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在鞍钢
197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0周年纪念日。还在以小开张印刷发行的《鞍山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名为《雷锋在鞍钢》的长篇通讯。在雷锋事迹广为传颂的时代背景下,这篇通讯首次对雷锋在鞍钢的工作生活经历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报道。此后的41年里,几乎所有关于雷锋在鞍钢的新闻报道,所采用的素材都能在这篇文章里找到影子。
14900多天把雷锋的故事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也把一份关于雷锋的情结留在了文章作者章晋良的心里。
章晋良是浙江湖州人。1962年大学毕业后,他和几位南方同学一起被分配到鞍钢。
“最开始,我和一个同学被分配到鞍钢大白楼劳资处。但我们都嫌机关没有意思,不想去。最后,我们俩和一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同学一起自愿申请调到了鞍钢日报社。”回忆起往事,75岁的章晋良爽朗地笑了。他说,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崇尚理想,对赚钱没有什么概念,“我们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做了一辈子新闻记者,退休了还对新闻这么着迷的原因。”
说起来,章晋良和雷锋有缘。
上世纪70年代,章晋良的妻子、大舅哥都任职于雷锋工作过的鞍钢化工总厂。他的妻子马素坤没见过雷锋,却无数次听过与雷锋同在北洗煤车间工作的邻居大嫂念叨“小雷”的事,无数次在车间里看到那台雷锋开过的斯大林80号推土机。她说,化工总厂出了个雷锋,厂里每个职工都为此感到骄傲,学习雷锋事迹更是每个新职工入厂后的“必修课”。马素坤的哥哥那时在厂行政科工作。正是他把雷锋等一批南方来的新人安排在独身宿舍。“哥哥也管雷锋叫小雷。他跟雷锋接触多,他说,雷锋性格活泼开朗,很讨大家喜欢。雷锋出身苦,家里又没有亲人,大家都很疼他。”可以说,在章晋良采写《雷锋在鞍钢》之前,就在亲人的口中无数次听到雷锋在鞍钢的故事了。
1973年毛泽东为雷锋题词10周年前夕,已经调到鞍山日报社工作的章晋良接到了采访任务——采写雷锋在鞍钢的工作生活经历。
宣传雷锋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热潮。每年3月5日,全国各地都开展学雷锋活动。经过10年的积累,各地关于雷锋的新闻报道已经很多,但大部分采写的是雷锋在部队的事迹。章晋良说,雷锋在鞍钢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还没有一篇文章进行过全面、系统、详实的报道。这让他敏锐地觉察到了此次采访的新闻价值。
那时,章晋良在鞍山日报社工交部工作,鞍钢化工总厂是他负责的报道领域。过去他在鞍钢日报社工作时的老领导,当时在化工总厂担任党委书记。与他一同被分配到鞍钢的一位南方同学,也在化工总厂负责宣传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章晋良的采访任务完成得顺风顺水。他采访到了老红军余新元和化工总厂的军代表、雷锋的战友雷凯,以及化工总厂北洗煤车间的领导、职工,只用一天时间就写出了报道文章。
《雷锋在鞍钢》成为《鞍山日报》上第一篇综合报道雷锋在鞍钢工作经历的长篇通讯,对后来的新闻工作者采写雷锋与鞍钢的故事、歌颂雷锋精神具有划时代意义。而此前为采写稿件积累了大量素材的章晋良,则对收集刊载雷锋报道的报纸杂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初,章晋良是抱着一种新闻人切磋技艺的态度去收集报章,揣摩人家采访和写作的角度、手法,后来这慢慢变成了一种对雷锋、孟泰等老一辈英雄劳模的情结。
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章晋良从床下拽出一只箱子。打开一看,箱子里满满的都是报纸、杂志,有《光明日报》、《党史纵横》、《刊授党校》,也有《鞍山日报》每年出版的雷锋纪念专刊。捧着这些“宝贝”,章晋良说,这里面既有自己工作期间和退休后收集的,也有三个女儿帮自己“淘”回来的。“孩子们只要读到关于雷锋的文章,都会保存好给我带回来。她们送我这些,比送我好吃好喝的还高兴呢。”
在一堆报刊杂志中,几本介绍郭明义、孟泰事迹的书格外显眼。一份刊登着郭明义诗歌的《光明日报》副刊,也被章晋良精心收藏着。他说,自己虽然没采访过郭明义,但却采访过孟泰、王崇伦这些英模,对他们的事迹和为鞍钢、国家作出的贡献非常熟悉。“新闻这份工作最让我着迷的一个地方,就是能与英雄离得更近,能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和思想。我喜欢这种终身学习的感觉。”稿件来源: 鞍山文明网 发布时间: 2014-03-05 首席学习雷锋好榜样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雷锋是一代人的骄傲。永垂不朽。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挺好,从另一个视角看雷锋。 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 现在一到3.5感觉多是老年人在参与义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