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6:09

一把折扇  几度春秋

文人玩扇在圈内被称为雅玩。文人墨客经常在扇子上绘制、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题诗写字,抒情达意,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手持一把书画折扇,开合把玩,所谓“怀袖雅物”,儒雅之风扑面而来。

前两天有位苏州来的年轻人找我给他画一幅扇面画,我感到很惊讶,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如此雅兴真是不易。成扇,特别是书画扇是个独门艺术,源远流长,明清以来在文人圈子里特别流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等地都有专门店家或文物商店专柜出售。“王星记”扇庄就是江浙沪一带有名的老字号扇子专售店家。我少年时去上海、杭州、苏州玩,常常看见这样的店家。其中在上海南京路上的王星记扇店好像规模最大,生意最红火。“文革”以后问津者就不多了。后来,想要看到像样的成扇,特别是书画扇一般只能上文物商店了,但成扇工艺和扇面书画艺术仍然为人所喜欢。一把书画扇,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书画艺术及制作工艺水准极为丰富,无论艺术价值还是收藏价值对爱好者来讲都很有吸引力。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6:39

文人玩扇在圈内被称为雅玩。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在他的笔记中曾介绍他的好友、苏州吴江人氏赵眠云酷爱藏扇轶事。“眠云早年喜搜罗书画,更喜藏扇,凡是海内有名的书画家,不论润例的多少,相距的远近,他总要设法求其一扇。若干年来,综合有数千把,他又觉得其中有纯盗虚声笔墨庸劣的,徒然惹人憎厌,就严格地选剔一下,把庸劣的付诸一炬,并撰了一篇《焚扇记》。”郑逸梅还记载赵眠云藏扇的另外一件趣事。大戏剧家欧阳予倩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法,与郑逸梅也是好友,南通名士张季值邀请梅兰芳和欧阳予倩到南通演戏,赵眠云手上有一把梅兰芳手绘的绎梅扇,缠着郑逸梅要把梅兰芳画的扇子带给欧阳予倩题写,凑成双璧。欧阳予倩欣然挥毫,一手流转秀逸的行书,和梅兰芳的画配在一起,真是相得益彰。此事可见这位赵兄真的爱扇成痴啊!其实,郑逸梅也爱扇,认为书画扇是“书画皆绝的珍品”,其一生收集的书画扇子约三四百把。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7:04

散文大家董桥为得到一把好扇子朝思暮想。《墨影呈祥》一书中,董桥对自己得到任伯年扇画的情状有如下描述:“六十年代尾从厦门南来的魏红给我看过一幅任伯年画扇面《小红低唱》,迷蒙的倩影淡淡的妩媚,圆窗外几笔柳丝迎风曼舞。”“想找任伯年一幅团扇找了许久找不到惬意的,缘份一来我竟然拿到这幅《桃花燕子》,够水,够淡,够雅,够旧,题款是‘伯埙仁兄先生正之。光绪甲申夏六月伯年任颐’,钤‘任伯年’白文小印,右边还有‘组云’收藏印。伯埙是杨伯埙,江苏无锡人,字芝田,十九世纪画家,跟父亲杨灿学画,画菊画桂画芭蕉,淡雅工丽,书上说他晚年右手残疾,改用左腕运笔,著《画则》一卷。组云是谭组云,了不得,海派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跟康有为、任伯年、吴昌硕、沈曾植、于右任深交;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常去谭公馆谈艺,张大千想用几幅古画换他养的一只白鹤,他不肯,说只赠不换,传为佳话。谭组云一度侍奉印光法师,法号德备,半辈子布衣蔬食、种松养鹤,家宅满壁古人墨迹。我查六十年代旧笔记本查出前辈杏庐先生浅水湾旧居藏他一幅行楷,融洽南北,气足神定。杏庐先生说三十年代他到海陵学苑见过谭组云,敬慕他每岁除夕在贫困人家门缝里塞红包。谭组云一九四九年下世。我这幅《桃花燕子》钤了他的收藏印,杏庐先生看了一定欢喜:‘那是真迹的印信,岁月的霜鬓!’他常说。”从董桥先生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得到一件宝物是何等的惬意。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7:37

著名女作家叶文玲也有收藏书画扇的雅好,她的收藏中尤为珍贵的是一批文化名人如刘海粟、冯友兰、华君武、曹禺等的书画,题诗更为难得。老舍更热衷于收藏画扇,数十年间藏的扇子有上千把,除书画名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之外,主要收集的是戏剧界名伶的书画扇。有一次梅兰芳的琴师送给老舍一把梅兰芳先生画的扇子,说梅兰芳上演《睛雯撕扇》时,必在上台之前亲自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上台表演,然后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琴师不忍心,在散场后偷偷地把撕掉的扇子拣起来重新装裱送给老舍,老舍先生受之大为感动。老舍对名伶的扇子极为珍惜,先后收藏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王瑶卿、汪桂芬、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李桂春等上百位艺术名流的书画扇。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8:11

说起梅兰芳画扇,真是名闻遐迩,令藏者趋之若鹜。大收藏家张伯驹曾说起梅兰芳画扇难以应付,请人代笔的故事:“书画家之作品,每至晚 年而愈臻上乘,以积学日深,遂有得心应手之妙。梅兰芳畹华画梅,其晚年之笔,反逊其当年之作,因人求者多,无暇应接,而又不愿开罪于人,遂请代笔者为之。在己卯岁(卢沟桥事变后)畹华居香港以前,为汤定之涤代。汤画有文人气,殊雅致。畹华后归京,而定之于戊子岁殁,由汪蔼士代。汪虽专画梅者,而韵则不及定之。后汪亦殁,不知代者为谁,更不及汪。又于都中酒肆见畹华书,字幅颇凡庸,亦代笔,非其自书者也。唯畹华工画佛像,藏有明佛像册,常临摹。壬申正月余三十五岁,畹华为画像幅赠余为寿。画未成时,余至其家,见其伏案弄笔。畹华夫妇爱猫,余亦爱猫,畹华特摹册中一佛像,身披袈裟,坐榻上,右手抱一猫。画幅藏经纸,乾隆尺高一尺七寸许,宽一尺一寸许,墨笔线条工细。楷书款‘壬申元月敬摹明首尊者象为伯驹先生长寿,梅兰芳识于缀玉轩’。为黄秋岳所代书。钤兰芳之印,朱文小方印。右下钤白文声闻像外生方印。画迄今三十二年,余尚珍藏箧中,而畹华墓木已拱矣。追忆前尘,能无慨然。畹华画梅存世不少,后人不知必认为真迹而宝之,故为拈出。”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8:40

上文为张伯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所刊出,迄今又三十余年了,伯驹先生早已离世,如今读来,往事如烟,感慨而已。呜呼,书画代笔属风雅之事,古已有之,不足为奇,最可恨的是书画造假,泛滥成灾。书画造假之地属苏州为最,俗称“苏片子”,至今流毒不浅。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位好友去苏州文物商店看看,那时文物书画市场远没有现在这样火,柜台上扇面册页成堆放着任顾客挑选翻阅,捡漏不成问题,就看你的法眼和运气,但有时也会看走眼。有一次我陪朋友在店里挑选了几张,可以说是价廉物美,颇有收获。兴冲冲地出门时,在旁边的柜台里看到吴让子画的一张设色素果扇面册页,一问价格非常便宜,二话没说就付款买了扬长而去。以为捡漏,如获至宝,结果回家定神细看,原来是一张“苏片子”的旧仿。完全不应该走眼的看走了眼,此事回忆起来,至今都觉得可笑。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9:06

扇面艺术始于宋元而兴于明清,但宋元时以团扇为主,折扇是由高丽作为贡品传入我国,至明清时广为流行。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扇面与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结缘,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奇葩。文人墨客不但经常在扇子上绘制、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还题诗写字,抒情达意,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手持一把书画折扇,开合把玩,所谓“怀袖雅物”,儒雅之风扑面而来。如《春游琐谈》之《南宋折叠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颇为有趣,我抄录一则为看官一笑:“泥金折叠扇一页,行书五言律诗一首:‘细响通幽谷,偏宜静夜闻。寒分千树晓,石咽一溪云。寄韵琴三叠,清心酒半醺。枕流吾愿足,洗耳谢纷纭。’诗极隽逸,字亦挺健古肃。款署柴望。按望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衢之江山人,宋嘉熙中为太学上舍,除中省奏名。淳佑丙午,元旦日蚀,诏求直言,乃撰《丙丁龟鉴》十一卷上之,忤时相下狱,旋放归。景炎二年,以布衣特旨授迪功郎,史馆编校。宋亡不仕,自号宋逋臣,与从弟随亨、元亨、元彪称柴氏四隐,工词。周草窗《绝妙好词》曾辑录《念奴娇》一阕,审是则望南宋时人也。曾以示友人,或嗤之曰:‘宋元安有折扇,只纨扇团扇耳。此必赝,何值一顾!’余因疏证折扇之原委,以为谈助。折扇初谓之折叠扇。宋时来自朝鲜,其始不甚通用。《图画见闻志》云:‘高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赆物,其扇用青纸为之。’别见《画继》。《天禄识余》谓:‘折扇古名聚头扇,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贵者之目。元时高丽始以充贡,明永乐间稍效为之。’又考明陈霆《雨山墨谈》云:‘宋以前惟用团扇。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及朝鲜充贡,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天下遂共用之。’二说略同。然《游宦纪闻》述宣和六年高丽进奉折叠扇,是宋时已充贡,不始于明也,且所云仆隶持用,为大雅所屏者,亦不尽然。元郑元祐有《题赵千里聚头扇》,上写山诗。又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云:‘予藏章伯益草虫九便面,是赵画曾录,均在宣和前后。’其时折叠扇似已盛行,且有作绘事于其上者,乃谓宋元绝无折扇,诚一孔之见耳。”

球场端阳 发表于 2015-7-2 20:39:32

笔者在前面提到大戏剧家欧阳予倩,他有一部新版《桃花扇》很受国人喜爱。《桃花扇》原本是孔尚任借明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迫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画家杨文骢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宫扇寄与侯方域。后清兵南下,李香君、侯方域避难栖霞寺,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以“诗扇”串起全剧,通过赠扇、溅扇、画扇、寄扇和撕扇五个情节,把剧中主人公的爱情遭遇刻画得感天动地,令人怆然泪下。据说孔尚任写《桃花扇》前后共五个春秋,案头总放着一把山东“鲁缟”所制的扇子,扇面上画着腥红如血的桃花。不分四季,常常是一手持扇一手写作。 “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 山河风雨,名节飘摇,当年粉黛,何处笙箫,远去的王朝空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一把扇子,也因折射出太多的个人际遇与历史沧桑,而变得异常地沉重。据张伯驹回忆:“余二十余岁时,即闻岳武穆书《出师表》与杨龙友画李香君之桃花扇,同在项城袁氏家(为袁保恒之嫡支,非袁世凯之一支)。后知武穆书《出师表》确在袁氏家,与《满江红》词皆明人所伪,是以书体近祝允明。桃花扇则不在袁氏家,仍藏壮悔堂后人手,曾持至北京,故友陶伯铭见之。扇为折叠扇,依血痕点画数笔。扇正背,清初人题咏无隙地。以紫檀为盒,内白绫装裱。绫上题亦遍。伯铭极欲购藏,而索价五千,无以应,持去。再访之,人已不在,扇迄今无消息,恐此二尤物,已均流入日本矣。”张伯驹是海内书画鉴赏大家,见多识广,其记载一定是确切可信的。

青山曹 发表于 2015-7-2 21:51:37

Re:一把折扇 几度春秋

学习了解。文人雅兴,历来一扇在手,既显风流,又可解暑。又有多少名家才子,以扇为材,赋诗作画,尽显风华。流传至今,折扇身价百倍,进入文物行列,鉴赏,收藏,无论高端低档都有人喜爱。

黄肤山雀 发表于 2015-7-3 00:14:24

Re:一把折扇 几度春秋

了解学习折扇的历史,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把折扇  几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