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养靛颏之反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赞美西湖的诗。我们借用这首诗,赞美红靛颏、蓝靛颏的娇艳美丽,在这里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我们喜爱养靛颏,有时就难免会想到,古代,起码是清朝或民国如何养靛颏的呢?据说,仅仅是据说,那时官宦人家的鸟把式,拿一口大缸,里面装上黄土夯实,撒上谷粒浇上水,反复几层土,撒上谷粒浇上水。在最上面放上带皮的牛头或羊头,把毛掉得差不多的靛颏,用现在话说,毛掉得你认为需要顶食的靛颏鸟放进缸里,上面用罩罩着,这时缸里的谷苗已经长出,蛆虫已经从牛头或羊头里爬出来,靛颏鸟叨着谷子嫩苗,吃着蛆虫,鸟把式一天往缸里喷几次水,用不了多久,红靛颏倒出了一身艳丽的舌尖红,而蓝点颏呢,去黑、保蓝、增紫、宽白。谁见着了,说得和真有这事一样。不过细细想来,养靛颏鸟和高科技无关,古人留下的这些鸟文化精髓,绝对是精华,而非糟粕。再比如老北京鸟文化传下来的百灵鸟十三套叫口,套套叫口都可称其为精华,何来糟粕之说。古法养靛颏,符合靛颏鸟的生活习性。靛颏鸟生活在灌木丛或芦苇地。潮湿、有水是其生活环境。有人干脆称靛颏鸟为水鸟。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古人传下的方式,现代人没几个能做到。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有人在靛颏鸟脖子上系一小块臭肉,这臭肉自然招来蚊子、苍蝇,而蚊子、苍蝇是靛颏的美食。这是现代版的古法养靛颏的改良。还有人把靛颏笼放在装满水的水桶上,笼里放满青草,青草用喷壶喷湿,这是不是也继承了古代鸟把式的遗风。靛颏鸟在这样的环境中倒毛,还有不换出一身靓丽毛的道理。这两种办法,我做不到,只好喂蚂蚱、面包虫了,真羡慕能让鸟吃到蚊子、苍蝇、蛆虫的玩颏高手啊。现在不少靛颏鸟在倒毛,还有刚开始掉碎毛的,上面的知识有用吗?故此我想到了以上话题,让有学问的人见笑了。您将就着看,就当我讲的一故事。 学习了解一个。 说的好,用心领会吧,对鸟有益的还是要坚持运用,谢谢分享! 慢慢领悟。。。 红蓝脖最佳的换毛时间是伏天,伏天一是气温高,二是湿度大。古人无非也是模仿自然环境罢了。
鸟是吃虫子的,这个是天性,所以,基本所以的饲料基本都无法和活虫去比较的。
老毛以为,如果讲文化,讲传承,古人的东西的确应该继承。
但如果仅仅谈饲养,古人那套东西早已经过时了。
因为人类的发展的根本是科学,技术…… 顶老毛~~~~~~~~ 我感觉倒毛就是通风下罩虫管够闷养。好处是倒毛爽气 蝇蛆在如今早已不需要臭肉了,专门用于饲养人工繁育的,干净卫生,蛆干也有,古代哪有这些?古法养靛并不科学,把鸟闷在一堆臭肉缸子里还是养鸟吗?跟养小孩一样,传统的养法很多都是愚昧落后的,对古法要用怀疑的眼光加以吸收应用,糟粕必须扬弃,精华也得改良,养靛肯定是后浪推前浪的,这是自然法则。古代蒙昧的老把式那一套和今天科学养靛的老师们比起来,只能望其项背。没必要神往。 说的好 好帖蝇蛆我们这就有养殖的 一直没敢尝试 人家是养鸡场 以后有机会一定试一试 用最简洁的手法把鸟养到最该有的状态就是最好的 “精”养未必就能赶上”粗“养出来的东西 不是说古法包括现在人们所用的一些养法不好 而是真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靛颏这玩意 有时就是我们太把它当回事了 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