是它大多停栖在树枝的高处,使人难以够着;二是它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差不多,躲在叶片丛中,使人难以发现。不过,有些梨片蟋也可以停栖在较矮的灌木或桂花树、栀子上,可以勉强够的着,但也需带有工具才行。所以捕捉这种鸣虫除要带上有喇叭形纸漏斗的玻璃瓶、手电筒、纱网兜外,还要带1个有把子的铁钩,以便将2~2.5米高度的树枝钩住拉下来,才好捕捉。因为梨片蟋大多要在天黑后才开始鸣叫,所以捕捉都要在晚上进行,需要先听它的鸣声才能循声去寻找它的停留处。 困难的是,它的颜色和叶片的颜色几乎完全一样,很难分辨,这方面只有捕捉过这种虫的人才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它的鸣叫,把翅膀高高的翘起来并抖动着的时候,才容易发现它的所在。这时,可用大口玻璃罐对准它,用手将其扑入罐内,但要很小心,稍有疏忽,还是很容易让它逃脱的。为了避免它逃脱,可请同行的助手在下面用网兜接着,因为这种虫一旦受到惊扰,就会向下跳落,有网兜在下面接着是绝好的办法。 到了秋天天气开始稍有凉意的时候,捕捉梨片蟋就比较容易些了。这时,它这时的叫声比较缓慢,不连续。如它栖息在不太高处,能够用着,则用瓶子直接去捕捉;若在高处,则可用网兜扫捕,或摇动树枝去惊动它,使其掉落下去再去捕捉。 更好的办法是,头一天晚上就去听鸣声,听准在哪几棵树上鸣叫,及时做上标记,到第2天白天将有标记的树摇动,使它掉落下来再进行捕捉。用这种方法捕捉,常常收获最多。 在捕捉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梨片蟋的雌虫和雄虫相似,其差别只是雌虫的身躯肥大一些,全身碧绿,但没有发音镜,若在夜间捕捉很容易误捉。用白天摇树的方法捕捉时常常是雌虫雄虫一起掉落下来,此时可仔细辨认。
中华树蟋怎样捕捉?
捕捉中华树蟋,白天、黑夜都可进行。捕捉时,先要找好目标,即在灌木丛、芦苇或其他矮树丛中去找。它一般都栖息在树心有较多嫩叶的地方,特别是嫩树叶的背面。 捕捉的方法和工具与捕捉其他鸣虫一样,用口子稍大些的玻璃瓶,用比较厚些、光滑象书封面一样的纸片卷成喇叭形,剪去尖端,形成手指大的洞口,将其插入瓶口,只要将虫拨入喇叭口,它就会爬入或掉入瓶中,不得逃出。
有经验的玩赏者认为:夜晚捕捉要比白天捕捉方便得多,因为它鸣叫的时间少,比较不易发现。而晚上,它大多都在鸣叫,只要听叫声,循声去找,很快就能逮个正着。找到后,在将其向瓶口扑时不要太猛,否则很容易将其扑死或碰伤,这样的虫子捉回来,即使没有死,也已不会鸣叫。经验证明,在叶片较大的树丛中鸣叫的中华树蟋,比较容易被发现,也容易扑入瓶内,而且虫子也不容易受伤。
Re:转一篇秋水龙吟的博客
好文,赞一个,必须顶!!! 这样的文章,大家不感兴趣吗? 这个必须的顶------------------------先收藏 除了竹蛉,马蛉,宝塔蛉其他都难抓。 学习了,有机会实践。 学习学习 好文,没有全部读完,但是对于作者和转发者的捕虫心态,我非常支持,文中特别提到,待鸣虫性成熟后捕捉和保持野外种群数量这点不错,只有保持野外种群数量的稳定,我们才能一直有野虫玩。
类似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