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虫儿 发表于 2015-4-20 17:46:22

关于蟋蟀飞翅的一些猜想

一直对有飞翅的蟋蟀很好奇
百度过这方面的内容,收获甚微,只是偶然看到有人说 飞翅的产生跟父本母本没什么关系,只跟若虫生长环境有关,环境潮湿食物单一容易出飞翅。

今年一月份我自己份了一部分,最近都大褪了,由于3月中旬后没暖气了,室温比较低,所以若虫期时间长了些。喂的东西也时好时坏,胡萝卜豆浆渣子,偶尔喂点虾。
大蜕后,我发现飞翅很多,有一支飞翅蜕皮时我看到了,在虫身刚刚蜕到一半时,鸣叫的翅膀跟飞翅只有正常的一半那么大,而且翅膀都是向两边台起来的,飞翅简直像天使的翅膀。完整蜕出来之后翅膀慢慢变大。

有一部分飞翅,在罐里养几天,飞翅就自然脱落了。

由此我猜想
飞翅是 物种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若虫期环境不好,虫子为了自我保护,会长出飞翅,便于成虫飞到更好的环境去。
飞翅入罐,环境很好了,飞翅就没用了,因此就自然脱落。

但是对于油葫芦的飞翅,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从没见过不带飞翅的油葫芦,也从来没见过油葫芦飞翅脱落。

一黑虫儿 发表于 2015-4-20 17:46:22

关于蟋蟀飞翅的一些猜想

一直对有飞翅的蟋蟀很好奇
百度过这方面的内容,收获甚微,只是偶然看到有人说 飞翅的产生跟父本母本没什么关系,只跟若虫生长环境有关,环境潮湿食物单一容易出飞翅。

今年一月份我自己份了一部分,最近都大褪了,由于3月中旬后没暖气了,室温比较低,所以若虫期时间长了些。喂的东西也时好时坏,胡萝卜豆浆渣子,偶尔喂点虾。
大蜕后,我发现飞翅很多,有一支飞翅蜕皮时我看到了,在虫身刚刚蜕到一半时,鸣叫的翅膀跟飞翅只有正常的一半那么大,而且翅膀都是向两边台起来的,飞翅简直像天使的翅膀。完整蜕出来之后翅膀慢慢变大。

有一部分飞翅,在罐里养几天,飞翅就自然脱落了。

由此我猜想
飞翅是 物种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若虫期环境不好,虫子为了自我保护,会长出飞翅,便于成虫飞到更好的环境去。
飞翅入罐,环境很好了,飞翅就没用了,因此就自然脱落。

但是对于油葫芦的飞翅,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从没见过不带飞翅的油葫芦,也从来没见过油葫芦飞翅脱落。

海之天神 发表于 2015-4-20 19:06:08

野外的南油很多不带飞翅
飞翅是因为在一定范围里种群密度过高引起的
飞翅在野外也是帮助交配以及减少近亲交配的重要产物

北京小战 发表于 2015-4-20 20:23:15

引用第1楼海之天神于2015-04-20 19:06发表的:
野外的南油很多不带飞翅
飞翅是因为在一定范围里种群密度过高引起的
飞翅在野外也是帮助交配以及减少近亲交配的重要产物

支持此观点!

何启海 发表于 2015-4-20 21:34:23

回 1楼(海之天神) 的帖子

为啥我逮住的都有飞翅

「灼日」 发表于 2015-4-20 21:56:10

生活环境中的高热高湿高蛋白营养过剩导致的

无弦琴 发表于 2015-4-20 23:54:50

回 1楼(海之天神) 的帖子

只要是油葫芦属的,必须带有过飞翅

无弦琴 发表于 2015-4-21 00:19:49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三的讲,

首先,只要是蟋蟀科的,小到墨蛉大到花生,我的观点是都可以存在飞翅型。
1.野生环境下出飞翅概率几乎为零型(灶蟋,特蟋)
2.正常状态下必为飞翅型(油葫芦属,马蛉等),
3.野生自然环境下即有一定比例的飞翅型(绝大多数品种)。

对于1,3而言,种群密度高低的确可以影响出飞翅概率,尤其是在人工环境下,1这类出飞翅就必须在人工环境下才可能,2为稳定型,无所谓影响不影响。
另外不管是1,2,3中任何一种,飞翅都不是固定的,随着虫龄的老熟或其他因素影响都可能导致飞翅的脱落,脱落对虫体本身寿命无影响。

海之天神 发表于 2015-4-21 10:28:54

引用第6楼无弦琴于2015-04-21 00:19发表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三的讲,

首先,只要是蟋蟀科的,小到墨蛉大到花生,我的观点是都可以存在飞翅型。
1.野生环境下出飞翅概率几乎为零型(灶蟋,特蟋)
2.正常状态下必为飞翅型(油葫芦属,马蛉等),
.......


飞翅是内翅的巨型化,正常状态下油葫芦属应该不是必定为飞翅形态的,,,,,,毕竟这玩意跟杜蕾斯一样,嘿咻的时候不舒服啊!

zhao 发表于 2015-4-21 10:53:07

了解了解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蟋蟀飞翅的一些猜想